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4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山東省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4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山東省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唐朝時期與日本、新羅、印度進行文化交流的概況
過程與方法:識記遣唐使、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的史實及貢獻,理解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原因、影響,認識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的影響及啟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鑒真東渡、玄奘西行中體現出的精神的了解,激發學生積極上進、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 2.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今天對外開放交流的偉大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觀看視頻并思考、回答:視頻中講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情?日本與新羅為什么要遣使來大唐?晁衡又是誰?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入歷史長河中,去感受大唐帝國匯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兼容并蓄的盛世風貌——《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二、講授新課
教師:大唐帝國燦爛恢宏,如同一輪皓月照亮了人類歷史的整個夜空,盛唐氣象遠播海外,“宇外諸國莫不知有唐”,紛紛遣使而來。大唐也以自己廣闊的胸襟、開放的氣度,迎接著萬邦來華。 (一)、 遣唐使—— 一船明月一帆風
1. 自主學習課本19頁,了解什么是遣唐使 。
2.史料解讀:幫助學生理解為何唐朝時日本要大規模派遣人員來中國。 (1)多媒體出示材料:
材料一: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 ——《日本書紀》
材料二:中國唐朝的統一和興盛,朝鮮半島上新羅國家的崛起,強烈刺激了大和統治者。天皇和一些曾留學中國的士大夫決心參照隋唐制度,實行改革。
提問:根據兩則材料,唐朝在日本人眼中是什么樣的?(法度完備,統一強盛,文明發達,值得珍視、常去)
(2)多媒體出示問題:結合教材,要求學生概括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 教師:這些遣唐使和留學生們冒著生命的危險往返于唐朝和日本之間,將唐朝的先進文化帶回母國。其中的佼佼者就有阿倍仲麻呂(晁衡)、吉備真備、空海等。他們在大唐學習游歷,與許多唐人結下深厚的友誼——李白《哭晁卿衡》。
(3)影響:
了解唐朝時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教師:除了書中提到的,你還知道日本文化中有哪些是源于中華文化?(圍棋、茶道、書法......) 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 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 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教師:在日本不斷派遣遣唐使向唐朝學習的同時,玄宗年間,一位老者卻拖著孱弱的病體,踏上了東去日本的路程。
(二)、鑒真東渡——唐風洋溢奈良城
1.幻燈片介紹鑒真生平,學生自學課文,并結合幻燈片初步認識鑒真。 2.教師簡要陳述鑒真六次東渡的概況。
3.欣賞視頻,感受鑒真精神:讓我們通過觀賞一段影片,一窺鑒真6次東渡的艱難歷程。 并思考:作為以為已經名滿天下的高僧大德,為什么還要在體弱多病的情況下堅持冒險渡海傳播佛經?(大無畏的奉獻精神、對信仰的執著......)
4.影響:鑒真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幻燈片展示唐招提寺的圖片,出示郭沫若的詩,學生齊讀:
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義,唐風洋溢奈良城。
教師:同樣是在大唐之東的朝鮮半島上,新羅也展開了與唐的頻繁交往。他們慕大唐文明,或陸上跋涉,或乘風馭帆而來!
