視頻標簽:外力作用,地表形態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_湖北省 - 宜昌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_湖北省 - 宜昌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使學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理解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的概念和聯系,以及它們所形成的各種地表形態。
二、過程與方法
1、能夠閱讀各種地貌景觀圖,判斷地貌類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學會利用多幅景觀圖和示意圖來比較說明不同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及形成原因;
2學情分析
一、學生學習狀況分析
1、知識儲備點
通過前三章內容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地球的運動規律和圈層結構,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動力的兩大因子---大氣和水。
2、能力發展點
本節課中學生需要使用基本的讀圖能力以及從資料中提取、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實驗中也會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力。
A、能夠閱讀各種地貌景觀圖,判斷地貌類型,并分析其成因。
B、學會利用多幅景觀圖和示意圖來比較說明不同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及形成原因;
3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難點及突破策略
1、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之間的聯系及對地表形態的總體影響。
外力作用不同表現形式之間的關系,從宏觀上看,是相互聯系不斷運動和變化的;從微觀上看,各個表現形式之間又有著承上啟下相互影響的關系,并且對地表形態在總體上削高填低使地表趨于平緩,正是教學過程中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成為本節課的重難點。
2、不同的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景觀的判斷,不同區域主導性外力作用的差異。
這個難點的出現歸根結底還是學生沒有真正觀察和關注身邊的外力作用,以及身邊一些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的判斷和分析。需要展示一些典型的地貌景觀,并進行不同外力作用的區別和判斷,還要組織學生做實驗,自己動手演示和觀察一些常見的外力作用。通過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協作能力;讓學生了解了地理學科研究的實驗法、觀察法;并親自動手獲取了實驗第一手資料,讓學生有了成功感;更讓學生直觀的認識了外力作用的表現方式。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根據本節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教學過程如下表所示:
一、激趣設懸的引入階段
1、新課導入
設問:同學們喜歡旅游嗎?
國畫欣賞:展示以山水風景為主題的國畫,通過山水畫的欣賞過渡到自然景觀成因的探究。
思考:祖國大好河山的自然景觀是怎么樣形成的?
運用圖片材料生動、形象的展示了自然界的地貌景觀,創設情境,有助于吸引學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同時又建立了師生的情感交匯點,與此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提高課堂文化氛圍。
二、目標呈現導學階段
1、呈現課堂目標
多媒體呈現本節教學主要內容及目標,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知識體系框架,激發學習斗志、增強學習意識,提高學習效率。
(1)、掌握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表現形式。
(2)、判斷和區別不同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3)、掌握不同外力作用及形成地貌的一般分布規律。
三、知識系統學習階段
(一)、自主學習和探究:
1、自主學習教材完成學案導學。
2、自主學習檢測
(1)、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
(2)、外力作用有哪些表現形式?
(3)、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影響的總體趨勢是什么?
自主學習檢測的設置承上啟下,便于順利的過渡到重難點梳理部分,檢測還可以反饋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效果,前兩個問題較簡單,學生通過學案和教材自學就可以解決,自學結束可以通過提問的形式反饋學生自學的情況。第3個問題的設置能開動學生的思想機器,結合自己的常識大膽舉例,可以訓練學生的動腦聯系實際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重難點知識梳理:
1、外力作用的各表現形式之間是如何聯系的?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是什么?
(1)、思維導圖歸納小結。
2、外力作用如何塑造不同的地表形態?
(1)、視頻欣賞各種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
(2)、思維導圖歸納小結。
(3)、結合生活舉例說明我們所知道和了解的不同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典型地貌。
(4)、系統展示不同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形態(圖片),并對成因做適當解釋,幫助學生直觀的理解地表形態的形成過程。
(5)、表格歸納不同的外力作用與形成的典型地貌,建立知識儲備。
設計意圖:
A、 先理解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的聯系,通過思維導圖建立知識體系,通過模擬圖形分析歸納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總體影響,問題的設置都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這樣既可以降低難度,又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正確的地理思維,并培養學生能選擇和利用中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B、視頻欣賞既可以適當調整,又可以直觀的感知理論知識,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提高地理審美情趣的同時,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同時為探究不同的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態的塑造提供了想象的空間。
C、結合思維導圖,建構知識框架,建立知識聯系,為不同地貌的成因判斷與分析打下基礎。
D、欣賞和分析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典型地貌景觀,利用視頻資料對同學們困惑的地方加以解釋并理解風化和侵蝕的差別。本課不想深挖,但為了保證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并能達到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的預期效果,因此采用讓學生閱讀教材,欣賞景觀圖片,通過觀察和分析,對其有一個簡單了解,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分組探究:
各小組利用桌上現有的材料,充分發揮創造力,能演示哪些外力作用和地貌?(教師根據各組的探究結果選取較好的進行展示,由各小組成員進行探究過程的講解,教師點評)
利用準備的材料充分發揮創造力,演示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激發學生合作探究的興趣和能力,調節學生的精神狀態,讓學生參與課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感受,在探究中理解,感受成功的樂趣。
3、不同區域的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有何差異?
(1)、展示中國地形圖,觀察不同地點看到的景觀,(學生自由發言)。
(2)、歸納不同區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
通過觀察中國不同地區可能看到的景觀,并歸納不同區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總結的能力,提升知識的整體掌握。
四、課堂小結與反饋
1、回顧課堂學習目標,反饋課堂效果。
2、展示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觀,要求判斷不同地貌景觀和外力作用之間的對應關系。
3、文明旅游教育。
五、課后鞏固練習
1、通過課堂學習目標的回顧,反饋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效果,理清知識框架。
2、通過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態的判斷,加深理解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以及不同地區的主導性外力作用的分布。讓學生學會用全局的觀點和運動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的變化,培養學生正確的地理思維習慣。
3、地理課堂是德育滲透的重要陣地,尤其是在環境保護和旅游文明方面,更應該利用課堂進行培養。
六、目標反饋
1.通過課堂學生回答問題情況進行判斷、引導、評價。
2.通過課后訓練作業情況進行判斷、評價、鞏固。
本節課的設計遵循“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實驗法、觀測法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打造高效課堂,完成教學目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4.1.2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自主學習階段
自主學習和探究:
(一)、自主學習教材完成學案導學;
(二)、自主學習檢測;
1、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
2、外力作用有哪些表現形式?
3、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影響的總體趨勢是什么?
活動2【活動】小組探究活動
分組探究:
1、各小組利用桌上現有的材料,充分發揮創造力,能演示哪些外力作用和地貌?(教師根據各組的探究結果選取較好的進行展示,由各小組成員進行探究過程的講解,教師點評)
2. > 思考:祖國大好河山的自然景觀是怎么樣形成的?
活動3【講授】課堂小結與反饋
1、回顧課堂學習目標,反饋課堂效果。
2、展示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觀,要求判斷不同地貌景觀和外力作用之間的對應關系。
3、文明旅游教育。
活動4【測試】目標反饋
a.通過課堂學生回答問題情況進行判斷、引導、評價。
b.通過課后訓練作業情況進行判斷、評價、鞏固。
本節課的設計遵循“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實驗法、觀測法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打造高效課堂,完成教學目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示哪些外力作用和地貌?(教師根據各組的探究結果選取較好的進行展示,由各小組成員進行探究過程的講解,教師點評思考:祖國大好河山的自然景觀是怎么樣形成的?
活動5【練習】課后鞏固練習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