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二節《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二節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教學設計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人教版七上)
一、教材分析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本章和本單元的標題都提到了生物圈,可見教材非常突出“生物圈”這個概念,想強調人與生物圈的關系的意圖十分明顯。本章的前面一節已經作了充分的鋪墊和準備,介紹了生物圈的概念,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所以,本節課的內容既是對前知識的總結又是一個新概念的形成和升華,向學生揭示生物和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教師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具體組成,認識生物和生態系統與人類的關系,通過人與生物圈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探究活動的開展,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1.教學目標
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并結合本人對教材的理解,擬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說出生態系統的定義。
(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舉例說出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3)闡明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能力目標:
(1)學生通過對不同生態瓶的觀察和分析,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在科學探究中發展合作、交流、實踐、表達能力。
(2)初步具有搜集和分析圖文資料等信息的能力。嘗試通過分析資料提高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捕食蛇、有毒物質積累等教學內容,學生初步學會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環境等實際問題相聯系,并運用到生活中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問題對話式教學,鼓勵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自己找出答案,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
(2)通過資料圖片的分析、探究活動的開展,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物、珍愛生命的情感,更加愛護我們的家園——生物圈。
(3)通過科學家的故事和地方特色的視頻和圖片等教學資料,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家鄉的情感。
2.教學重點和難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和食物網;有毒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二、教學策略 1. 教學對象分析
初一年級的學生具有天真活潑,求知欲強,想象力豐富,形象思維發達而抽象思維欠缺等特點,因此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喜歡圖片、音樂和影像資料的欣賞,更喜歡在學習中進行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探究活動。為此,教師應盡量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提供觀察思考、分析資料、探究活動的機會,并力求做到寓教于樂且面向全體。即讓所有的孩子都輕松愉快地學習,通過潛移默化,引導和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合作探究意識和能力。再有該年齡段的孩子喜歡親近老師,也有較強的表現欲,所以作為教師,一定要從“主講”的位置上走下來,讓話語權于學生,使學生在問題、對話、交流中學會思考、學會理解、學會表達,教師則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與學生成為學習的共同體。
2. 教學方法——問題對話式教學
世界著名的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教育具有對話性,教學應是對話式的,惟有對話,才使得教育始終充滿激情,涌動創造。他因而大力提倡“對話式教學”,并希望教師要走進學生生活。在對話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教學情境和有思考性的問題,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由此真正實現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師生與文本對話、師生與自我的對話。這也正是一個重建對話型師生關系、創設對話情境、營造對話氛圍、改變評價學生原則的教學模式的實踐過程。
對話式教學就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力求通過觀察、分析、角色扮演、交流等活動,促使每一個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在教師營造的平等、和諧、自然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形成了熱愛環境、尊重生命的情感,在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和形成良好學習品質的過程中,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在本節課應用對話式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要作用體現在有效地組織、引導課堂的探究性學習。即圍繞本節的核心內容、以對話為主要形式而設計各項學習活動,使本節課的三維目標得到有機地整合和實現,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教學過程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制作白板多媒體課件(圖片、動畫、錄像、表格);準備不同狀態的生態瓶(分別缺少
生產者、海水等);設計好探究表格;準備黑板貼圖。
學生:預習;收集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資料。
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播放一段大連當地特色的風景宣傳片
滿懷深情地對同學們說:“同學們,大連是我們的故鄉,它是既美麗又舒適的海濱城市。我們在這里生活在這里成長。現在正是春末夏初的好時節,讓我們隨著一段小小的視頻再來吹一吹海風看一看大海。”
出示問題:看到了什么自然風光,看到了哪些動植物?(為生態系統組成的學習作鋪墊)
聽見老師真誠富有感染力的的話語,迅速饒有興趣地觀看視頻,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說出自己在視頻中看到的景色和生物。
充分考慮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美麗的當地風光視頻,巧妙、自然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出教學內容,并且利用問題為后面的教學鋪墊。
生態系統的組成
(1)
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土壤,水等等。
(2)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生態系統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
老師已經很貼心地把小小的海洋裝進了今天的課堂。——出示幾個不同狀態的海洋生態瓶(課前教師已制備:其中一個具有適當數量的動、植物和無機環境成分,其它則為缺少某些分的。)通過設問:“老師精心準備的幾個瓶子里的生物,為什么有的仍然生機勃勃,而有的卻非常遺憾地死亡了呢?”過渡到生態系統的組成。
提問:“(1)那么你們看到了什么?請在相應的空格里打鉤?(2)能否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相互幫助,分析毛蚶死亡原因,并且總結出每個組成部分的作用?” 關于分解者的有關知識,
教師可適當提示:“如果毛蚶或者小魚排出糞便,會不會污染海水呢?這個小小的生態瓶有沒有自己的解決方法呢?”