(三)唐與新羅—— 登唐科第語唐音
1.出示白江村戰役圖,教師簡介新羅和唐的密切關系。 2.學生自學:新羅與唐的交往。
出示圖片,通過展示新羅文化與唐文化中相似點,領會兩國文化的互通、交流之密切。 2. 出示新羅留學生材料,并欣賞他們創作的詩歌,從中窺探出大唐文化對新羅文化的重要影響——“海東煙波浩渺處,舊朝衣冠小中華”。
教師:鑒真東渡,寫下了中日交流的不朽詩篇。而同樣是一位高僧,卻將目光西望到印度半島。憑著對佛法知識的渴求,遵循內心的引領,以一種“孤勇”之氣,在古絲綢之路上砥礪西行。 (四)玄奘西行——漫漫征途求真經 1.出示《西游記》有關的圖片
教師提問:《西游記》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熟悉,那同學們知道故事中唐三藏經常說的“西天”是哪里嗎?在當時,它叫做什么名字?整個故事又是以哪本書為藍本的呢? (印度;天竺;《大唐西域記》) 2. 教師簡介玄奘概況
3. 學生自學:請同學們自己閱讀課文,初步了解玄奘西行的過程 4. 出示圖片,跟著地圖重走玄奘西行路,感受玄奘的“孤勇” 材料展示:
(1)……山谷積雪,春夏合凍,雖時消泮(融解),尋復結冰。經途險阻,寒風慘烈,多暴龍,難陵犯。……暴風奮發,飛沙雨石,遇者喪沒,難以全生。——《大唐西域記》 通過材料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西行之路上玄奘會遇到哪些艱難險阻?(積雪、寒風、沙暴......) (2)“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寧可就西而死,豈能東歸而生!”
通過玄奘所說的話,我們能看到玄奘對待這些艱難險阻又是什么態度呢?(意志堅定,百折不回,為求經不達目的不罷休......) 5. 成就以及對他的評價:
成就:(1)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2)根據他的口述,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評價:“如果沒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歷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印度史學家阿里 “.....中世紀亞洲次大陸的歷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 ——西方歷史學家 6. 合作探究。
(1).填寫表格,通過總結鑒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異同點感悟他們身上所蘊含的精神品質(做事要有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專注,執著,堅持信念,下定決心,勇往直前......) 同時思考: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是什么?(對外開放,雙向交流) (2).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歸納總結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
材料一: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材料二:唐朝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 材料三:接納外國留學生來唐學習,是唐的基本國策。 材料四:唐朝主要交通圖
(1.唐朝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2.唐政府采取對外開放的政策。3.海陸交通發達。) 7.觀看視頻,再次感受大唐帝國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氣度和開放自信、不斷探求的胸襟。
【小結】
可以說在玄奘與鑒真的身上體現著唐代中國人的文化精神。唐代中國文化有著跨時空的魅力。正如英國學者威爾斯說:“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而纏迷處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國人的思想確是開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魯迅先生也說過:“那時我們的祖先們,對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極堅強的把握,決不輕易動搖他們的自信力;同時對于別系的文化抱有恢宏的胸襟與精嚴的抉擇,決不輕易地崇拜或輕易的唾棄。”
教師:這些特質鑄就了大唐輝煌的對外交流歷史,那么,對于今天的中國,我們又有怎樣的啟示意義呢?
(五)展望未來 —— 雙向交流譜新篇 1.觀察《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并回答問題:
(1).觀察右圖,找出唐朝時與中國有交往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哪些?(日本,新羅,天竺,波斯,大食......)
(2).當時與這些國家的交往主要是沿著哪條著名的通道?(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 2.據此引出新時代下“一帶一路”偉大構想,展示“一帶一路”路線圖
教師:習近平主席曾經說: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和平合作。
在今天,這條著名的古絲路煥發出新的生機,它跨越千年時空,面向未來,再一次向世界展示更加開放、更加自信的的中國,愿意與世界各國攜手,共商、共建、共享,共創美好的世界家園! 3. 拓展延伸
帶領學生認識唐代膠州經濟的繁榮、在對外交往中的重要地位,領略新時代家鄉作為中歐班列起點和在膠東國際機場的助推下,對外交往將更加的深入、頻繁! 4.學生思考并回答: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呢? 三、本課總結
唐朝的經濟繁榮和文化發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蓄的開放政策吸納外來文化之精華。陸路和海路交通比過去發達,為中外相互往來創造了條件。鑒真東渡、玄奘西行則是中外交流的典型實例,既顯示了中國對外友好的態度,也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只有強盛才有輻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乃至仰慕,只有開放與交流,國家才會發展與進步!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