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柴科夫斯基,交響曲,第四樂章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音樂鑒賞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音樂鑒賞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
2016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1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
是否屬于
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 否
學科 音樂
學段: 高中
年級
高一
相關 領域 音樂鑒賞
教材 書名:音樂鑒賞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年 7月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一)指導思想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將情感體驗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在此基礎上通過音樂要素對作品進行分析。
(二)理論依據
以《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為依據,師生共同感受、鑒別、判斷、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根據音樂藝術的表現特征,整體把握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二、教學背景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第四樂章選自人民音樂出版社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第一單元“學會聆聽”中第一節的《音樂與人生》,是本單元的第2課時。
2. 本單元的重點是通過了解音樂要素的基本內容及其藝術作用,學習如何鑒賞音
2016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2
樂。第一課時《草原放牧》是一首琵琶與樂隊的協奏曲。通過欣賞作品,對旋律、速度、音色、力度等要素所發揮的作用有了初步的認識,尤其是不同風格的主題旋律和銅管樂的音色,為感受《第六交響曲》第四樂章中主部、副部旋律的色彩和大量管樂的音色起了鋪墊作用。第二課時通過音樂要素的全面學習,加強了對本單元重點的鞏固。這部作品所蘊含的深刻情感表達了一定的人生態度,也對本單元的標題《音樂與人生》進行呼應。
3.《第六交響曲》第四樂章展現了極豐富的創作手法和思想情感。主部旋律消極,副部旋律較為明朗但也透露著哀傷。主部旋律在開始時以緩慢沉重的速度進行,旋律整體下行。副部旋律通過力度地逐漸加強,由抒情發展為高亢,主部旋律再現時速度、力度、旋律走向不斷變化,情緒緊張激烈。管樂起先主要由低沉地大管演奏,進入副部主題后,多為圓號、長號等銅管樂進行演奏。結尾部分以大提琴音色作為主要背景,旋律下行漸弱直至消失,極富有悲劇性。
(二)學生情況分析
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普通班的學生,一共25人,10多人有器樂、聲樂學習的基礎。通過小學及初中階段的音樂學習與積累,能夠較準確地對樂譜進行視唱,對節奏、速度、強弱、調式、旋律等音樂要素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夠具體,無法將其結合作為賞析音樂的手段。初中階段接觸過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等作品,也欣賞過不同風格的交響樂作品。步入高中后,思想逐漸成熟,對待事物有較深層、較獨立的看法,在音樂欣賞方面有一定的審美能力。
(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1. 視唱、敲奏譜例,熟悉作品主題旋律。 2. 聆聽音樂,運用音樂要素分析作品。 3. 改編旋律,了解大小調的不同色彩。
(四)技術準備 1. 制作PPT演示文稿。 2. 相關音頻、音像資料。 3. 鋼琴、奧爾夫樂器、多媒體。
2016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5
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后總結:這段音樂速度緩慢,悲痛哀傷。主題旋律是由弦樂演奏的。
3.教師出示譜例: 教師繼續播放音樂片段,請學生聆聽并思考問題: (1)什么樂器引起了你的注意?它的音色有什么特點? (2)旋律的走向和力度是如何變化的?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講解:這段旋律后半部分主要由大管演奏,它屬于木管樂,音色哀傷痛楚,如同嘆息一般。旋律下行,由中強逐漸到弱,使整個主題樂段透露出沉重絕望的氣息。
4.教師出示副部主題旋律B,請學生用奧爾夫樂器進行敲奏:(幻燈) 5.教師播放音樂片段,學生聆聽并回答問題: (1)這段音樂是怎么發展的?與主題音樂所表達的情緒有什么不同? (2)管樂的音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后總結:這段音樂由平緩經過四次不斷地漸強激烈上行發展到高潮。開始明朗抒情,逐漸激動高亢,表現了對美好的憧憬與追求。管樂音色明亮,主要以銅管樂器演奏。
6.教師播放音樂片段至副部音樂結束,學生思考問題: 音樂發展到高潮后情緒發生了什么變化?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歸納:發展至高潮后,旋律急速下行被樂隊轟然一擊所打斷,情緒轉為悲傷
學生視唱兩次,
一次由弱漸強,
一次由強漸弱
學生聆聽并回答:還出現管樂,音色低沉,旋律下行,由強變弱
學生聽講
結合不同音區,
學生敲奏四次
學生聆聽根據教師引導回答:音樂開始抒情,一次比一次激動,和主題相比更明朗。管樂音色明亮
學生聆聽回答:情緒轉為悲傷
律等音樂
要素分析作品
為分析旋律走向及力度變化做鋪墊
熟悉旋律,加深對音樂發展與風格的理解
運用音樂要素分析音樂
2016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6
7.教師闡述:主題再現部分,進行了三次的發展。
教師播放音樂片段,請學生結合旋律走向、速度、強弱、音色對比分析: A1 A2 A3 旋律 下行
上行
下行 速度 不太快的行板 中板 行板
強弱 f—p—f ff—fff fff—p
音色
弦樂 銅管樂 弦樂 銅管
樂
弦樂 管樂 鼓,鑼
教師結合學生分析進行總結:這段表現了與痛苦的激烈掙扎與反抗。
8.教師播放音樂片段,學生思考問題: 這段音樂主要是什么樂器演奏的?符合什么場合的氣氛?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講解:這段音樂主要由銅管樂中的長號和低音號演奏,是帶有送葬含義的安魂曲。
9.教師播放音樂片段至結束,學生思考問題:
(1)這段音樂突出了什么樂器的音色? (2)這段音樂是如何結束的?代表了什么?
