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初中歷史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22課活動課《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蘇州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版初中歷史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22課活動課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蘇州工業園區星港學校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22課 活動課
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了解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的起源和演變,知道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提高文化素養。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方式搜集中國傳統節日的各種資料,培養學生資料收集能力(如上網、查閱書刊、詢問等);通過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培養學生分析資料的能力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課堂展示,提高學生的溝通和表達能力,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節日承載的文化內涵;通過課后拓展提升,進一步了解節日文化,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探究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懂得傳統節日習俗是民族文化傳統的集中反映,理解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培養愛國主義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通過“洋節”和“土節”的比較,學會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倡導健康的過節方式;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培養合作精神,發展學生對生活的熱情。 學情分析: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璀璨的明珠,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提高,國外的一些節日也逐步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對于許多學生來說,他們對中國的傳統的節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膚淺的含義上,對之知之甚少且反應冷淡,相反,對于外國的圣誕節,反應強烈,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通過探尋,力圖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探究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流失的危機感,讓學生傳承民族文化,從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初中生已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其中包含一定的資料搜集能力。通過課前對學生進行搜集資料的指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能力,同時針對中學生學習的特點,分組由學生完成各類資料的搜集。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課前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初步的資料發掘和收集能力,培養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遷移意識和能力。
難點:在資料搜集過程中,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節日承載的文化內涵,同時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等。 活動流程設計:
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從悠悠遠古到現代文明,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中華民族形成了許多特有的傳統節日、獨特的民風民俗,這是我們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今天讓我們帶著課前搜集整理的資料,一起走進“中國傳統節日”。
我國傳統節日主要有哪些呢?第五小組的同學準備了一個猜謎活動,有請第五小組的代表上臺。
學生活動一:猜圖:我國傳統節日主要有哪些?
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我們組搜集了一些我國傳統節日的節日形象圖,請大家猜一猜分別是哪些節日?
【學生展示資料,組織活動,過程中強調主要傳統節日的時間】
【教師引導】謝謝第五小組的同學,這些簡易的形象圖,在中華文化促進會、節慶中華協作體聯合主辦的“中華傳統節日形象標志創作大賽”中誕生,每個形象都反映出相應節日的內涵。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在課前,我們各小組也對我國主要傳統節日的來源進行了資料搜集,下午請第一、第二小組的同學代表來向我們對于主要節日的起源作個介紹。
學生活動二:探究:我國主要傳統節日的起源 [兩位同學上臺以采訪形式進行對話]
我們搜索的資料是關于春節和端午節的起源,現在我們要再現的是蘇州電視臺“四季風雅”節目采訪蘇州民俗博物館館長的一段內容。
主持人:這里是蘇州電視臺,今天我們邀請到的是蘇州民俗博物館張館長,歡迎您的到來。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今天,我們想請您講講一些節日的起源。可以嗎?
張館長:非常榮幸今天來到“四季風雅”節目,來跟大家交流。
主持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里,春節是我們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節日,我們中國人過春節已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請您就先談談春節的起源吧。
張館長: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有關春節的起源和傳說很多,比如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放鞭炮,"年",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另一種說法是: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記載有“年,谷熟也”。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于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農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一直沿用至今。
主持人:謝謝您。端午節將是我們接下來期盼的又一個傳統節日,您能跟我們再說說端午節的來源嗎?
