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貝多芬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音樂鑒賞》第十五節《貝多芬》重慶市田家炳中學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音樂鑒賞》第十五節貝多芬-重慶市田家炳中學
《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教學設計
執 教 人: 李姮
學 校: 重慶市田家炳中學 年 級: 高一年級
一、【教學內容】 《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 二、【教材分析】
《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中偉大成就的總結,最集中地體現了他創作的思想境界、革命熱情和藝術思想。其中,第四樂章是整個交響曲的總結與精髓,以變奏曲、回旋曲形式寫成。這一樂章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是在人聲部分上臺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歷(宣嘆調),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這個序奏部分是堅強剛毅,驚心動魄的。接著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歡樂頌”的主題,好像一縷陽光突破濃密的云層灑向大地,整個歡樂的主題漸漸拉開序幕,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奏響了歡樂主題,繼而加入中提琴、大管、小提琴等樂器,意味著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國就在眼前!
結構圖式:( A 為疊部, B 為插部, Mt1 為第一樂章主要主題, Mt2 為第二樂章主要主題, Mt3 為第三樂章主要主題, Mt4 為第四樂章主要主題) 大型器樂前奏:
B1+A1+B2+A2+Mt1+A3+Mt2+A4+Mt3+A5+Mt4+A6+Mt4'(T+V1+V2+V3)+B3+A7
第二是聲樂部分,是一部用龐大的人聲合唱寫成的回旋變奏曲。作者在這里
又一次突破傳統,將合唱引入交響曲,形成整部作品的中心與高潮,從而更深刻地體現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結構圖示:(圖式中A 疊部( 歡樂頌的主題詞) ; B 為第一插部( 為爭取歡樂的號角與行動的英雄戰歌) ; C 為第二插部, 它是唯一的一個全新的對比主題——“團結”主題:即宗教頌歌;A+C為雙主題賦格)
A B A C A+C
2
Int + V4 + V5 + V6 + Int + V7 + V8 + V9 + V10 + Tb + V11
伴隨著激情澎湃的唱詞和急速雄壯的旋律,《歡樂頌》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熱望。在激動人心的歌詞和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個不同聲部人聲的獨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團的合唱下,《歡樂頌》得到了升華。
最后是較自由的回旋曲式,這個與大型前奏規模相當的大型綜合性尾聲, 可看成是一個自由的終曲性變奏。它的結構好似一個較自由的回旋曲式。在這個大型綜合性尾聲中, 前面出現過的《歡樂頌》主題和對比性宗教合唱主題, 在這里都加快速度、壓縮節奏、改變性格,歡騰、熱烈而激動, 器樂與人聲一次又一次反復出現,把音樂推向狂歡式的高潮并長久地維持下去。在在團結勝利的凱歌中結束全曲。這是貝多芬的交響創作中典型的手法。
《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創作道路的總結,是表現英雄形象及重大哲理性的題材, 這部交響曲表現內容之深刻, 音響之宏偉輝煌, 使之成為世界古典交響曲作品中最好的一部。
三、【學情分析】
高中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各方面都會達到一個新的水平,社會道德感進一步加深,情感的穩定性、豐富性等都有所增加,自我調控能力也有所提高,但由于激烈的高考競爭和升學壓力,高中生情感發生的豐富性、深刻性等受到極大的限制甚至扭曲,因此,這一階段加強情感教育、音樂審美教育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
四、【目標預設】
1. 通過聆聽《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感受、體驗其音樂情緒及音樂風格,理解其音樂內容。
2. 通過對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創作手法的分析與鑒賞,引導學生認識維也納古典主義后期的音樂文化特征,以及貝多芬對音樂發展作出的貢獻及其劃時代的意義。
五、【教學重、難點】
3
重點:體驗音樂情緒的發展變化,探究創作手法的特點及其運用。 難點:根據音樂發展的脈絡,通過分析音樂要素的發展與變化,感受作品的音樂情緒、風格特點,及其深刻的思想內涵。
六、【教學設備】
多媒體、鋼琴、黑板
七、【教學設計】
一. 導課:
1.師:瓦格納曾這樣評價過一位音樂家的交響作品:“今天我們站在它面前,就像站在全人類藝術史上一個嶄新時期的里程碑面前一樣”‘是登峰造極之作’,因為這是第一部將人聲融入交響曲的作品。 師:請聆聽其中的主題片段,會唱的同學請一起唱(播放《歡樂頌》主題片段)
師:同學們,這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呢?
