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一屆“京教杯”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展示《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北京市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北京市優課
第一屆“京教杯”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展示教學設計
1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4.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二)——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學科 地理
學段:必修1
年級
高一
教材 書名: 地理1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4月
教學設計參與人員
姓名 單位
聯系方式 設計及實施 計爽 北京市順義區第二中學 13701247350 指導教師 高振奮 北京市基教研中心 13501078940 指導教師 高楓 順義區教育研究與教師研修中心 13911870999 指導教師
劉學玲
順義區教育研究與教師研修中心 15910357706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本節課以地理核心素養為主導,突出落實綜合思維素養。教學過程設計為從巖石到每類巖石的形成,再從各類巖石的形成到三大類巖石的轉換進而到巖石圈物質循環體現綜合思維能力展開的過程。學生學習體驗過程設計為由自主學習到診斷檢測再到模式構建體現綜合思維能力提升過程。
依據建構主義理論中的支架學習理論,為學生搭建巖石、巖石形成、三大類巖石轉化三個支架,輔助學生學習巖石圈物質循環。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背景分析】 1.課標要求及解讀:
課標要求: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本條“課標”關注的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組成的要素之一——巖石,要求重點落在地殼內部的物質循環,目的是通過三大類巖石之間的轉化,從物質來源,發生條件,相互轉化的源頭與結果等方面來體現物質循環過程。進而明確巖石圈物質循環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因循環物質涉及巖漿,所以物質循環范圍由地殼內部改為巖石圈更為科學、準確。
巖石圈是由堅硬的巖石構成的,要說明巖石圈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首先要了解巖石圈組成物質——巖石及巖石的分類,即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這部分內容屬于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所以將其設計為課前自學內容;其次要了解每一類巖石是怎樣形成的,就需要涉及各種地質作用,而地質作用相關知識已有上節課作為鋪墊;第三,理解三大類巖石之間及由巖漿到巖石再到巖漿的轉化,由此形成對“巖石圈物質循環”的再認識。這是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及難點,并且“課標”本身已經給出了突破方式即運用示意圖,所以整節課的教學設計都圍繞著不同類型示意圖來展開,并最終由學生自己完成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的轉換與繪制。
本條“課標”對巖石的詳細分類與辨別、地質作用等內容未作明確要求,因此,對理解巖石圈物質循環不必要的知識并沒有涉及。但是,從人地關系主線出發,仍然嘗試提煉巖石圈物質循環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礦產資源的形成、開發和利用;從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角度出發,提煉巖石圈物質循環對于塑造地表形態的影響,進而從圈層之間、地區之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角度,深入理解巖石圈物質循環的地理意義。
第一屆“京教杯”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展示教學設計
2
教學背景分析
2.本課標點相關內容的邏輯結構:
【學生情況分析】
從知識上看,學生通過對上一節內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學習,已經初步具備了完成本節課內容的基礎知識。關于巖石雖然課標要求的程度不深,但涉及的內容較多,因此本節課采用了課前自學的方式,不但能完成基礎知識的儲備,而且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課上還采用視頻、演示動畫等手段豐富學生與本節課相關的知識。
從心理上看,本班學生表現欲強,但對巖石興趣不高。
從能力上看,已初步具備提取文字信息能力,但綜合思維能力層級較低。教學中通過設計問題鏈、文圖、圖文轉換活動、黑板展示環節,完善優化學生思維過程。 【教學方法】啟發式講授法為主、自主學習為輔。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電子白板、學案。
【教學資源】人教版必修1教材、課前學生自主學習作品。
學習目標
1、閱讀“泰山” 案例并結合課前自學內容,說出巖石的三種主要類型及代表性巖石。 2、通過觀看視頻及演示動畫,運用結構圖簡要說明各類巖石的形成過程。