出示課本上的圖16,角色扮演——請同學們將你想象成圖中的角色,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利用畫箭頭說出你的作用、以及你和其他角色的關系,并且猜測如果地球上沒有了你,會是怎樣?1分鐘時間留個各小組準備發言的臺詞。
通過對各組成部分之間關系的討論,引導學生總結生態系統的概念。并介紹自然界中的常見生態系統。
引出生態瓶的制作微課——神奇的生態瓶,系統了解生態瓶的知識。
指導學生黑板貼圖,再一次鞏固生態系統的概念。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活動,仔細觀察生態瓶,并且將觀察結果記錄在表格當中。
每一小組派代表到講臺匯報,并且在白板表格中打鉤。
通過觀察不同生態瓶的區別和生存狀態,積極思考并討論每個組成部分的作用。
先派代表發言,分析毛蚶死亡原因,再做小組間補充。
三位同學根據圖片進行角色扮演——假如地球上沒有了我。 通過角色扮演得出結論: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它們也離不來周圍的環境。
總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觀看微課,前后呼應,系統了解生態瓶的知識,并且加深動手制作的興趣。
黑板貼圖,完善板書,再一次鞏固生態系統的概念。
通過教師一個又一個環環相扣的提問和活動指導,看似自然又“處心積慮”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生態系統的組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迫切想解除心中的疑問。
鼓勵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自己找出答案,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
在經過充分的鋪墊后,將抽象的生態系統概念的總結放在最后,從感性到理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生產者 消費者 分解者
食物鏈和食物網 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做食物鏈。
起始環節是生產者,箭頭指向捕食者。
植物→小蝦→小魚 →大魚
樹汁→蟬→螳螂→黃雀
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習題鞏固
“(過渡)同學們,通過制作生態瓶,我們把生態系統搬回了家。美國一位生態學家叫林德曼他一生致力于生態系統的研究,可他曾經對生物和生物之間的關系理不出頭緒,后來他無意從他的中國同學那里得到一句中國諺語,頓時茅塞頓開,有沒有同學能夠猜到是什么諺語呢?”教師用帶有懸念和自豪感的口吻向同學們介紹了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的故事。
待學生回答后繼續引導學生找出另外一個和食物鏈有關的諺語:“螳螂捕蟬,焉知黃雀在后。”
引導同學在黑板上用箭頭連接的形式寫出生物之間的關系,由教師補充為完整的食物鏈的形式,并強調食物鏈的表示方法。
提問“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生活著有很多種生物,那它們之間又是什么關系呢?你能用箭頭再次連出其中的食物鏈嗎?”過渡到關于食物網的學習。
指導小組學習,鼓勵學生到白板連接食物鏈食物網。師生總結食物網的定義。 假如這個地區的人們喜歡食用野生蛇而大肆捕殺,最后蛇的數量急劇減少甚至消失,(教師在屏幕上圈出蛇)你能猜測到可能發生的后果嗎?——引出“牽一發而動全身”以及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
提問:“那么我們看到的食物鏈在寫法上不僅起點一定是綠色植物,而且箭頭一定要指向捕食者呢?是不是要表達有什么需沿著這鏈條且有方向的流動呢?如果是,是什么在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呢?”
聽過這段敘事,心中充滿自豪感,在老師的啟發下有的學生會說出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或“螳螂捕蟬,焉知黃雀在后”等諺語。
受到教師鼓勵試著板書,明確食物鏈的表示方法,嘗試寫出食物鏈。在教師的指正之下達到規范的要求。
小組活動:在書中的圖片上連接食物網。
幾名同學到講臺白板連接食物網,展示小組交流的結果,小組之間補充修改,得出一個交錯鏈接的食物網,師生總結食物網概念。
師生分析蛇消失后的結果,認同生態系統亦會被破壞,也有一定自動調節能力。
思考得出: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
完成習題,鞏固知識。
一方面在教學中滲透了科學家和科學史的教育,激勵同學們熱愛科學,另一方面融入與中國文化有關的故事,潛移默化中對同學進行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
利用黑板連接,白板展示等形象直觀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也便于學生對抽象的概念加深理解。
有毒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結束語
情感升華
(過渡)教師講述因農藥DDT造成北極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的真實案例——林德曼的故事。“在人跡罕至、冰天雪地的北極生態系統中,人們不但可以享受到純凈的空氣和水源,他們的食物也非常美味。„„”
引導學生思考并指導學生利用書中的有毒物質積累圖片分析原因。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有些人類的不文明和不科學行為已經導致我們的生態系統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好在我們已經覺醒,世間仍有那么多的美好。(出示配樂視頻:人類的文明善舉和美麗的大連圖片)同學們,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我們搭一個鳥窩、植一棵小樹,讓我們撿起一片垃圾、節約一張白紙,讓我們善待一個生命、弘揚一次正能量,讓我們學會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共享碧海藍天,共享美好的生態系統!
看到后果如此嚴重的事件,在痛心和震驚的同時認真思考原因。通過學生到講臺畫圖,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有毒物質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最終威脅到人類自身。
樹立愛護生物、保護生物圈(生態系統)的意識和決心。
觀賞視頻,在心靈受到震撼后,又聽到老師鼓勵的話語,并且在美好的音樂聲中觀看人類的文明行為和美好的生態系統,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對未來美好生活充滿了期待。
觸目驚心的圖片和文字強化學生對后果形成原因的分析與記憶,增強學會生存和愛護生命的意識。 學以致用,用學到的知識指導生活,樹立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愛護環境,建設家園,共創美好生活的決心。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