師:對,它就是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中的歡樂頌主題!(課件)
師:那么我們一起回顧一下交響曲?(課件)
師歸納:交響曲是以管弦樂隊來演奏的大型套曲,是通過發揮各種樂器的功能和表現力來塑造音樂形象。通常分為四個樂章
師:(課件)在《第九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中,貝多芬用適度的快板呈現出‘斗爭的艱辛’這一主題;在第二樂章中用活潑的急板塑造了‘抗爭的經過’這一主題;在第三樂章中用如歌的柔板醞釀了‘抒情的沉思’這一主題,到了第四樂章,交響曲慣用的手段已不足已表達貝多芬日漸濃烈的英雄般豪邁的情愫,因此他打破常規,大膽融入了人聲,并借用偉大詩人席勒的《歡樂頌》詩句,譜寫了這個‘歡樂頌’主題樂章。
2.師:(課件)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走進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去聆聽和叩問貝多芬內心對博愛的強烈呼喚與堅定執著的信
念,去領略和感知作品卓絕的風姿及其劃時代的驚人魄力!
二.新課教學:
1.師:首先請同學們完整聆聽該樂章的引子部分,(課件)邊聆聽邊思考:
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的宣敘調主題,也就是疊部A與其它的插部或主題,在引子中分別出現了幾次?它們的情緒相同嗎?請一組同學重點關注低音弦樂的演奏;二組同學則重點關注除弦樂外管樂的演奏,并隨其音樂進行律動。
師:另外,我們請一位同學在黑板上根據音樂發展的順序將演奏樂器進行接龍。 生:黑板展示
師:好,我們一起先來看看這位同學在黑板上呈現的情況,請分享一下,
師:下面同學有補充的嗎?
師:看來同學們很準確的捕捉到了引子部分管弦樂隊和低音弦樂器對答式交替出現的規律和特點。那么作曲家通過這樣的交替究竟想表達怎樣的心聲呢?接下來我們一起分段仔細的品味:
2.師:首先請再次聆聽引子中插部與疊部的前兩次對答,用圖型譜或文字記錄音樂在演奏樂器、速度、情緒、音樂形象上的特點? (課件)
師:通過聆聽,插部的兩段音樂都有哪些特點呢?(課件)
——--第一樂句的音樂特點
演奏樂器:管樂合奏 速 度:——急板 情 緒——恐懼、緊張
音樂形象——代表阻礙幸福和歡樂的反動勢力。
(課件總結)
演奏樂器 ——管樂合奏 速度——快,急板;
5
情緒——更恐懼、更緊張
音樂形象—代表阻礙幸福和歡樂的反動勢力 和聲——不和諧(師:減七和弦);
師總結:同學的理解很深刻:由管樂合奏出的狂風暴雨般的插部,它被瓦格納稱之為“恐怖的號角聲”,它代表和塑造了阻礙幸福和歡樂的反動勢力的音樂形象。其中,同學們所聽到的第二段旋律中非常刺耳的音響(師范奏),則是由減七和弦造成的,它以其特有的緊張感和不和諧的音響效果, 塑造和凸顯出了黑暗勢力更加強大的音樂形象。 3.師:面對這樣強悍的音樂形象,那么貝多芬又做出了怎樣回應的呢? 結合你們的圖型譜請從以下音樂要素(節奏、速度、情緒等方面)來分享你們的理解。
A1:節 奏:平穩、厚重有力;
速 度:中速;
情 緒:——抗議、不滿(課件) A2:節 奏:緊湊
速 度:較快;
情 緒:——抗議與不滿更加激烈(課件) 調 性:——明朗(d小調——bB大調)
師小結: 正如同學們所分析的那樣,疊部A1以其中速、平穩厚重而有力的節奏表達出對插部B1的抗議與不滿的情緒,面對更強大的反動勢力,A2以其更快的速度更緊湊的節奏以更明朗的色彩表達出與反動勢力的對抗更為強烈的心聲。
4.師:第一個插補被作者否定了,那么接下來即將呈現的三個主題也就是前三個樂章的主題片段,又是否是宣敘調所要尋找的答案呢? 師: ①首先,請一組同學通過對速度、旋律、調式等音樂特點的判斷,用連線將三段音樂與對應的樂章進行連接。(課件)
②請二組同學從從速度、力度、音域、旋律等方面感受宣敘
