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詩經,蒹葭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2《詩經》二首 蒹葭-山東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2《詩經》二首 蒹葭-山東省優課
《蒹葭》教學設計
【課標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 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所以,教師應注重營造特定的氛圍,通過富有感情的反復誦讀來體會詩歌的意境,培養學生感受美、創造美的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對于語文教學的建議: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所以師生互動在教學當中應廣泛體現。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與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的。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接受祖國文化的熏陶和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所以,《蒹葭》這首古典詩歌給了學生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
【教材分析】
《蒹葭》選自教育部審定義務教育教科書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詩經》二首,是《詩經·秦風》中的名篇。詩歌采用重章
疊句、反復詠唱的形式,描繪了主人公對“伊人”的傾慕之情和苦苦追尋的過程,以及欲見而不得的惆悵之情、執著之意。
詩歌的每章開頭都采用了借物起興的筆法。詩人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繪畫出一個空靈朦朧的意境,籠罩全篇,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渴慕“伊人”的心境。
重章疊句是《詩經》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現方法,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詩中還巧妙的運用了“蒼蒼”、“萋萋”、“采采”等疊詞,使得全文聲情兼備。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征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征著伊人的飄渺難尋;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則是反復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執著不已的精神。
全詩情感淳樸、真摯,文字簡單,給予人豐富的美感。本篇章教學設計一課時,為“誦讀賞析”課。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通過反復詠嘆詩歌,感悟《蒹葭》的音樂美、語言美、意境美,解讀“伊人”的豐富內涵”,難點確定為“通過反復詠嘆、賞析,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經過近兩年的古詩文學習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詩歌領悟能力和欣賞能力。《蒹葭》是在《關雎》學習之后,學生對《詩經》的相關內容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不難,重點體會詩歌的表現技巧和詩經一詠三嘆的美感。
詩中主人公對愛情的熱烈、執著的追求對于八年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是一種新奇的情感體驗,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愛情詩的定位可能會束縛孩子的思維,教師要善于運用提問啟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準確、鮮明而可感,尊重孩子獨特的情感體驗,使得對于詩歌的意象理解更加的豐富多彩,將詩歌豐富的內涵真正的解讀出來。
八年級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語文學習的各種方法,只要教師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學生就能通過課堂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品味詩歌的意境,進而培養感受美、創造美的情趣。同時也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可以說,《蒹葭》這首古典詩歌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 通過反復詠嘆詩歌,感悟《蒹葭》的音樂美、語言美、意境美,解讀“伊人”的豐富內涵。 【課前預習】
一、資料助讀
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共收入自至大約年的詩歌篇,又稱。 2.詩經“六義”:指 、 、 、 、 、 。
3.《詩經》共分、、三個部分。(包括十五國風,大雅、小雅,周、魯、商頌)。
4. 《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并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
《雅》共105篇,分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于政治方面的,有贊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贊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
“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毛詩序》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
二、自主探究 (一)字詞積累 1.生字注音
蒹葭( ) 溯洄( ) 白露未晞( ) 在水之湄( ) 道阻且躋( ) 宛在水中坻( ) 宛在水中沚( )
(二)自由誦讀
1. 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歌大意,在書中留下痕跡。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味道)
【課堂設計】
一、直接導入新課(2分鐘)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詩經里的經典愛情詩篇《關雎》,這首詩以關雎鳥起興,引出男子對年輕姑娘的愛慕,以及思念、追求的過程,表達了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通過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詩經六義(是哪六義?)——風、雅、頌、賦、比、