3、通過閱讀“泰山” 案例,繪制巖石圈物質循環簡圖,并說明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 4、結合“泰山” 案例,概述巖石圈物質循環的地理意義。
學習重、難點
1、學習重點:說明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概述巖石圈物質循環地理意義。
突出重點的方法:時間安排20min、用“泰山”案例揭示原理、繪制巖石圈物質循環結構圖 2、學習難點: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的構建。
突破難點的方法:搭支架分解學習難度,逐步實現循環過程構建。
第一屆“京教杯”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展示教學設計
3
教學流程示意
做法:下發自學任務單。
目的:豐富知識開拓視野,提升自學能力。
做法:《泰山》視頻短片。
目的:選取具有世界地質科學價值的 “泰山”作為案例切入,緊抓學生好奇心,激
發學習興趣。
做法:①學生自主學習過程分享及成果展示。
②結合課前自學內容,歸納泰山巖石的類型;結合巖石標本,說出各類巖石的特點。
③觀看各類巖石形成的演示動畫,繪圖說明各類巖石的形成過程。
目的:鞏固課前自學成果,糾正知識偏差。并利用演示動畫形象的反映沉積巖等形成
過程,有效突破難點。
做法:結合“泰山”案例,設計問題鏈,并歸納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
問題1:將下列四幅示意圖的序號,按泰山的形成過程排序。 問題2:依據圖文資料,說出構成泰山的巖石類型。
問題3:依據資料,簡述泰山各類巖石的形成過程。 問題4:結合以上分析,討論各類巖石形成間的聯系。 繪制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
目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依據設問逐步完成對于“泰山”案例的分析,繪制巖石
圈物質循環示意圖,說明巖石圈物質循環的過程。
做法:結合“泰山”案例,概括巖石圈物質循環的地理意義。結合課堂分析,運用分
析某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的一般方法,簡述巖石圈物質循環的主要地理意義。 目的:明確巖石圈物質循環的主要地理意義。
做法:有選擇性的檢測題。 目的:反饋課堂效果。
教學過程
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 意圖 技術應用 時間安排 課前
自學
布置“什么是巖石”的自學任務。
查找相關資料進行自學。
豐富知識儲備
課前
導入
泰山的
形成案例分析 自學診斷
課前自學
闡明意義
反饋檢測
第一屆“京教杯”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展示教學設計
4
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 意圖 技術
應用 時間安排 導入 “泰山”視頻介紹。
觀看泰山的視頻資料。
拉近距離,帶入情境
視頻
2min
課上
診斷
澄清
概念
【自學情況總結點評】
從態度、形式、內容等方面點評。
結合課前自學內容,歸納泰山巖石的
類型;結合巖石標本,說出各類巖石
的特點。
結合演示動畫等引導學生分析各類巖石的形成過程。
學生自主學習過程分享及成果展示。
觀看三大類巖石形成演示動畫,繪圖說明三大類巖石的形成過程。
優化認知, 澄清概念。 落實學習目標1、2。
動畫 標本
13min
“泰山”案例
泰山地區曾有上萬米厚的沉積巖層。距今24億年前后因地殼水平運動,使巖層隆起,同時伴隨巖層彎曲變形,產生一系列裂隙。巖漿沿裂隙上升冷卻凝固形成花崗巖。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使原先沉積的巖石變質,逐漸形成各種巖漿巖和變質巖。
距今6億年前后,古泰山巖層下沉至海平面以下,形成近2000米厚的以石灰巖和頁巖為主的海相沉積巖層。之后因地殼的升降交替,泰山地區時陸時海,并形成含煤地層。爾后又持續上升,形成大陸。
距今1億年前后泰山因地殼運動,產生數條斷裂帶。北側抬升隆起,2000米厚的海相沉積巖層被外力侵蝕殆盡,24億年前形成的變質巖、花崗巖重新出露地表,從而開始形成今日泰山的雛形。受變質影響的花崗巖因抗蝕性強,構成了峰巒高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泰山谷幽壑深,壁立千仞。
運用概念分析案例建構
原理 閱讀泰山形成材料,完成下列活動。
問題1:將下列四幅示意圖的序號,按泰山的形成過程排序。
問題2:依據圖文資料,說出構成泰山的巖石類型。
問題3:依據資料,簡述泰山各類巖
石的形成過程。
問題4:結合以上分析,討論各類巖石形成間的聯系。
結合案例材料,完成問題鏈中的相關設問。
問題鏈引領,降低難度,逐步帶入,完成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并落實學習目標3
演示文稿
20min
活動:結合以上分析,繪制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
繪制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
突破教學 難點
板書 3min
第一屆“京教杯”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展示教學設計
5
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 意圖 技術應用 時間安排
深化
原理 闡述意義
結合材料,概括巖石圈物質循環的地理意義。
思考并回答問題。 提升學生思
維層次,落實學習目標4。
PPT 2min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