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藻類、苔蘚,蕨類植物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第一節 藻類 苔蘚 蕨類植物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各類植物的觀察和資料的分析,概述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生活環境和形態結構特征;
2、通過資料分析,舉例說明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對生物圈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的關系;
3、描述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區別及進化關系。
能力目標:
1、通過自主探究、動手觀察,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收集資料、合作探究,進一步培養學生思考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2、關注這三類植物的生存狀態,增強環保意識。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一章第一節內容,是本單元的起始篇章,主要
介紹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藻類、苔蘚和蕨類與多數學生的生活經驗有一定的距離,生活中學生可能從未仔細觀察過這些植物。但是這些植物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只要教師加以引導學生就能發現它們。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實物和標本非常感興趣,因此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標本、實物材料,供學生觀察,學習,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了解了綠色植物的結構層次,對歸納植物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基礎。學生雖然經常見到綠色植物,但很少對其進行系統觀察。對于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在形態和結構上有什么不同,與人類的關系如何了解不多,需要教師加以引導。
重點: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生活環境和形態結構特征。 難點:認同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導入】【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教師通過視頻給學生展示大自然中的各種綠色植物,向學生介紹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大約有50萬種,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形態各異、生活環境也有差別,可以分為四大類群: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教師因勢利導:正是這些綠色植物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植物界,
也正是它們養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它們,進一步了解它們吧。”導入新課:第一節《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感知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助于學生整體了解生物圈中綠色植物種類繁多。 【環節一:你想了解關于它們的哪些知識】
同學們暢所欲言,各抒已見
【設計意圖】:課前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展示空間,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善于思考的習慣。
師:大家的問題都很值得研究。正如同學們剛才所說,從生物學角度,我們要了解某一種植物,通常從該植物的生活環境、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代表植物這幾個方面入手,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分組查閱有關內容。我們先來領取任務及實物材料。 【環節二:學生分組活動】
教師提供分組實驗用具、材料,下發觀察記錄表;學生可利用手中的ipad,通過上網搜集資料或者查閱老師提供的課件、視頻資料(qq群共享中查閱資料),再結合實物材料或標本,嘗試總結三種植物的特征,填寫觀察記錄表,交流觀察結果。師生對實驗進行總結。
【設計意圖】:直觀教具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結構。 【環節三:小組學習成果展示】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自述三種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的關系。教師及
時補充引導。在每組學生展示之后,教師用一道習題檢測全班同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采用plickers軟件,能夠很快統計出學生的正確率,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提供了更高的平臺。
【設計意圖】:生動活潑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三種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環節四:總結比較,歸納提升】
解答學生學習時遇到的疑問,解釋三種植物中哪一種更適應陸地環境。再通過比較三種植物的生活環境和形態結構特點,進而比較得出“由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的生物進化規律。
【設計意圖】:歸納總結三種植物的結構特征,幫助學生了解植物進化歷程。 【環節五:游戲】
課堂學習反饋,比一比,哪個小組成員學習效率高,學習效果好。學生找到教師課前放
在課桌中的彩圖,將其貼在黑板上對應的類群中,學生熱情高漲。 【設計意圖】: 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起到復習反饋的作用。 【環節六:情感升華】
通過一道“某地修建了一座燃煤的火力發電廠,幾年后,該地找尋不到苔蘚植物的蹤跡,你知道為什么嗎?”練習題,引出保護環境的話題。
【設計意圖】:在知識反饋時,加入有關環境保護的知識,喚醒學生的憂患意識,增強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教師小結:綠色植物是改造地球面貌的主力軍,是絕大多數動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如果我們還不重視綠色植物的保護,那么人類的毀滅將從植物的被破壞殆盡開始。 【結尾】:一首環保詩歌作為結尾。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愛護植物的情感,引導學生轉化為保護植物的自覺行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