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其蔽也愚,論語,擴展整本書閱讀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先秦諸子《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之《論語》擴展整本書閱讀-吉林省 - 白山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之《論語》擴展閱讀教學設計
課 題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之《論語》擴展閱讀
教 學 目 標
1. 通過研讀,了解“仁”的含義 2. 語言表達及思維邏輯的訓練
3. 提高學生獨立閱讀和審美鑒賞的能力 4. 通過閱讀《論語》,走近孔子,評價孔子 5. 了解真實的孔子,汲取智慧。
教學 重點 “仁”的含義
教學
難點 1.“仁”與“禮”、“智”、“信”、“義”的關系2.孔子追求理想
的過程; 教學
方法 啟發法 提問法 講解法 比較法
教學
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內容
授課過程 導入:
《論語·公冶長》中有這樣一章: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由此可見,在孔子看來單獨的“忠”、“清”都算不得“仁”。那么,孔子所主張的“仁”到底是什么含義呢?怎樣才能達到“仁”呢?這也是我們進行《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之《論語》擴展閱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我們已經對《論語》進行了一個月的集中閱讀,在閱讀過程中要完成一個任務和四個論題,現在就讓我們探討、切磋、展示我們的研讀成果。
共同研討過程:
一、完成一個任務:畫出《論語》中“仁”、“義”、“禮”、“智”、“信”的關系圖。
我從同學們所畫的關系圖中挑出來一些比較典型的作品,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播放幻燈片)
這些關系圖主要分成三個類型:1.認為“仁”、“義”、“禮”、“智”、“信”五者為并列關系;2.認為“仁”、“義”、“禮”、“智”、“信”五者為互相轉化的關系;3.認為“仁”是主體,統攝“義”、“禮”、“智”、“信”,它們是相互作用的關系。
其實有同學在課下與我交流時,提出了很有價值的質疑:“仁”、“義”、“禮”、“智”、“信”這一說法并不是孔子提出來的,孔子并提的是“仁”、“義”、“禮”,孟子并提了“仁”、“義”、“禮”、“智”,到了漢代董仲舒才正式提出“仁”、“義”、“禮”、“智”、“信”,成為與“三
綱”并列的“五常”,成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和社會秩序的基本道德標準。同學說得是正確的,而且發展到董仲舒時期的“五常”中的五者應該是并列關系。
但是我想問這樣幾個問題:是孔子所處的時代在前,還是董仲舒所處的時代在前?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中有沒有提到“仁”、“義”、“禮”、“智”、“信”的相關內容?《論語》中提到的“仁”、“義”、“禮”、“智”、“信”是否就是董仲舒所提的“五常”?最后我要提醒一下同學們:我們要找出的是《論語》中“仁”、“義”、“禮”、“智”、“信”的關系。
現在我們請一名同學到黑板上來畫出關系圖,并進行講解。劉騏嘉同學。 我比較贊成劉騏嘉同學的觀點。“仁”是孔子的“道”的核心,“仁”的目的是要塑造在思想道德上、日常交往中、為政治民時的君子,孔子把“仁”作為君子品德的核心,包含了其他所有高尚的品質,從而把“仁”、“義”、“禮”、“智”、“信”聯系在一起。
禮: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義以為上 ;義與之比
智:擇不處仁,焉得知;智——知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不仁者遠矣。
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民無信不立;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
由《論語》中的這些篇章,我們基本上可以認為“義”、“禮”、“智”、“信”是孔子界定的“仁”的含義,反過來“義”、“禮”、“智”、“信” 是達到“仁”的方法,《論語》中的“仁”、“義”、“禮”、“智”、“信”并不是后世的“五常”。
其實《論語》中值得我們探討的話題還有很多,如1.義利之辯 2.禮 3.樂4.孔子為什么喜歡顏回5.交友之道 6.儒道互補,儒者的道家情懷 7.孝8.中庸9.謙虛10.自省精神11.環境與人的成長12.知行合一,實踐精神 13.誠信精神14.透視《論語》中的現代管理學思想……
二、 共同交流展示我們的四個論題。
1.從“仁”這一主張,走近孔子,評價孔子。 2.從孔子與弟子的關系走近孔子,評價孔子。 3.從孔子的施教方法與過程,走近孔子,評價孔子。 4.從孔子追求理想的過程,走近孔子,評價孔子。 首先來展示一下同學們的成果。(播放幻燈片)
同學們讀的很認真,寫的也很認真,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語言組織和邏輯思維上,我們舉兩例來看一下。(播放幻燈片)
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一定要避免這樣的問題。 現在我們逐一的來切磋一下四個論題。
(一)從“仁”這一主張,走近孔子,評價孔子。 負責這一問題的讀書小組誰來分享一下。 李金淞同學。
教師點評:李金淞同學比較全面系統的分析了“仁”的含義,從孝悌到愛人,從禮到寬恕之道。“仁”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孝悌就在你我的日常言行之中,“仁”是立足于凡塵的,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別驛瑋同學。
教師點評:別驛瑋同學主要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角度分析了孔子主張的“仁”,“孔子不是為了回報他人的友善而友善”這句話說的特別好,他并不是為了獲得什么而友善他人的。