興,我們還知道了詩經中的作品常以重章疊句的形式來一唱三嘆,反復吟詠。什么是重章疊句呢?哪位同學說說看?(即各章詞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換其中的幾個字,反復吟唱。)說的非常好!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詩經》中另一經典篇章——《蒹葭》。板書:蒹葭
師:蒹葭是什么?生:蘆葦。師:對,蘆葦,生于水邊的一種植物。那這首詩的內容與蘆葦又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堂。
二、初讀知其大意,明其感情(10分鐘)
師:首先請大家自由地朗讀詩歌,邊讀邊注意這幾個重點字的讀音:(此處出示PPT,把容易讀錯的字展示出來)
(學生自由讀詩歌,結束后,指生1名朗讀,糾正字音) 師:哪位同學說說看,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感情?(1-2名學生回答,教師適時點撥互動)
明確:詩歌通過描繪主人公對“伊人”的傾慕之情和苦苦追尋的過程,抒發了求之不得的惆悵之情、執著之意。
師:詩歌的抒情方式,一般可以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類。所謂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還記得嗎?一起背一遍),這就是典型的直接抒情。那么,你認為《蒹葭》是屬于直接抒情嗎?(不是)《蒹葭》是間接抒情,它委婉含蓄,借助一些事物間接地傳情達意。而這些寄托了詩人情感的事物,我們稱之為意象。大家找一找,這首詩中的意象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是哪個?(生回答)
板書:
蒹葭 白露 伊人
師:詩歌的主要意象是“伊人”,在寫“伊人”之前,每一小節
都是先從蒹葭和白露寫起。這是使用的什么手法?(借物起興)對,是起興手法(板書)。我們在學習《關雎》時已經了解了。在這首詩中,以蒹葭起興,有什么作用呢?(3-4名學生回答)
明確:浩渺的水面上,叢叢蘆葦在眼前密密的鋪開,如云如霧,空茫又寂寥。詩人對眼前的景色進行反復的描摹,既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又描繪出一個空靈朦朧的意境,為后文“伊人”的出現做了鋪墊,籠罩全篇。
師回應導入的問題“原來蒹葭這個意象在詩中反復出現,并不僅是引出下文這么簡單啊”!。
板書:
(借物)蒹葭
白露
(起興)伊人
師:讓我們一起放聲朗讀,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 (生齊讀一遍詩歌)
三、再讀探其結構,賞其語言(18分鐘)
師:全詩只有三章,但是每章結構相同,語言相似,只是更換其中的幾個字。這種寫作特點充分體現了《詩經》在結構上的獨特形式就是“重章疊句”(板書),請大家劃出三章中的不同之處,體會詞語變化帶來的表達效果。
生各抒己見,說出不同之處。明確多媒體出示如下:(6分鐘)
蒹葭:蒼蒼—萋萋—采采 (長勢) 白露:為霜—未晞—未已 (形態)
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地點)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艱難) 溯游從之: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方位)
板書:
(借物)蒹葭 重
白露 章
(起興)伊人 疊
句
師板書穿插互動小結:詩歌從“白露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征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水中坻”,再到“水中沚”,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征著伊人的飄渺難尋;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則是反復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堅持不已的精神。
作用小結過渡:重章疊句,看上去是重疊,可是因為改動了幾個字,就使得作者表達的情感逐層加深,達到了回環往復的效果。這種效果還是要通過朗讀來體會。大家覺得,我們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出這首詩的味道來呢?
(學生回答,老師引導,小結)
預設:(語氣、語調、語速、情感等方面)(8分鐘) (一)讀出一點詩歌味(抑揚頓挫) (二)讀出一點朦朧味(若即若離) (三)讀出一點悲涼味(求之不得) (四)讀出一點執著味(至死不渝)
……
大家按照剛才討論出來的方法,試著自己讀讀看,找找感覺。 請一位同學來朗讀一下,大家仔細聽,看看他是否讀出了詩歌的味道。
(學生讀,其他學生評價,教師點評。)
師:大家漸入佳境,接下來,讓我們齊讀一遍,將詩歌的味道讀出來。(齊讀全文)
師:誦讀該詩,我們真切地感受了詩歌的音樂美和語言美和意境美。請談談自己欣賞到了詩歌中的一點美。如:一字之美,一詞之美,一句之美,結構之美,手法之美,情感之美,等等。(6分鐘) 學生各抒己見,充分理解詩歌內容、語言、手法、情感等。(5-6人分析)
四、三讀悟其意旨,展其所獲(15分鐘)
師:關于《蒹葭》這首詩,讓我們感受到了愛情的美好,它不僅有兩情相悅的甜蜜,也有暗戀、單戀的無奈與惆悵,有愛而不得的渴望,也有矢志不移的堅定。那么,這首詩是不是只能當成愛情詩來讀?詩中的“伊人”是不是必須是一位被愛戀的女子?
同學們還能從中讀出那些感悟?除了愛情之外,詩中的“伊人”還讓你聯想到了什么?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
學生討論,之后各抒己見。(理想、希望、美好等)
師:優秀的文學作品,特別是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因其含蓄凝練而具有豐富的多義性。每個人在不同的境遇下朗讀這首詩歌,都可以賦予它不同的理解,從中得到不同的感受。
“伊人”可以是希望、理想,可以是一個無法預期的成果,也許我們終其一生追求也未必成功,但它的存在本身就很美好,使我們激動、幸福,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
老師很高興看到大家在朗讀、賞讀、悟讀中賦予了“伊人”這個意象以豐富的內涵,這是大家智慧碰撞的結晶。帶著這份美好,接下來,我給大家配上音樂,大家自由地朗讀詩歌。(配樂)
好,我看大家讀得很投入,老師也想試試,哪位同學愿意跟我一起朗讀這首詩。
(老師跟學生一人一段)(配樂)
師:開篇以蘆葦起興,接下去描寫愛情,背后可能還隱藏了更多的內容,這就是這首小詩的魅力所在。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說的:“我們很難確定它究竟是招隱還是懷春,只覺得它百讀不厭。”
全體起立,讓我們一起再來誦讀一遍詩歌吧!(不看書) 師:帶著這份美好,回去將這首詩歌創作成現代詩歌,老師期待著你們更精彩的表現!
作業:將蒹葭改編成現代詩歌。(多媒體出示) 溫馨提示: 1. 用具體的形象(意象)來表現情感; 2. 注意文辭優美、含蓄,盡量押韻;
3. 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合理地運用想象有創意地表達; 4. 寫出點詩歌的意境。
好,這節課上到這里,下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