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福建師大附中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福建師大附中
第四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一課時)
清新福建 地質之旅
(教學設計)
福建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高幼芳
一、課標要求
1.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第一課時) 2. 結合實例,說明地殼物質循環。(第二課時)
課標解讀:第一課時要求結合實例,所以本節課主要選擇的是福建復雜的地質、地形、地貌作為案例,并適當補充福建不太明顯的西北的風力地貌和青藏高原的冰川地貌。
分析造成地表形態的內、外力因素:通過認識地表形態,學會判讀內、外力作用的類型,并學會分析其形成過程,該過程涉及到邏輯思維分析,所以本節課設計了層次由低到高的思維訓練過程。 二、地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
地理素養應是指一個人通過地理學習而獲得的地理知識、技能、方法與觀念,或者說是個人能夠從地理學的角度來觀察事物且運用地理學的技能來解決問題的內在涵養,由地理知識、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觀念等組成。
從地理學科教育的價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養應包含區域認知、地理實踐能力、綜合思維和人地觀念四大方面。
本節課依據地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設計過程:首先以福建作為區域認真對象,輔助中國其他區域的典型地貌,讓學生領略清新福建的大美河山;其次,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欣賞福建多樣的地質景觀,把曾經旅游見過的相關景觀結合到課堂實踐中,也可以引導學生在未來的旅游行動中可以用課堂的知識進行分析、體會;第三,在欣賞過清新福建的諸多景觀圖片后,由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分析,從最簡單的地表形態的判讀到形成作用力的分析——提升到地表形態地質過程的邏輯思維分析——提升到舉一反三,知識遷移;第四,在感受清新福建,美麗地質的過程中,體會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才創造出了今天的福建,在全國北方城市
霧霾瑣城的背景下,福建的能有清新與蔚藍。
三、指導思想
為貫徹落實“福建省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清新福建”旅游教育專題”的精神,本節課選擇第四章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為教學載體,滲透清新福建——空氣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都居全國前列地質之旅——多樣的地質旅游資源,眾多的地質公園,讓學生充分認識清新福建、地質之旅。
教學思想上秉持新課程理念,為促進教學改革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新課程需要改變過于注重地理知識傳承以及導致學生機械學習、死記硬背地理知識的狀況,轉向突出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引導進行個案分析,學生嘗試知識遷移應用,以培養學生獲取、處理地理信息能力,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地理再學習的能力。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導參與教學過程;教師有意識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情境。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
四、教材分析
通過地理必修一前三章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地球的運動規律和圈層結構,明確地球上最富動力的兩大因子----大氣和水。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則需要學生進一步懂得大氣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外力。但是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上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作用則是形成地表相同的基本框架,外
圖1 地理核心素養
2
力作用進行雕琢,實現削高補低。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結合多樣的福建地表形態,通過具體的案例來說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塑造及其差異。所以在教學時,設計課前欣賞以“福建藍、福建綠、福建多樣的地質公園”為主線,讓同學們先明白依山傍水的福建空氣質量優、森林覆蓋率居全國首位生態環境優、旅游資源多樣豐富旅游資源優等,以學生熟知的福建省各地地質地貌的圖片來演示,把本節課課眾多的抽象概念使學生增強感性認識,以便更好的理解比較抽象的地理原理。
《4.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呈現兩個層次的思維要求,第一個層次:每一類巖石的形成過程及其內、外力作用。第二個層次:各類巖石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地殼物質循環是內、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內力作用產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則總是減小地表形態的高低起伏。本節課主要完成第一課時,也就是第一層次,主要針對內外力作用對于地表形態的影響。
五、學情分析
首先,高一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地形地貌的認識,但更多的是停留在感性知識上,對于地形地貌的成因分析所需要的邏輯思維要求還很欠缺,所以教學設計更多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提升,先讓學生欣賞景觀圖片,從圖片中感受內力和外力的作用痕跡,并從簡單的邏輯推擠思維入手,循循善誘,不斷強化和提升,從基本的地貌類型判斷到特征判讀,再到成因分析,最終提升到綜合分析地質構造圖。
