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地表形態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 內力作用、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_福建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 內力作用、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_福建省優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梳理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巖作用之間的關系
3. 運用內力作用以及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分析常見的地表形態成因。
4. 了解三大類巖石及其特點,理解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與巖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展示各種地貌示意圖,學生能夠判斷地貌類型,并分析其成因,培養學生歸納、總結和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學習巖石圈的物質循環,能夠繪制“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并用簡練的語言表述巖石圈物質循環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建立內力和外力辯證同意,共同塑造地表形態的觀點。
2.通過分析各種地貌的成因,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3.通過結合鄉土地理資源,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
2學情分析
在初中教育階段,學生已經學習了海陸變遷和板塊構造學,會用運動、變化的觀點來看待地表形的變化。通過微視頻的學習,對地貌演過程的發生條件、發生背景、基本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基礎知識,但由于還是高一的學生,所以邏輯思維和綜合分析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3重點難點
1、地表形態的變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種形式及其相互關系。
2、用圖文資料說明地殼物質循環的過程及其產生循環的物質基礎--三大類巖石的轉化過程。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微視頻的學習反饋
學生回答任務單中自我測頻部分內容,并指出存在疑問的題目,老師解答,從而可以反饋出學生預學微課后,掌握知識的大致情況。為接下來的教學做鋪墊。
活動2【講授】學習成果展示一
教師展示兩位同學完成的任務單中基礎梳理部分的截圖,學生仔細觀察,發現不足。從而掌握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形式、相互關系等基礎知識,并強調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突出重點。
活動3【活動】探究活動一
完成課本P70頁的活動
1、公元79年—15世紀,那不勒斯灣海岸處于哪種運動狀態中,你的判斷依據又是什么?
2、公元15世紀—18世紀,那不勒斯灣海岸處于哪種運動狀態中,你的判斷依據又是什么?
3、那不勒斯灣海岸地殼運動的歷史說明了地殼運動具有哪些特征?
分小組討論,每個成員都要發表自己的見解,小組代表記錄討論結果,并用白板展示。
活動4【活動】拓展提升一
1、渤海是我國的內海,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黃河都有14億噸的泥沙注入渤海,以這種速度,2千年后渤海將被泥沙填滿,而實際上從渤海形成至今,它的形狀和水深并無多大變化,為什么?
分小組討論,每個成員都要發表自己的見解,小組代表記錄討論結果,并用白板展示。
活動5【講授】承上啟下
觀看喜馬拉雅山隆起的視頻、板塊分布圖、中國山脈分布圖。
找出圖片中這些山脈形成原因的相同點。發現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相伴發生,主要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中國山脈分布圖的運用在課堂結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過度作用,準備進入外力作用的學習。
活動6【講授】知識點梳理 突出難點
展示外力作用基本知識點的圖表,風化作用的過程圖,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特有的花崗巖峰叢、石蛋地貌圖片。
活動7【導入】成果展示
展示任務單中兩位同學完成的外力作用方式之間的相互關系圖和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影響的表格。同學進行對比,評價。
活動8【講授】學習的困惑
展示網絡交流中的截圖,學生的提問:任何沉積作用下,沉積物都具有分選性嗎?同學各抒己見,老師總結歸納。
活動9【活動】探究二
完成課本P72頁活動
下面是一組地貌景觀圖片,請根據這些圖片回答下列問題。
1、這些地貌主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2想一想,在我國哪些地區可以找到這些地貌?
小組討論。
活動10【活動】拓展提升
觀察5元 10元 20元人民幣上的風光,分析其成因。
要求學生自備鈔票,熱烈討論
活動11【講授】互動釋疑
展示網絡交流中學生的問題:人力作用能改變地表形態嗎?外力作用包括人力作用嗎?
活動12【講授】講授知識
展示巖石圈物質循環的簡單示意圖。要求學生用語言描述出巖石圈三大類巖石與巖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從中發現規律
活動13【講授】課堂總結
展示圖表說明內外力共同塑造著地表形態,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活動14【測試】當場測試
完成任務單中的當場測試試題,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鞏固所學。
活動15【活動】課后應用
假如你是小小地質宣傳員,請你向你的家人介紹太姥山山體和夫妻峰形成的過程。
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