綜合李金淞同學和別驛瑋同學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沒有給我們一個“仁”的固定概念:“仁”是“克己復禮”,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愛人”,是“忠恕”,是自己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自己對他人的寬容,是至今依然適用的基本道德。
(二)從孔子與弟子的關系走近孔子,評價孔子。 負責這一問題的讀書小組誰來分享一下。 王乙臣同學。
教師點評:子貢把孔子比作日月,無可逾越,初讀來似乎覺得有阿諛奉承的嫌疑,但是越是仔細琢磨,越是認可子貢的評價。孔門弟子對孔子的膜
拜,不是想從孔子這樣的一介布衣那里獲得什么名或者利,而是源于真心,這種真心恰是對孔子真心對待學生的回報。孔子不但學識高深,而且對待學生十分的真誠,真誠到可親、可愛、可敬。
于子翔同學。
教師點評:于子翔同學用與孔子對話的方式肯定了孔子對弟子的尊重、關愛、夸贊和鼓勵。對一個人最大的關懷不是注重物質而是注重心靈,只有靈魂的救贖才能真正的改變一個人。比如冉雍,冉雍的父親是一個為惡的“賤人”,而孔子給了冉雍關愛、尊重與鼓勵,就像陽光照進冉雍的世界,最終冉雍位列孔門十哲之一。還有孔子對子路的真誠相待,孔子因顏回之死的痛不欲生,孔子對患了麻風病的伯牛的無私之愛。這樣的老師,怎么能不令學生崇敬,甚至膜拜呢?
(三)從孔子的施教方法與過程,走近孔子,評價孔子。 負責這一問題的讀書小組誰來分享一下。 張涵舒同學。
教師點評:張涵舒同學贊美了孔子的“有教無類”,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嘗無誨焉!”孔子的廣收門徒,打破了社會階層的固化,帶來了時代進步的新動力。雖然在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孔子,但是歷史、時間、中華文化給了孔子最公正的評價。
徐瑞陽同學。
教師點評:徐瑞陽同學給了我啟發,也許孔子不曾想要站在神壇上讓后人膜拜,他也許只想做真實的自己,他也不該只是一個被神化了的符號。正如徐瑞陽同學所說的:“與其說孔子是一位圣者,不如說他是一位老者,如此博學,如此睿智,那顆對待學生與教育的心從未冷卻”。所以孔子幾乎了解他的每一位學生,對于同一個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得師如此,學生何其幸運。
(四)從孔子追求理想的過程,走近孔子,評價孔子。 劉鑫同學。
教師點評:劉鑫同學娓娓道來,從孔子對自己的坦然,擴展到我們要學會如何對待自己的無知;從孔子對自己的內在要求,談到我們要改變自己,拉近了我們與孔子的距離。孔子是從平凡甚至平淡發端,漸漸至于偉大與神
圣的。這才是真實的孔子。
王琮琪同學。
教師點評:王琮琪同學主要從外在阻力方面談了孔子追求理想的過程。在鼓勵與肯定中前行是容易的,在否定與批評中堅持才是困難的 。而孔子知其困難卻依然終身不悔,這種精神不該崇敬嗎?
當你讀到楚狂接輿“趨而避之”,孔子“不得與之言”時,你感受到孔子的委屈了嗎?
當你讀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時,你感受到孔子的無奈了嗎?
當你讀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時,你感受到孔子的孤獨了嗎?
但這些都不能動搖孔子,孔子用“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來回答他們;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來表達自己執著的追求,正如儀封人所說的:“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 三、收束總結。
最后,我想讓李瑞達同學分享一下他所寫的《孔子的自白》。 教師點評:孔子的一生難以用寥寥的幾百字敘述詳盡,但是我們可以從李瑞達同學的文章中感受到孔子和我們一樣有喜怒哀樂:他曾向子路對天發誓,曾被宰我氣得口出辱罵之言,曾對著子貢哭訴自己的失意。只是他比我們有更多的堅守與執著,擔當與自我約束。
《論語》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的書,在我們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人生階段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啟迪。今天我們關于《論語》的整本書閱讀就要結束了,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夠多次重讀《論語》,汲取人生智慧。
四、 板書
禮 克己復禮 智 不仁者遠矣
一日克己復禮 擇不處仁,焉得知 仁
君子喻于義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義 信
君子義以為上 謹而信……而親仁
a)
b) 五、反思
我已經是第二次嘗試進行整本書閱讀了,還在摸索階段,很多環節和方法還都是嘗試,怎樣引起學生的興趣是關鍵,讓同學們展示、分析、評價是比較簡單的做法,學生還是期待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的,只不過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付出的比較多。
還有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的落實,比較簡單的是語言訓練,但是需要師生多多付出。邏輯問題是這幾年學生普遍而突出的問題,可以適當的針對性練習。難的是審美鑒賞,學生們的文字和想法容易流于表面,看不到深層的問題,這也是迫切進行整本書閱讀的原因。文化的傳承是在閱讀和賞析過程中完成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登堂入室的過程,就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了。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