其次,學生的參與意識、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礎,也初步具備閱讀材料、觀察實驗結果的能力,但學生缺乏親自動手、綜合分析的能力;
第三,學生對新事物和新知識有很強的求知欲,對各種活動學生有極高興趣,但內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知識抽象、學生感知少,加上閱歷淺,知識面不夠寬,導致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對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很難理解,因此精心設計“誘思點”,以福建典型的地質公園作為情境設置,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應用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地質邏輯過程,并進行舉一反三,實現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形式,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景觀圖片、思考、交流等過程,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學生親身感受知識發生與發展的過程和規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領悟知識的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地表形態是由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辯證統一思想,并從“清新福建”中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帶來的是福建的可持續發展。 七、教學重點
1、了解內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形式、對地表形態的作用。 2、理解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對表形態的影響 八、教學難點
理解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作用過程,并進行邏輯判斷推理。 九、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 十、課時安排
2課時(本節課完成第一課時)
圖2 教學設計思維路線
3
十一【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知識和技
能 過 程 和 方 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課前欣賞
了解福建的地理環境特征
1、清新福建:福建藍
“從河北到福建,一下飛機看天空還以為到了歐洲”“來福建旅游,藍天白云,有點醉氧”…… 福建網友幸福舉杯:“以清新福建的名義,請干了這杯新鮮空氣!” 2、清新福建:福建綠
森林覆蓋率65.95% ,連續36年保持全國第一 3、清新福建:地質公園(2+10+7)
截至2016年4月, 福建省擁有 2個世界地質公園:泰寧世界地質公園、寧
德世界地質公園;
10個國家地質公園:漳州濱海火山地貌、泰寧大金湖、晉江深滬灣、寧化天鵝洞群、德化石牛山、屏南白水洋、福鼎太姥山、永安、連城冠豸山、福安白云山;
4個地質公園具有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平和靈通山、政和佛子山、清流溫泉、三明郊野等;
7個省級地質公園:寧德三都澳、壽寧、尤溪湯川、浦城、光澤、平潭、將樂玉華洞。
體驗清
新福建
課前
預習 導入新課
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 思維導圖
圖3 思維導圖
學生課前預習,完成思維體系的建構。
理解思維體系,并體驗思維建構過程。
新課
教學
一、內力
作用
1、 地質作用: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內力作用
(1)能量來源: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2)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等
(3)影響: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過渡:第一單元單價學習的地殼是漂浮在軟流層之上,由于軟流層的運動,使得地殼向不同的方向運動,引用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全球主要分為七大板塊,有的地方向兩側運動形成生長邊界,有的地方則相向運動形成消亡邊界,在板塊交界處則形成垂直抬升和凹陷,這就是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以垂直運動為主。地殼運動基本控制了地殼表面的地形格局,地形地勢,是塑造地表形
把抽象的內力作用建構在板塊構造學生上, 讓學生體會內力作用
4
態的主要力量。
在板塊交界處等地殼薄弱地帶,軟流層的沿江在地殼的壓力作用向,會向上運動,有的噴出地表,有的侵入地下。噴出地表則會對地表形態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仍然不能改變地表的整體大勢。
的存在。
讓學生體會內力作用奠定地表的基本框架。
新課教學 案例分析
內力作用對于福建
地表形態的影響 清新福建、地質之旅1:多山的地形——地殼運動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地形地貌特征,福建的山脈多成東北——西南走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因:由于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碰撞擠壓抬升,形成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清新福建、地質之旅2:多樣的地質——巖漿活動
漳州濱海火山地質公園140萬根玄武巖石柱,保存得最完整的“蓮花寶座”火山噴氣口,這都證實了曾經經歷了多次而且比較劇烈的巖漿噴發活動。
福鼎太姥山地質公園花崗巖地貌則證實了曾經的巖漿侵入形成了比較廣泛的侵入巖,現在地殼抬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太姥山的地形地貌經過。 清新福建、地質之旅3:壽山石——變質作用
福州壽山石也是地殼運動的產物,是侏羅紀時期,由于火山噴發或者巖漿侵入引起了特定成分的巖石變質作用形成的。
所以,變質作用必須發生在地殼深處,需要具備高溫高壓的條件,但是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后來地殼抬升,可以出露地表。
典例: 石灰巖變質形成:大理巖。大理巖的經典是:漢白玉。 體會福建的地形地貌與內力作用的關系
