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廣東省級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廣東省級優課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眼球的結構及各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視覺的形成過程
(3)觀察光線強弱對瞳孔大小變化的影響 (4)說出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注日常生活中眼的衛生、形成保護眼睛的意識 (2)關愛視覺有障礙的人群
二、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七年級下冊第六章第1節的內容,從人們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引出眼和視覺,重點是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關于視覺的形成,教材闡述視網膜上對光線敏感的細胞通過視覺神經將圖像信息傳給大腦的特定區域,大腦處理之后形成視覺。為后續學習神經系統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其次,知識服務于生活。目前,隨著電子產品的增多及使用頻率的增加,我國高中畢業生中,近視率高達90%且在治療近視的過程中,會有一系列的并發癥,所以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呼吁學生保護自己的眼睛。最后,教材此編寫強調人體通過自身的神經調節來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強調關注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學情分析
有關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的經驗已有一定的認知。但關于眼睛的結構名稱及功能,學生并不是特別清楚。如鞏膜、脈絡膜、玻璃體等這樣的結構并不是很清楚。其次,關于眼睛是如何看到物體的,初一的學生沒有學過透鏡、光的折射、物體成像原理等知識,理解視覺的形成有一定的困難。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視覺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視覺的形成、近視的原因
五、教學方法
通過對本節課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材及學情分析,教師充分利用了ppt、實驗、視頻、晶狀體簡易模型、ipad等手段,把抽象的原理直觀化,再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進行教學。教學中充分挖掘學生頭腦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啟發性語言不斷引導他們思考,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認識,不斷加強能力的培養。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創設
情景
導入
新課
自主
復習
學生活動:設置畫嘴巴的游戲。
兩位同學(1位同學用眼罩遮住眼睛,1
位同學睜開眼睛)同時畫嘴巴。
教師總結:
通過這個游戲,結合科學家的統
計:人從外界獲取的信息有80%以上
是來自眼睛。所以,眼睛對人生活的
重要性非同一般。今天我們學習的內
容是眼睛的結構及視覺的形成。
學生活動:看書P79,1min,回憶
眼睛的結構及功能。
參與活動,并進行思考。
學生按座位一條龍回答。
學生自主學習。 通過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快速的將自己引入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欲望。
通過回答問題,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了解程度。
通過回顧前面學過的知識,為本
節課的學習作好鋪墊。
自主學習互助
交流 教師引導:
提問:了解了眼睛的結構,那我們的眼睛是怎樣看到東西的呢?
教師演示實驗:老師準備了一支蠟燭,放大鏡,白板。大家想一想,放大鏡相當于眼睛的哪個結構?白板相當于眼睛的哪個結構?
教師演示實驗!
提問:同學們根據剛才的實驗并觀察,說說視覺是怎樣形成的?
教師:我們眼睛看到物體的過程和這個原理是相似的。光線到達眼球
內的感光細胞需要經過哪些結構?
師生總結: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光
線角膜 瞳孔 晶狀體 玻璃體 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
師:那是不是通過這個過程我們就能看到圖像了呢?
師:呈現事例:一位病人車禍之后就失明了,但檢測他的眼睛結構完好,為什么看不見了呢?可能是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回答視覺形成的過程。
學生總結。
學生進一步思考、討論。
運用觀察透鏡成像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及表達問題的能力。
通過類比實驗,將抽象的過程形象化。
學生分組討論、思考。培養學生總結能力、表達能力。
原因?
生:小組討論,回答。 師總結:在我們的視網膜上只是形成了圖像,真正能形成視覺的是我們大腦的特定區域。
進一步強化視覺形成的過程:播放關于視覺形成的錄像。
通過層層設問,逐步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通過播放視頻,進一步強化對視覺形成過程的理解。
聯系生活 實例分析
教師提問:失明會給人帶來很多不便,哪些原因可能導致失明?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回答。 學生活動:找一個學生,用眼罩
蒙住眼睛,從教室的前面走到后面。 情感教育:剛才學生在走的時候,同學們爭著幫助,體現了你們的愛心,那么我們遇到真正的盲人怎么做?
生:關愛盲人,不要占用盲道。 是否所有的人都沒有機會重見光明呢?
生:若因角膜損壞而失明,可以通過角膜移植術重見光明。
師:播放角膜移植的視頻資料。 師生總結:要保護好自己的眼睛。 學生小組討論失明的原因。
學生活動:蒙著眼睛走路。
觀看人工角膜移植的視頻資料。
通過分析視覺形成的過程,將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通過游戲,體會到眼睛的重要性,同時學會保護自己的眼睛,關愛盲人。
通過觀看視頻,了解角膜移植新進展,培養學生關心時事及科學最新進展的習慣。
學以致用 形成良好
習慣 師:我們的同學有沒有愛護我們自己的眼睛?
調查:請班里近視眼的同學起立。 提問:你們知道近視眼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嗎?
為什么我們的眼睛既能看清很遠的東西又能看清很近的物體?
生:思考、回答。
師:通過自制簡易模型晶狀體,演示近視眼及看清遠近物體的原因。 戴眼鏡的同學摸一摸鏡片的邊緣與中心的不同。
生:邊緣厚,中心薄。
師:這是通過凹透鏡來矯正近視,戴近視眼睛的同學要注重眼鏡的質量。播放關于預防近視眼的知識錄像。 進一步提問:剛進電影院的時候,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但過一段時間又可以看到東西,為什么呢?
生:觀察瞳孔大小的變化。在光亮處
學生參與調查,閱讀資料,分析自己近視的原因。
觀察晶狀體的變化。
學生觀察瞳孔大小的變化,分析,討論。 通過做全班同學的近視率,結合目前資料的統計,體會到中學生近視率越來越高,分析自己近視的原因,通過自我反思,進一步體會到保護眼睛的重要性。
通過觀察晶狀體的變化,說出近視眼的成因。觀看預防近視眼的視頻,能運用正確的方法矯正自己的近視。
瞳孔小;在黑暗處,瞳孔大。 師:瞳孔可以控制光線進入眼睛的量。人通過調節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處和暗處都能看清物體。
拓展延伸 1.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是倒的,但為什么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是正的?2.近視能不能預防?
學生回答。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學生自己闡述。
學生表達,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
七、作業設計
《學習與評價》42-43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