教師總結:這段音樂突出了大提琴低沉憂傷的音色,最后逐漸變弱至消失,以無限地悲涼結束,表現了極大的悲傷最終走向幻滅。
10.教師重復播放主題再現部分至結束。
11.作為整部作品的最后一個樂章,作曲家打破以往交響樂最后樂章中以快速激烈作結尾的傳統,而是“安魂曲”一般緩慢消失。這部作品還有個標題—“悲愴”,當時正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血腥統治的時期,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社會黑暗、動蕩,柴可夫斯基通過這部作品展現了他的世界觀。這是他一生總結性的代表作品,
學生聆聽 填寫表格
學生聽講
學生聆聽并回答:由管樂演奏,適合在葬禮時演奏
學生聆聽并回答:突出弦樂,結尾逐步漸弱,代表了死亡
學生聆聽 學生聽講
運用音樂要素對比分析作品,加深理解
完整感受作品再現部
對作品的背景有所了解
2016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7
也是他交響曲成就的最高體現。
實踐創編
三、樂曲改編
1.分析課程開始時的大小調音階,大調音階是怎樣轉變為小調音階的?
教師講解:作為起止音相同的(也稱為同主音)兩條音階,通過對第三音和第六音的降半度,可以完成大調到小調之間的轉換
2.請學生完成《長江之歌》大調到小調的轉換并視唱改變后的旋律。(教師鋼琴彈奏進行輔助)
學生分析
學生轉換調式
掌握同一旋律中大調到小調轉換的基本方法
1.PPT幻燈 2.鋼琴
8分
布置作業 四、作業
1、完整聆聽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第四樂章
2.嘗試將其他大調旋律轉換成小調旋律
學生記錄 鞏固 1分
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評價方式
1. 視唱部分(大小調音階,臨時升降號,作品旋律),根據音準、情感、完整程度進行評估。
2. 敲奏部分,運用奧爾夫樂器準確敲奏旋律進行評估。
3. 欣賞環節,通過對作品中大小調、樂器音色的聽辨,強弱的判斷,速度的對比,情感的理解進行評估。
4. 實踐環節,通過將同一旋律的大調轉為小調進行評估。
(二)評價量規
合格 不合格 視唱 敲奏 欣賞 實踐
2016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8
七、教學設計的特點
1. 通過視唱和奧爾夫樂器敲奏作品主題旋律,形成對作品的初步認識。 2. 分段聆聽,運用旋律、速度、力度、音色等音樂要素對每段音樂進行分析,深入體會作品所蘊含的情感,掌握欣賞音樂的方法,提升審美能力。
3.通過交響樂視頻欣賞作品,直觀地感受音樂。
4. 實踐環節中對旋律進行大調到小調的轉換,豐富音樂的想象力,產生對音樂創作的興趣。
5.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鋼琴進行配合與輔助,調動積極性。 八、教學反思 1.視唱環節:
學生能夠準確地視唱音階以及作品的主題旋律,但是情感色彩不足,在視唱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做出相應表情記號的變化,對作品產生準確的感受。 2.音樂要素的運用:
在欣賞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對作品的力度與速度做出判斷,對于主部旋律的小調式也能準確辨識,由于這部作品整體的感情基調沉重,副部旋律的大調式學生并不能馬上分辨,通過奧爾夫樂器的敲奏,學生對比出副部旋律相對明朗的特點,所以單純依靠“大調明快,小調悲傷”的聽辨模式來區分大小調是不夠的,應當更加系統地加強學生調式方面的知識。而在樂器音色的聽辨上,學生能夠區分弦樂以及管樂的音色,但是具體到個別樂器時并不能很好的辨認。在授課過程中,采用了視頻對作品進行播放,學生可直觀了解樂器的音色,同時也需提高學生對各類樂器音色的認識,只使用音頻加強對音色的辨識。
3.學生活動環節
在欣賞作品副部旋律時,學生通過奧爾夫樂器的敲奏熟悉副部主題,但是只敲奏了單聲部,可多聲部進行配合,鋼琴、人聲也可適當加入,豐富活動內容,加強學生對和聲的把握。
4.作品分析環節
2016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9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是一部深刻且復雜的交響樂作品。本節課基本圍繞調式、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等音樂要素對作品進行分析,學生在引導下能夠了解作品的風格,但是對于要素的準確把握、音樂的情感體驗還是以教師的帶領為主,學生主動性較少。在今后的學習中,還當多加涉獵音樂作品,積累音樂相關知識從而提升鑒賞水平。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