小結 過渡
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 內力作用:主要體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
地殼運動有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巖漿活動可以形成噴出巖和侵入巖,統稱為巖漿巖,只能有巖漿上升冷凝形成;變質作用讓原生巖石高溫高壓產生重結晶,形成新的巖石稱為變質巖。
所以內力作用基本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圖4 思維導圖(內力作用)
讓學生學會及時的進行思維綜合
新課教學
外力
作用
3、 外力作用 (1)能量來源:最主要的能量來自太陽輻射。
(2)作用力:大氣運動、水循環、生物生長都離不開太陽。
(3)表現形式: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這些作用在同一個地方是同時
存在和進行的。 (4)影響: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
5
新課
教學
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簡單的講,就是在外力(風吹日曬、雨淋、嚴寒和生物等)作
用下將堅硬變得松脆、完整變得破碎的作用,但是物質仍然粗細不分、雜亂堆
積在原地。這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
風化作用中有一種特殊的風化就是球狀風化,在花崗巖中體現的特別明顯。
由于花崗巖比較堅硬,同時石頭又是熱的不良導體,所以猶如剛煮熟的雞蛋放
入冷水中,容易造成蛋殼收縮破裂一樣。
典例:福建平潭綜合試驗區的沿海花崗巖風化形成的石包菜。
讓學生
理解清
楚風化
的本質,
區域侵
蝕的過
程
新課
教學
流水
侵蝕 清新福建、地質之旅4:武夷山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質過程:地殼下層接受紅色砂礫的沉積,形成層理明 顯的沉積巖——后來地殼抬升,出露地表——最后在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塌作用形成定圓,崖陡的紅色砂礫巖地貌。 如,玉女峰、大王峰等。
清新福建、地質之旅5:永安石灰巖地貌
石灰巖地貌形成的地質過程:原來是海洋的環境,接受海洋生物鈣質的 沉積——后來地殼抬升,出露地表——最后在自然界高溫多雨的地區,水和二氧化碳就可以進行緩慢的溶解碳酸鈣——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地表以流水溶解侵蝕為主,形成崎嶇的地表景觀——地下可能形成溶洞、暗河等,甚至還有溶解的碳酸氫鈣再次淀積形成石鐘乳,如石筍、石柱、石傘、石幔等。
清新福建、地質之旅6:平潭仙人井
平潭仙人井形成的地質過程:地處沿海,主要以海水侵蝕為主。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氣候濕潤,地表形態與流水作用關系密切,讓學生從多角度體會流水作用。
新課教學
風力侵蝕 由于福建地處東部沿海,氣候比較濕潤,地表植被覆蓋率高,外力侵蝕 主要以流水侵蝕為主,東部沿海風力也比較強,但是風力侵蝕地貌并不普遍,所以請同學們欣賞西北干旱區的雅丹地貌。它是風力侵蝕的典型地貌,還有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等。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風力侵蝕主要發生干旱區,所以選擇西北典型的雅丹地貌。 新課教學
冰川 侵蝕
由于福建地處低緯,氣候溫暖,冰川作用不明顯,選擇了青藏高原比較
典型的角鋒、U形谷等景觀圖片,進行判讀。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地形以丘陵為主,所以選擇青藏高原典
6
型的冰川侵蝕地貌。
承轉 小結 剛才欣賞完了眾多的福建地質景觀,還有中國其他區域典型的外力侵蝕地 貌。下面我們在來看看,這些又應該是什么外力過程呢?
新課
教學
搬運
過程
外力的搬運過程表現比較明顯的有:奔騰的河流、沙塵暴、蠕動的冰河。 (1)黃河中游的壺口瀑布,看著奔騰、渾濁的黃河水,可以體會一碗水半碗沙的事實,每年黃河都有14億噸的泥沙注入渤海,體會黃河每年搬運泥沙的能力。 (2)北方春季的沙塵暴,滾滾而來的沙塵暴,接線分明,讓學生從天氣系統角度體會冷鋒的來臨,讓抽象的天氣形態形象化。 (3)流動的冰河,雖然冰川的移動速度很慢,但是一條冰川從山頂發育到山下消融的過程,還是能體會其漫長的蠕移過程。并用生活體驗體會冰川的搬運能力:同學們說,夏天吃冰棒,舌頭被粘住的經歷。
讓學生體會搬運過程,雖然有的過程迅速、有的過程緩慢,但是從地質歷史看,又都是強大的。
承轉 小結
剛才我們看到搬運過程有的是洶涌澎湃,有的則是十分緩慢,但是這些搬 運的物質最終又到哪里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判讀一下堆積的過程。
新課
教學
河流
流水堆積 流水堆積地貌: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讓學生學會判讀其位置與形態。 清新福建 地質之旅7:閩江江心島 福建閩江:眾多的江心洲,龍祥島、江心公園等都是河流泥沙堆積的證據,而現在很多都成為很好的旅游開發資源。 讓學生欣賞并認識河流堆積的典型
地貌。
新課教學
河流
流水
堆積
清新福建 地質之旅8:平潭壇南灣美麗的海灘,還有夏季海水帶來的水母堆
積“藍色眼淚”,美不勝收。
讓學生欣賞并認識海水堆積地貌。 新課教學
風力堆積 風力作用在西北干旱地區的作用比較明顯,福建地處東南沿海,比較濕潤,所以風力堆積地貌不是太明顯,所以地貌選擇西北的新月形沙丘地貌。 分析推理: 地理:新疆 地貌:新月形沙丘 迎風坡:緩坡 盛行風:西北風
太陽方位:西北落 季節:夏季
風力堆積具有分選性:由風源地出來,由粗到細,具有分選性。
讓學生欣賞并認識風力堆積地貌及對于實際的應用,如風向、太陽方位等。
7
新課教學 冰川堆積 冰川堆積作用主要在高緯和高海拔地區,當冰川滑動到較低緯或者海拔較低的地區,冰川攜帶的碎屑物質就地雜亂無章的堆積下來,碎屑物仍然棱角分明,不具備分選性。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地形與丘陵為主,所以不具備高緯和高海拔的條件,
目前冰川堆積作用并不明顯,所以地貌選擇青藏高原的冰川山腳的冰磧物地貌。
讓學生欣賞并認識冰川堆積形成的冰磧物,明確其吳分選性。 課堂總結
知識體系
圖26 知識體系
今天我們欣賞了多姿多彩的福建,也看到了眾多的旅游景觀,發現他們的形成基本都是由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有的時候,有的地區,可能是內力作用為主,如青藏高原;也可能是外力作用為主,如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讓學生把零散的概念系統化,形成一個思維體系。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