調對每一個樂章主題片段的態度分別是什么? A.師:請聽第一段音樂:
師:請一組同學將聽到的音樂片段與對應的樂章進行連接,并說明理由; 5
情緒——更恐懼、更緊張
音樂形象—代表阻礙幸福和歡樂的反動勢力 和聲——不和諧(師:減七和弦);
師總結:同學的理解很深刻:由管樂合奏出的狂風暴雨般的插部,它被瓦格納稱之為“恐怖的號角聲”,它代表和塑造了阻礙幸福和歡樂的反動勢力的音樂形象。其中,同學們所聽到的第二段旋律中非常刺耳的音響(師范奏),則是由減七和弦造成的,它以其特有的緊張感和不和諧的音響效果, 塑造和凸顯出了黑暗勢力更加強大的音樂形象。 3.師:面對這樣強悍的音樂形象,那么貝多芬又做出了怎樣回應的呢? 結合你們的圖型譜請從以下音樂要素(節奏、速度、情緒等方面)來分享你們的理解。
A1:節 奏:平穩、厚重有力;
速 度:中速;
情 緒:——抗議、不滿(課件) A2:節 奏:緊湊
速 度:較快;
情 緒:——抗議與不滿更加激烈(課件) 調 性:——明朗(d小調——bB大調)
師小結: 正如同學們所分析的那樣,疊部A1以其中速、平穩厚重而有力的節奏表達出對插部B1的抗議與不滿的情緒,面對更強大的反動勢力,A2以其更快的速度更緊湊的節奏以更明朗的色彩表達出與反動勢力的對抗更為強烈的心聲。
4.師:第一個插補被作者否定了,那么接下來即將呈現的三個主題也就是前三個樂章的主題片段,又是否是宣敘調所要尋找的答案呢? 師: ①首先,請一組同學通過對速度、旋律、調式等音樂特點的判斷,用連線將三段音樂與對應的樂章進行連接。(課件)
②請二組同學從從速度、力度、音域、旋律等方面感受宣敘
調對每一個樂章主題片段的態度分別是什么? A.師:請聽第一段音樂:
師:請一組同學將聽到的音樂片段與對應的樂章進行連接,并說明理由;
6
師:我們來看看正確答案,請說明判斷理由:
師:謝謝。那這一主題片段所呈現的內容是否是作曲家要追尋的最終答案呢?我們來聽聽二組同學的分享(播放疊部5)
師:大家贊同他的理解嗎?這位同學對音樂的力度、節奏、情緒等方面的理解非常準確,那么面對第三樂章如歌的柔板,作曲家認為這一慢板主題“太纖柔”,因為他要尋求的是更強有力的東西,因此他給出的回應是——堅決的否定。 B.師:請接著聽第二段音樂
師:我們再來看看正確答案,請說明理由:
師:面對這一主題,疊部4又生如何回應的呢?(播放疊部4) 師:(課件)很好,通過旋律線看出,這段弦樂跌宕起伏,最后在高音處以回旋式停留,在這里我們聽到了疊部A4的態度,它是一種疑問的否定,因為作曲家還想尋求更“高尚的”。 C.師:很好,請聽第三段音樂
師:請聽疊部3又作出了怎樣了回答?(播放疊部3)
師:說得非常好,那么面對第一樂章空曠迷茫的好似斗爭的主題,作曲家用宣敘調暗示著:“不,不要這個,我要更愉快些的!” *師:音樂進行到這兒,疊部(宣敘調)共出現了(師生)5次,連續5次的回應都是在對比、思考、斗爭中,予以堅決的什么?對,否定,那么貝多芬究竟在急切的尋找什么?接下來的音樂主題會是否他苦苦尋找的答案嗎?
5.師:我們接著聆聽主題四和疊部A6(貼卡片) 生:聆聽---思考---回答 師:你們隱約聽到了什么?
師:對,當木管樂器隱約閃現出《歡樂頌》主題片段時,疊步6的回答是?
師:對,這才對了,終于找到了,千呼萬喚的《歡樂頌》主題,象征著人類經過艱苦奮斗之后,終于找到了通往自由歡樂的道路,這就是貝多芬畢生追求的境界。
6.師:音樂發展到此,形成了大型器樂前奏的第一個階段。它象征著
7
貝多芬尋找第四樂章《歡樂頌》主題的全過程。之后將出現的是《歡樂頌》主題與它的三次變奏,這是大型前奏的第二部分。
7.師:仔細聆聽第二部分:關注歡樂頌主題及其三次變奏演奏的樂器和演奏形式有什么不同? 師:請聽
生:記錄、交流、活動
師:《歡樂頌》主題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
師:這是歡樂頌主題第一次以無伴奏的形式的全貌展示,像是從遠方緩緩傳來的一支純樸的旋律,之后加入了? 師:音響的力度? 師:在變奏二中又加入了? 師:此時聲勢?
