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桃花源記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桃花源記》青海省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桃花源記》青海省
9.《桃花源記》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名稱:《桃花源記》第二課時 學科年級:八年級 教材版本:統編人教版 一、教學內容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九年級的學生在文言文閱讀方面規定的目標是: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所謂“觀千劍而識器”,要達到這些目標,必須有一定的閱讀量。目前對于文言文教學,大家的共識是減少煩瑣的講解;注重朗讀、背誦;注意字詞的遷移運用;培養文言語感,而要使這種新的教學觀念見成效,學生就必須接觸較多的文言詩文。當然,學習文言詩文,意在了解和吸收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對詩文中所含的應該被揚棄和否定的因素,比如《桃花源記》表現出的對美好社會的贊美和向往,《陋室銘》和《愛蓮說》乃至《湖心亭看雪》等,表現出的文人孤芳自賞式的清高,在今天都應該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待。
本文是以記敘為主的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后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打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
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讀準課文字音。
2.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詞匯的特點。(1)通假字;(2)古今異義;(3)一詞多義;(4)辨析同義詞;(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學家陶淵明。 (二)能力目標
1.借助《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查找有關詞的意思。 2.培養朗讀和背誦的能力,這樣可以品味語言的神韻、氣勢和感情色彩,體會語言形式、修辭方法、寫作手法的表現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
(三)情感目標
1.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及對黑暗現實不滿的精神。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1.學習一詞多義、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漢語知識。 2.理解和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社會。可通過討論課后練習一至四題來完成。
3.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節都是虛構的;開頭渲染神秘
色彩,結尾又不知所蹤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似真而幻的虛構境界。
三、學生特征分析
初中學段已經認識了文言文,有了一點點的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但畢竟太少,文言基礎很薄弱,因此,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還很差。針對這種情況, 應讓學生在課前先自己預習, 結合課下注釋或其他工具書解決不認識的生字詞,掃清文字障礙,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經歷。在此基礎上,再來進行本節課的學習或許會較順利些。
初二學生正處于青少年過渡時期,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正在有待形成時期。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利用語言材料來促進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與培養。與此同時,他們處于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他們充滿激情,富有活力,但是在閱讀中往往缺乏理性,對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往往吃不透、抓不準,有一種“于我心有戚戚焉”但就是“心中有景道不出”,缺乏閱讀的技巧,對閱讀中的感受還是處于表面的淺層次和被動的接受,這就是初中學語文學習普遍存在的“瓶頸”。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學生從小就對古詩文有一定的基礎和興趣這一點,采用研究體驗式教學法,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情趣。為此在教學中,應注重通過對學生閱讀技巧的培養,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他們思維的理性,突破閱讀“瓶頸”,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教法指導 (一)自主學習
讓學生圍繞“自主學習”中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 1.讓學生齊讀導學目標,圈點關鍵詞,做到對學習任務心中有數。帶著導學目標,認真閱讀課文及相關參考資料,捕捉課文中的關鍵段落、句子、詞語,盡量獨立完成“自主學習”中的思考題,準備展示交流。
2.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于合作探究時解決。
(二)合作學習
1.每個小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學習”中的答案,同小組內其他成員在小組長的統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題。
2.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有分歧不能達成一致的,小組討論;小組內不能達成一致的,組長記錄下來,以備全班討論時交流。
3.全班討論時,教師不能一下子給出答案,在學生思維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點撥引導,達到啟發思維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在湖南省桃源縣西南沅江之濱的桃源山腰上,有一個長約100米的山洞。洞內寬敞明亮,洞中有天。東晉末年,長期隱居
農村的陶淵明來到這里后,有感于農村現實,突發奇想,虛構了一個美麗神奇的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融洽而友好。真的有這么一個“世外桃源”嗎?桃源人是人還是仙?今天,我們就去拜訪一下這個世外桃源吧!
(二)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復習
課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發現桃花源(第1段);進訪桃花源(第2、3段);尋找桃花源(第4、5段)。
2.自主思索
(1)桃花源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
【交流點撥】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大驚”? 【交流點撥】桃源與世隔絕,年代久遠。
(3)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交流點撥】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4)“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點撥】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埋下伏筆。
(5)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不復得路”,桃花源真實存在嗎?
【交流點撥】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三)思考探究、領悟情感
有人說《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理想寄托,有人說《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消極逃避,你是如何認識的?
辯題:
桃花源——陶淵明的理想寄托(正方) 桃花源——陶淵明的消極逃避(反方)
【交流點撥】把全班同學分為兩組,每組選辯手參賽,論據充分,有理有據,有說服力即為勝方,以鼓勵為主。
(四)總結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種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與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我們的民族。
(五)拓展練習 它。
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讓他們真正的明白陶淵明寫《桃花源記》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同時也讓學生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為之努力奮斗。
六、教學策略選擇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設計
教師引領,先復習總結。通過行文線索的梳理與文章細節的探究,學生可以從整體把握故事內容,對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為明確文章主旨做好準備。
教師指導學生辯證地看待陶淵明的社會理想。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的社會理想。汲取古文學文化的知識營養。
七、教學評價設計
學習文言文要激發學生興趣。文言文是我國古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這一點很重要。在課前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一些有關桃花源的圖片,在學生的腦海里,在觀看圖片的時候同學們都很入神,效果不錯。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應當掌握的基礎知識得到很好的落實。在這一點上,應把握好,而且能夠用靈活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調動學生深入文本,對文章的思想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究。這體現了新課程對人文性的關注,讓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得到提高和升華。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針對不同特點
的學生提不同的問題,并給予適當的鼓勵,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一種很好的激勵。在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時用辯證的方式讓學生認識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真正用意。
寫一寫你心中的“桃花源”,寫完后想一想你要怎樣來實現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