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安徽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安徽省 - 蚌埠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
知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簡述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
【三維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知道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和影響;知道萬隆會議的概況和“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概括周恩來在建國初的外交成就。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學完成基礎知識的掌握,培養閱讀、自學、知識概括和歸納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和問題探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探究精神、表達能力;通過激勵引導,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和中國的現實,培養知識遷移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新中國外交的成就,激發愛國熱情;通過感受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外交風范,領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及其對處理國與國、人與人關系的重要價值。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教學難點: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的理解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問題探究法、史料探究法、啟發式談話法等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及視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出示圖片《近代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請用幾個詞來概括近代中國外交的特點?引導得出:不平等、不獨立、無自主權。
出示材料:周恩來對舊中國外交評論的一段話。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舊中國的外交 = 屈辱的、跪著的外交。
設問:新中國的外交呢?其形象有沒有根本的轉變?又取了哪些外交成就呢?由此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以獨立自主的形象面對世界
出示圖片《二戰后國際形勢》,介紹新中國成立時,中國的外部環境。總結: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敵視;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獨立的亞非拉國家需要相互幫助支持合作。
面對這樣的國際國內環境,我們應當采取什么樣的外交政策?出示材料《開國大典上毛澤東的講話》引導總結:新中國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一政策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的外交形象徹底轉變,開始以獨立自主的全新形象面對世界。
二、以積極主動的態度走向世界
出示圖片《建國第一年與我國建交的17個國家》,建國第一年與中國建交的有多少個國家呢?17個。說明這些國家大都是社會主義國家。與中國第一個建交的是哪個國家?蘇聯。1949年10月2日,蘇聯第一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與我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簡要介紹毛澤東率訪問蘇聯和新中國與蘇聯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情況,指出這些都是新中國積極主動的開展外交活動的成果。
三、以和平共處的原則贏得世界
請同學們閱讀書本82面正文部分,找出三個問題。 1.什么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問)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簡要介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本思想,并指出這五項原則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輔相成。
2.它是如何提出和確定的?
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雙方談判焦點西藏地區。補充知識點:中印邊界問題。
1954年,周恩來訪問了印度和緬甸,中印、中緬發表聯合聲明,正式確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有什么意義?
出示二則材料分析,總結: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并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它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探究:為什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能夠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
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蘇爭霸,兩大陣營的對峙)來分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核心理念:尊重、平等、和平在當時環境下所代表的意義。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心聲,在那個充滿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時代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猶如一股春風,溫暖了世界各國的心靈,因此能夠贏得各國的支持和認同。
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指導下,我們參加了一些國際會議。簡要介紹1954年4月到7月的日內瓦國際會議。指出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閱讀76面導入框,思考兩個問題:1、當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為什么不許美國代表與中國代表握手?2、那位史密斯實在抑制不住對周恩來的敬佩,采取什么舉動表示自己的心情?
四、以求同存異的智慧感動世界
出示表格,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本78面,提煉亞非萬隆會議基礎知識,完成表格。
中國代表團參加這次會議歷經曲折。途中,發生了“克什米爾公主號”恐怖事件,在會上,遭遇到了詆毀和攻擊。出示材料《歷史再現一些國家代表的發言》。面對這樣的挑戰,一些與會國的代表都為中國代表團捏著一把汗,如果你是當時中國代表團中的一員,你會怎么辦?兩種觀點,一是加以反駁,二是不予理睬。想一想,這樣做分別會出現什么情況?學生各抒己見。
播放視頻《周恩來萬隆會議講話》。周恩來發言的精髓是什么?求同存異。分析“同”和“異”分別指什么。周恩來的這種從容冷靜的應對方式,寬容謙虛的態度以及所倡導的這種相互理解、互相尊重的思想,這一切感動了與會各國,也感動了世界,最終促成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也開創了我國外交的新局面。介紹“萬隆精神”。
2015年,為了紀念萬隆會議召開60周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活動。
一個美國記者評論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中的作用時說:“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 探究:周恩來為什么能改變會議的航向?
周總理以其特殊的人格魅力,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外交家的風采,與學生分享關于他的外交趣事和精彩之處,并回顧上學期學過的關于周恩來的主要事件。總結:周恩來不僅是中國最杰出的外交家,還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共和國的首任總理。
課堂小結:
獨立自主、積極主動、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等詞匯代表了建國初期中國外交的成就與智慧。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導下,建國第一年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953年,周恩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后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得到了廣泛的認同,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5年,周恩來參加亞非萬隆會議,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最終促成了會議的圓滿成功。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國內的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導下,我國國家不斷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外交成就(舉例說明)。
鞏固練習
板書設計:第15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以獨立自主的形象面對世界(外交政策) 二、以積極主動的態度走向世界(與17國建交) 三、以和平共處的原則贏得世界(1953,周恩來) 四、以求同存異的智慧感動世界(1955,萬隆會議)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主要講述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政策,通過與近代中國外交政策的對比,學生能夠得出新中國的外交的“新”處不僅僅體現在一個新的政權(代表人民利益)的誕生,而且還體現在我們對外從此有了一個嶄新面貌:獨立自主。這節課對新中國的外交做了一個挖掘,補充了一些課外知識點,如中印邊界問題。關于萬隆會議,組織學生討論如果你是當時在場的中國代表,你會怎么做?由此讓學生感受周恩來總理發言所展現的智慧和寬容,最終促成會議圓滿成功。同時這節課仍有不足:一堂好課應有它的靈魂。我認為的這節外交課所應具有的靈魂就是:國家利益決定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調整,國家利益實現的基礎取決于綜合國力,等等。這些應該在課中有所體現和滲透。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