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吉林省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吉林省
教學設計
課例名稱 16、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學段學科 八年級下冊歷史 教材版本 部編教材 章節
第五單元第16課
年級
八年級
教學目標
從知識與技能:了解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史實,以及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并在萬隆會議上進行外交斗爭的情況;記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內容。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基礎知識,在合作探究中提升問題分析的能力;利用圖片和視頻資料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了解新中國重大外交活動,使學生認識外交工作的復雜性和重要性,培養學生自覺關心時政,關心國家大事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萬隆會議” 難點:對萬隆會議上“求同存異”理解;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對新中國外交的基本內容有所了解,但對于新中國外交發展的原因和宏觀影響還停留在淺層認識上,那么在階段性總結時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思維和探究的能力,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無助于其學科思維發展和學習主體性的體現,所以要創設合適的學習情景,激活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其能動性,以期達到最佳效果。
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同時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及通過小組間探討競賽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力爭實現課堂的歡呼雀躍,爭問搶答。
教學過程
導課:
教師出示圖片問,同學們認識圖片中的這個人物嗎?
2
教師:周恩來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外交家,他以出色的外交才能為新中國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那么他對我國的外交事業有哪些貢獻呢?讓我們來了解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課探究
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舊中國外交特征
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學生總結舊中國外交特征——不平等、不獨立、不自主(弱國無外交)
合作探究:用近代史實說明舊中國的外交特征?
教師引導:近代中國歷史上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2、新中國外交特征——獨立、自主、和平
教師:新中國成立,我們以嶄新的外交形象,出現在世界舞臺上,在新中國成立當天,毛澤東就向全世界宣告了什么?
學生齊讀
教師:這段話突出展現了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政策是怎樣的?外交特征是怎樣的?
3、新中國成立初的外交環境——蘇聯支持、美國敵視
教師:我們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樣的外交政策是否會使我們在外交上一帆風順呢?
(1)蘇聯支持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蘇聯等幾十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第一個與我國建交的就是蘇聯
引導學生總結外交作用: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 (2)美國敵視
教師強調:新中國的成立宣告哪一政策的失敗(扶蔣反共),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的態度(敵視態度)實行的外交政策(外交孤立政策)
教師過渡:面對如此惡劣的外交環境,作為新中國第一任外交部長的周恩來,在這一時期的外交事業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尤其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為新中國打開了外交大門。
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引導學生到臺前貼出關于和平共外五項原則內容的卡片。
2、教師總結:50年代,美帝國主義對我們是敵視的,這時團結好亞非國家,就是外交的重點和重心,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為了發展好睦鄰關系,主動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合作探究:在三國總理的積極倡導下,和平共外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為什么會影響如此之大?
學生廣泛討論后老師點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體現了尊重、平等、和平的核心理念,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心聲,在那個充滿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時代里,以尊重、平等、和平為核心理念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猶如一股春風,溫暖了世界各國的心靈,因此能夠贏得各國的支持和認同。
教師過渡:50年代的亞非國家,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運動空前高漲,他們迫切要求和平、獨立、發展民族經濟,也要求改善同中國的關系,于是1955年,印尼總理代表5個發起國邀請周恩來參加接下來的一個重要會議
三、“求同存異”方針
3
教師出示萬隆會議的概況引導學生歸納
合作探究:正當會議進行中,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假如我們針鋒相對或者置之不理,可能導致什么后果?
視頻:通過一段視頻,看周恩來是如何力挽狂瀾的。
教師小結:周恩來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是也改變了會議的航向,周恩來就是這樣一位樸實、聰慧、友好、謙遜溫文而雅的中國外交官,是他用他的寬容與大度贏得了與會代表的贊揚,是他用求同存異的智慧感動著世界。
教師:萬隆會議上,周總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你知道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同與異有哪些嗎?
同:遭遇相同;愿望相同。
異: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建設道路不同。 合作探究:什么是“萬隆精神”?
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的精神,稱為“萬隆精神”。
教師結束語:當今的中國與世界正在發生的滄桑巨變,新的形勢要求我們豐富和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精神,以奮發有為的姿態、不斷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締造和平有利的國際環境。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首先,在本節課學習目標較為明確,學生結合自學綱要比較容易找到問題的答案,在自主學習的這一個環節學生完成的不錯。
其次,本課的難點問題是對萬隆會議中“求同存異”方針的理解,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更好地解決的這一問題,并在知識的傳授中潛移默化地把愛國主義精神和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族精神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在講授萬隆會議時,可將電影《周恩來萬隆之行》視頻剪輯制成演示課件進行展示,在大量精美的圖文中學生形象地了解“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為中華民族的富強而團結奮斗的責任感和光榮感。
第三,在知識的拓展上,我充分把握了這一節課的重點知識,設計了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的外交的重大事件,讓學生明白這一節課的重點內容。同時,又為學生提出中國聲音指的是什么?一題多用,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在本節課上,為學生總結了周恩來的事跡,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容量。
不足之處:
第一,由于初二學生沒學過世界史,對二戰后美蘇“冷戰”等知識點不熟悉,在新中國初期,美帝國主義國家為什么會對我們新生國家采取敵視態度,學生不太好理解。教師講授的不是很清晰明了。
第二,對細節問題的處理不是很恰當,不會活學活用。對周恩來的外交風采引導的不是很到位,課前應布置學生收集一些關于周恩來的外交故事,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展示,進一步體會周恩來的外交魅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