師:最后,變奏三,則由?
師:那么,三次主題變奏,通過樂器音色的不斷?,將“歡樂頌”主題怎么樣?師生:推向了高潮
師:當第三次變奏以樂隊全奏的形式形成了強有力的聲勢,但真正的歡樂到來了嗎?(師范奏) 師:你們聽到了什么?
師:對,“恐怖的號角”以非常不和諧的聲音又闖了進來
8.師:在這種情況下再用“器樂”回應已顯得蒼白無力。于是作曲家在最后一次疊部A7中直接用“人聲”唱出那明確的宣敘調(課件)
師:男中音獨唱,以人聲的方式結束了大型器樂前奏,并揭開了聲樂的序幕。(課件)
9.師:接下來請聆聽人聲演唱的歡樂頌主題及其變奏發展,并從以下維度(演唱形式、演奏樂器、音色、節拍、力度、色彩、情緒、音樂形象)的不斷變化與更迭中去感受音樂特點及其魅力。 師:(播放變奏V4——V10)
師:首先,我們一起來將這段旋律的演唱、演奏形式進行排序,首先出現的是?
師:很好,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享人聲演唱的歡樂頌主題的音樂特點:
8
師:演唱形式的不斷變化促進音色的?(師)進而讓日漸濃烈而厚重的情感色彩得以?隨之而來的力度?它的色彩也愈發?它的情緒是?
師:對,歡樂的情緒始終如一。
10.師:接下來,歡樂頌主題的變奏與發展又有何特點呢? 師:請聽(短笛)
師:這位同學很準確的捕捉到了該段旋律的音樂特點,接著,高亢明朗、熱情灑脫的男高音又將會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呢?
師:對,4/4拍頻繁的切分節奏為我們唱出了一首英雄般豪邁的戰歌;接下來是器樂的發展段,請聽 ,它的音樂特點是?
師:對,四聲部賦格的寫法,將密集的三連音在不同聲部進行穿插,進而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為爭取自由和歡樂而采取的?對,積極行動。 師:最后歡樂頌主題以?(合唱)的形式,將音樂發展到宏偉的?(高潮)。
11.師:現在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唱響經典,并品味它深刻的思想內涵?
師:你感悟到歌詞的內涵是什么? 師:大家的歌聲充滿激情,令人熱血沸騰!
師:一切人成為兄弟的地方,人類才有歡樂,這就是貝多芬畢生的追求。
12.師:音樂發展到這里,貝多芬又采用了莊嚴、肅穆的旋律呈現了唯一一個全新的對比主題,請同學們揮拍跟琴視唱曲譜(課件) 師:請填詞演唱
師:這個如贊美詩般的近似圣詠的旋律它揭示的主題是?——團結 師:對,它充分表達的是號召億萬人民團結起來的思想內涵。 13.師:接下來,請仔細聆聽下面這段旋律,聽聽音樂中融入了幾個主題?
師:對!貝多芬將“歡樂”與“團結”主題有機地結合,并以復調對位的形態表現出來,也就是雙主題賦格,既深化了內容,又掀起了高潮!
14.師:這一《歡樂頌》主題和團結主題,在大型綜合性尾聲中壓縮
9
節奏、加快速度,一次又一次地反復出現,把音樂推向狂歡式的高潮,在團結勝利的凱歌中結束全曲,這也是貝多芬交響創作中典型的手法!
15.師:在《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中,貝多芬有三個創作手法極為杰出。其一,就是將人聲與器樂不斷進行?——疊加,從而使音色?——不斷變化與疊加,將音樂情緒一次次推向?——高潮,最后揭示出深刻的思想內涵;其二,是將“歡樂”與“團結”主題有機地進行?——結合,以復調對位的形態呈現出?——雙主題賦格,既深化了內容又掀起了高潮;第三個創作手法最為突出,它是劃時代的偉大創舉,那就是——這是第一部將人聲融入交響曲的作品!
師:請同學們完整聆聽《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再次感受其劃時代的驚人魄力!
三.課堂總結:
師:《第九交響曲》宏大壯麗、震古爍今,是貝多芬最高的藝術體現。代表了他執著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宏偉理想。
貝多芬一生所鑄立的九部交響紀念碑,從內容到形式,從思想到藝術,是交響曲發展史上劃時代的偉大創造,是人類文化寶庫中永遠不可熄滅的“星星”,《第九交響曲》必將是最為璀璨的一顆。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