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詩經,蒹葭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2《詩經》二首 蒹葭-安徽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2《詩經》二首 蒹葭-安徽省優課
《蒹葭》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蒹葭》是國家統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本單元以“寫景記游,狀物抒情”為主題,指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領會詩文豐富內涵。《蒹葭》出自《詩經•秦風》,是一首優美含蓄的抒情詩。全詩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使詩歌有一唱三嘆、回環往復的美感。雖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歷久彌新,今天讀來仍不覺陌生。在教學中,要拉近古代經典和學生的距離,讓遙遠的《詩經》唱出不遙遠的歌聲。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青春期,對以愛情為題材的詩歌比較感興趣。但《詩經》的節奏和學生熟悉的五言、七言詩不同,他們容易只關注內容,而忽略其優美的藝術形式。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他們提供朗讀的機會,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在朗讀中品味美感。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朗讀的指導,教學目標的達成分三個步驟:想象一片景,尋找一個人,感受一段情。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通過熟讀成誦加強對詩歌內容的理解,運用多種朗讀手段品味詩歌語言。 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我國古代人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熟讀成誦,理解詩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難點:體會詩歌重章疊句的藝術形式。 【教學方法】
情景渲染法、誦讀品讀法、探究研討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踏上溯源之旅 1.導課:
大屏幕展示出自《詩經》的成語,學生齊讀。
《詩經》是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幾千年前的成語還活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由此可見《詩經》旺盛的生命力。今天我們通過一首《蒹葭》去聆聽遠古先民的心聲。 2.導學:
(1)簡介詩歌自學方法:
讀詩和讀古文不一樣,不一定要落實每一句的翻譯,但要知道關鍵字的意思,因此在自學時要善于借助課后注釋。
(2)學生自讀課文及課后注釋,自行解決生字詞。 (3)檢查自學情況。 ①字音
溯洄sù huí 晞xī 湄méi 躋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 ②字意
抽查表示位置的四個字意思:
湄:岸邊 坻:水中高地 涘:水邊 沚:水中的小塊陸地
③在黑板畫出一條河,點名同學根據四個字的意思在河中標出相應的位置。 二、欣賞一片景
1. 點名三位同學合作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2. 同學聽讀,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
3. 提問:你看到怎樣一片景,在哪些句中體現? 預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4. 指導朗讀,體會語氣:
蒹葭蒼蒼和蒹葭蒼茫對比,體會疊詞的韻味。 5. 分析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總結】“重章疊句”是《詩經》中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一唱三嘆,回環往復,形成音樂上的美感。我們一起來讀,感受詩歌回環往復的美。 三、尋找一個人
1. 在這片茂密的蘆葦叢中,還隱約站著一個人,她在哪? 預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2. 點名同學在黑板上標出伊人和主人公的位置。 3. 指導朗讀,找出關鍵詞:
在句中加入感嘆詞:所謂伊人, 啊!在水一方。
溯游從之, 唉!宛在水中央。
去掉感嘆詞,保留情感在“在”“宛”中。
4. 請女生扮演伊人,讀奇數行;男生扮演追求者,讀偶數行。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總結】伊人的身影是朦朧的、飄忽的,不管伊人有沒有在這片蘆葦叢中,一定在主人公心中。 四、感受一段情
1. 追求者在哪?追求者是怎樣追尋伊人的?
預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2. 指導朗讀,身臨其境:
道路非常崎嶇,可見求者非常艱辛。請我們讀出這種追尋的艱辛,配上表情動作:皺著眉頭,攥起拳頭。 2. 追求者追尋了多少次?
不是三次,也不是六次,而是無數次。無數次的溯洄從之,無數次的苦苦追求,無數次的希望轉為失望。也許他將永遠找尋不到他的伊人,但我們相信他不
達目的誓不罷休! 3. 背誦詩歌
也許兩千年前,孔子把這首歌選入《詩經》,正是因為主人公的這份真情,這份執著打動人心。沖著這份執著,我們把這首詩背下來。
【總結】齊背詩歌:讓我們全體起立,向主人公致敬,用你的聲音表現主人公的感情。
五、遙遠的詩經,不遙遠的歌聲 1.欣賞閩南民歌《春花望露》
時光飛逝,幾千年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這份情感不會變,今天的我們,依然唱著類似的歌曲。也許千年之前,人們就用這種方式傳唱《詩經》,也許千年之后,這將成為新的“詩經”。 2.課堂作業:將《蒹葭》改寫成一首現代詩
3.結束語:這節課我們沿著《詩經》的長河溯流而上,欣賞了一片景,結識了一 個人,體會了一段情,知曉了遙遠的《詩經》唱著不遙遠的歌聲。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多留意身邊的詩意。
六、板書設計
蒹葭 主人公(執著)
坻
沚
涘 湄
伊人(朦朧)
七、課后反思
《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教學設計中,我力求凸顯詩歌含蓄雋永的情感美和重章疊句的形式美。通過學生自讀、聽讀、
齊讀、合作朗讀等多種形式強化學生對詩歌的感性認識,用美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在導入和拓展延伸部分,無論是生活中成語的溫習,還是現代民歌的欣賞,都旨在拉近《詩經》和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詩意。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