張館長:端午節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但千百年來,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楚國大臣,遭饞去職,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后來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抱
石投汨羅江身死,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有人劃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人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有人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主持人:屈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所以歷史會永遠記得。謝謝張館長今天來到我們的節目。
張館長:謝謝大家,也歡迎大家常來蘇州民俗博物館,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包括獨特的吳中文化。
【教師引導】感謝這兩組同學。從課前資料準備到剛才兩位同學的分享,我們看到節日的起源跟神話傳說有關,跟天文、歷法、節氣有關,跟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恒紀念有關。我國很多節日風俗都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商周以后不少節日成為禮俗,變成國家的祭奠儀式;秦漢時期,節日基本定型;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節日的文化內容不斷充實。宋元以后,有的節日成為禮儀、娛樂性的活動,從文獻上可查閱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歷》、《尚書》,所以說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深沉的歷史感。
從這些節日起源里,同樣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的畫面,講究按照二十四節氣來安排生活和農事的中國人,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等節日都體現了農耕文明的精神延續。
傳統節日風俗就像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種子,在人們心中生根、發展,代代相傳。那么在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里,有哪些習俗呢?這些習俗隨著時間的變化是否變化了呢?各組在課前都做了認真的準備,下面我們來聽聽各小組的分享。 學生活動三:分享:我國主要傳統節日習俗及變化 【各小組代表分享交流,并將課前搜集整理的資料張貼在黑板上的“中國主要傳統節日習俗板報”上】略 【教師補充】
1、有關春節: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我國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慶賀春節的風俗習慣,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春節,蘇州地區全面倡導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教師在
班級再次提出倡議,得到全班同學積極響應)。
2、有關清明:最遠從春秋時期開始,清明節就有一個習俗—公祭黃帝陵,下面讓我們一起回看2017年清明祭黃帝陵大典精彩片段。【播放清明公祭黃帝陵視頻資料】 3、有關重陽: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讓我們在重陽節,給家里的老人們帶去更多的溫暖和關愛,享受天倫之樂。
【教師引導】請看黑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張“中國主要傳統節日習俗板報”誕生了,這將掛到我們的教室里,讓大家在課后還繼續細細品味,進一步研究和交流。 【教師引導】同學們,如果我們用一些關鍵詞來歸納中國傳統節日的內涵,你覺得會是哪些詞呢?
根: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國人的根,是文化之源,寄托了千百年來人們共同的情感:如對親情、對團聚、對平安、對幸福的歌頌和追求,重視家庭,崇宗敬祖,除舊迎新,反映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是中華民族融匯親緣感情、增強內聚力的符號,清明祭祖大典就充分顯示了這一點。
新:節日習俗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俱進了,現在出現了“網絡(祭奠先祖和革命烈
士)”、“低碳”、“環保”等新元素,我們倡導健康的過節方式。
美:這些傳統節日都是很美的,視覺上的美:春節的中國紅,清明的煙雨彌蒙,端午節色彩絢麗的龍舟,中秋節的皓月,重陽節的聚會插滿頭,七夕節的浪漫,都畫在人們心目中。味覺上的美:春節的餃子,元宵節的湯圓,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都讓人回味無窮。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這是傳統節日的另一種美,下面我們來一起欣賞。 學生活動四:賞析:詩詞中的中國傳統節日
請大家和我一起走進詩詞中的中國傳統節日。
還有小組愿意分享一下你們課前搜集的經典詩句嗎?
【教師引導】這些優美的詩詞,向我們傳遞著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民風民俗,傳遞著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傳遞著強烈的愛國情懷,讓我們繼續傳承這些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吧! 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接軌,不少西方節日也隨之傳到中國,例如圣誕節、愚人節,同時有人說,我國的傳統節日越過越“冷”,請問你如何看待“洋節”和“土節”,請各小組同學各抒己見。
學生活動五:討論:如何看待“洋節”和“土節”? 【學生討論】略
【教師引導】是的,無論是洋節還是土節,都帶動了社會消費,促進了經濟增長;都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社會生活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對于洋節,我覺得我們不要一味的否定,西方的節日多來自于西方的歷史文化,以人為本,重視的是個人的存在和價值,中國的節日更重視集體和家國,同時反映了我們古老的農業文明的傳統。
洋節我們要借鑒引進,在引進的同時,不要喪失了我們的根本—自己的民族的東西。我們既要有國際視野,又不忘華夏根基。中華民族各種傳統節日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多彩的風俗習慣,堪稱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鑄造“民族魂”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08起,我們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這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舉措。
為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同時發展旅游經濟,促進節日消費,改善人民生活,下面請各小組根據查閱的資料,小組討論節日宣傳詞。
學生活動六: 設計:我國主要傳統節日宣傳語 【學生小組活動并展示成果】略
【教師總結】宣傳語的設計,充分顯示了大家在課前查閱資料的認真準備,同時也發揮了小組的作用,感受到了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快樂,這是我們學習歷史的非常重要的能力,我們要堅持。 結束語:
我國的傳統節日,已是我們生活當中的一部分,我們在這個傳統文化氛圍下生活,種種民俗、節日不知不覺影響著我們的言行舉止。同時,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傳
統節日,給我們另外一個感覺就是“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中國與世界的和諧,這些東西應該發揚光大,大家設計的宣傳語希望是我們對認識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份推動。
同學們,我國的傳統節日,還有很多,比如寒食節、冬至、臘八節等。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了我們漢族的傳統節日,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這些都是中華文明的根基。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的來源和風俗有哪些呢?我國傳統節日的佳肴美食及制作方法又有哪些?讓我們在課后繼續探究,更深層次繼續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