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22課活動課《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陜西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22課活動課《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陜西
第22課活動課:《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教學設計
活動目標
1.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和演變,提高文化素養; 2.從中國傳統節日中理解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3.通過對中國傳統節日相關資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
4.在活動中提高溝通和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的起源和演變。
教學難點:通過以上活動理解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并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走訪、搜索資料,整理歸納,探究問題。
教法: 分組布置任務,問題引導;多媒體課件輔助;小組競賽法等。21cnjy.com 教學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閱讀下面的詩詞,說出詩中描寫的是什么節日,這些詩詞還傳遞出哪些信息?)出示以下詩詞: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北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1)學生回答。
(2)老師導入:通過這些詩詞一方面使我們知道了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自古就有,而且還知道當時的人們都非常重視是這些節日。傳統節日就這些嗎?還有那些?在祖國悠久歷史的長河中,這些節日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都是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那么這些節日怎么形成和演變的?又反映出我們民族怎樣的習俗和文化觀念?讓我們共同走近這學期最后一節活動課第22課《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去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題目可以看出本節課的特點——活動課(主角是——學生) (3)學生重溫任務的分配。2
()1.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的起源。
2.節日習俗與活動的傳承與變化。 3.傳統節日對社會生活的作用
二、學生展示
九位學生分別展示:春節的起源;春節的習俗與活動;春節對我們生活的意
義,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的習俗及變遷;清明節的意義: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及變遷。(展示結束。同學補充,教師點評)
三、合作探究:
傳統節日對社會生活有什么作用?
1.中國傳統節日體現強大的文化凝聚力與民族凝聚力。 2.中國傳統節日構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系。 3.中國傳統節日喚起人們對美的向往。
四、拓展提升
1.這些傳統節日對我們今天的影響還大嗎? 道德觀:
祭祀祖先,面緬懷先烈、尊老愛幼,家庭和睦,熱愛祖國,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等。 價值觀:
傳承優秀傳統節日文化,激發華夏兒女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培養文化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經濟觀:
傳統節日可以刺激消費,促進經濟的發展。 2. 對于現在流行的“洋節”,如圣誕節、情人節、萬圣節和愚人節等,你有什么看法?
五、課堂小結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傳統節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體現之一,在社會發展中產生過深遠影響。我們作為中學生,更要了解我們的傳統節日,繼承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和民族精神,在節日中增添更有意義的文化后動,使我們的民族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六 板書設計
品詩詞 猜節日 講故事 追起源 知習俗 悟傳承 記傳統 永相傳
七 作業設計
搜集其他傳統節日的來歷、習俗及意義。
附學生展示的內容 1.春節的來歷
春節又稱為新年、大年、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后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
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2.春節的習俗與活動
傳說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后來除夕這天,村民正準備年的傷害,村里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告訴村民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眾人不信,勸他上山躲避,但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里時,發現村里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他告訴村民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的習俗。當然還有更多的習俗與活動,在過去人們從臘月23開始迎春節,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結束,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多姿,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二十三,糖瓜粘(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豆腐,諧音“兜福”,閩南話豆干諧音“大官”。二十七,洗疚疾,有錢無錢,剃頭過年。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做黃酒。最高潮還是除夕和正月初一.下面我將著重介紹這兩天的活動。除夕這天先要拜祭祖先(給祖先送燈和祭品),然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也叫年夜飯),這是中華民族最幸福最祥和的時刻,晚上一家人守歲,等待午夜12點的到來,初一早上穿新衣放鞭炮,然后晚輩給長輩拜年:由內及外,由近及遠,長輩給晚輩送壓歲錢,當然隨著社會發展,這些習俗有了新的變化,(團圓飯后看春晚,發短信拜年,壓歲錢用紅包代替)
3.組同學展示春節對我們生活的意義
春節是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傳承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寄托;所以,我們一定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人們對新的一年寄托著希望等等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
4.組學生展示清明節的來歷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國君,即晉文公,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
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也有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大家也知道清明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提醒農民們:清明前后種瓜種豆。
5.組同學展示清明節的習俗及變遷
掃墓、祭黃帝、踏青、蕩秋千、放風箏
清明節變遷: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唐代以前,人們主要是以寒食節為主;唐代時,民間寒食、清明并舉,官方規定清明和寒食節一起放假,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清明節也被人們稱為踏青節;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取代寒食節的地位,并形成了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祭祀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種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今天活動的內容增加了緬懷先烈,海外華夏兒女祭拜黃帝陵,方式也有網上祭拜。 6.同學展示清明節的意義: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感恩祖先,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同時踏青活動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7.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源于遠古的祭龍日,用龍的威懾力驅除所有的災疫邪祟。五月是熱天的開端,五毒活躍,鬼魅魍魎猖獗,這給人特別是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 。以后才漸漸加入了紀念地方性名人的內容 。[ 屈原 、伍子胥、孝女曹蛾 ]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傳播至華夏各地,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2009年,端午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8.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喝雄黃酒的習俗等。現在還增加了旅游度假。 9.端午節的變遷
先秦時,南北風俗各異,但是五月五日作為一個“節日”已各有所側重;戰國時代,人們已把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秦代之后,端午節在南北風俗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爭頻繁,人們飽嘗戰亂之苦,所以最重視的端午習俗莫過于“辟兵繒”了;隋唐埋藏,端午節從風俗形式上都繼承了前朝,但充滿了節日的歡樂;唐代端午節競渡之風尤為鼎盛;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