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讓家更美好
所屬欄目:初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七課《親情之愛》第二框7.3 讓家更美好-重慶市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七課《親情之愛》第二框7.3 讓家更美好-重慶市優課
《愛在家人間》教學預案
一、教材分析
本次的教學設計內容是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七課《親情之愛》的第二框題,課題是《愛在家人間》。本課時首先通過學生的經驗讓學生體驗家人間的親情之愛,旨在引導學生感受對家人割舍不斷的情感。其次,結合初中學生的日常生活,說明家人之間愛的表達形式雖然各不相同,卻不可否認其存在。再者,結合探究活動,引領學生認識到進入青春期的初中學生與家人之間產生沖突,既有自我獨立意識增強與依賴心理之間矛盾的原因,又有代際之間心智、學識、經歷等方面差異較大的原因。幫助初中學生掌握呵護親情和解決沖突的方法,進而架起代際溝通的橋梁。這將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家中親情與親子沖突的認識,起到“承上”的作用,同時也為下一課構建和諧家庭內容作鋪墊,起到“啟下”作用。所以,《愛在家人間》在本課中處于重要地位。
二、學情分析
中學階段的學生渴望得到愛,更渴望得到理解、信任和尊重,現實卻恰恰相反,父母與初中學生關系緊張的現象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在不斷擴展的社會生活中,初中學生逐步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培養與父母之間的溝通與交往的能力,既是學生現實生活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又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性。同時,初中學生逐漸進入青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變化、心理特點以及學業與生活的壓力,他們既需要得到父母的呵護和關愛,享受家庭的親情,又容易與父母產生矛盾,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本課時就是針對中學生這種特定的生理、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來設計教學內容的,通過教與學、活動與體驗等,引導學生協調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學會與父母溝通交往,幫助學生感受父母之愛、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培養學生對家庭的責任意識,從而健康成長。
三、課程標準依據
本課所依據的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我與他人和集體”中的“交往與溝通”。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體會父母為撫養自己付出的辛勞,孝敬父母和長輩。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調適‘逆反’心理。增強與家人共創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
2
2
四、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體味家庭中的親情之愛,感受家庭的溫暖,理解父母對我們的愛,以實際的行動增進與父母的情感。
(2)提高與父母溝通、解決親子沖突的主動性,尊重父母,增強學生構建和諧家庭的責任意識,樹立家庭主人翁責任感。
2.能力目標
(1)提升對親子沖突產生原因的分析能力,學會正確處理與父母之間的沖突與矛盾。
(2)掌握與父母溝通的技巧和處理親子沖突的方法,提高運用正確的方式與父母溝通的能力,提高調適“逆反”心理的能力。
3.知識目標
(1)了解家庭中自己與家人之間產生矛盾既有自己青春期逆反的原因,也有兩代人在心智、學識和經歷方面存在差異的原因。
(2)知道不同家庭中,親情之愛的表現形式并不一樣,也要明白親子沖突需要通過雙方的互動溝通來解決。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溝通傳遞愛
2.教學難點:學會以恰當的方式解決與父母的沖突。 六、教法與學法 1.教法
(1)討論法——提出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2)情境演示法——通過出示不同的事例或視頻資料等情境,更加直觀的向學生講授知識,使學生情感得到升華,從而更加深刻、透徹地理解所學知識。
(3)總結歸納法——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教師及時歸納,形成正確認知導向,進一步強化新知。
2.學法
(1)情境探究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自主探究,自然而然地得出有關知識點,提高認識、培養能力、確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3
3 (2)思考評價法: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
(3)合作交流法:讓學生在合作、討論和交流中共同學習,提高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
七、教學流程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情境導入:播放歌曲——《相親相愛一家人》
師:《相親相愛一家人》觸動了很多人內心對家人割舍不斷的情感。家,不僅是我們身心的寄居之所,也是我們心靈的港灣;我們在這里成長,我們在這里享受快樂。但是,有時我們也會在這里與父母發生碰撞,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使我們的家更加充滿溫馨、充滿愛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課——愛在家人間。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音樂,一方面創造愉悅的課堂氛圍,扣住學生的心弦,激發起學生關愛父母的情感,使學生積極投人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另一方面引出本節課所學習的關鍵點——體味家庭中的親情之愛,從而導入到本課的學習。隨后向學生展示本課的學習目標及重難點知識,讓學生對接下來的知識學習有一定的了解。)
環節二:活動體驗,生成知識 活動一:愛的回憶
第一:方朵朵和她家人的故事:音頻播放朵朵和她的溫馨的家
第二:回憶在你成長過程中,與父母、親人間難忘、深刻、感動的片段……
學生回憶分享。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感受朵朵和她家庭的溫暖,并與回憶自己的成長與同學分享感受與體會,教師引導學生體味生活中的親情,親情可以是莫懷威筆下舉輕若重的腳步,也可以是朱自清文中父親的背影,從而歸納出親情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活動二:愛的碰撞
第一:播放視頻《小別離》中主人公朵朵和母親之間發生的爭執。 第二:現場采訪調查:你和父母產生過矛盾嗎?第三:吐槽父母與我的矛盾:(提示:可以從學習、興趣愛好、交友、 課外讀物、零用錢消費等方面進行思考)
小組進行交流與討論:朵朵與父母在哪些方面發生了沖突?從而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隨著我們的長大,為什么與父母的矛盾越來越多了呢?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視頻中朵朵與父母發生矛盾沖突的事例,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回憶與父母發生矛盾與沖突的事件,感受當時的心情,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們與父母之間時常發生愛的碰撞,為下面探究與父母產生矛盾與沖突的原因作鋪墊。)
活動三:探究與分享:隨著我們的長大,為什么與父母的沖突越來越多了呢 學生分組探討
1.產生愛的碰撞的原因:孩子與父母的差異:心智、學識、經歷、價值觀等方面
2.孩子青春期的變化:獨立性與依賴性并存 3.其他的原因:社會的壓力和導向 活動三:出謀劃策
第一、視頻播放:爭執產生后,朵爸朵媽的表現
第二、探究與分享:談談我們怎樣處理與父母間愛的碰撞?
展示知識點:四、和父母溝通的技巧——①關注事實;②把握時機;③留意態度;④選擇方式;⑤考慮環境。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讓學生感受爭執以后父母的心情,學會換位思考,化解矛盾。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探討,使學生明確自己應該怎么表達才能讓親子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并結合教材P82“方法與技能”中的具體技巧,啟發學生運用與父母溝通的方法與技巧,以達到提高與父母溝通、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目標。)
環節三:拓展演練,提升能力 活動四:愛的表達
第一、教師朗讀朵朵媽媽給朵朵的信
第二、愛的表達: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
5
5 設計意圖:誦讀朵朵的媽媽的信,是想讓學生們再一次感受父母的愛和溫暖, 從而發自內心地學會和父母溝通,表達對作為子女對父母的愛,讓親子關系變得和諧,讓愛天天住“我”家。
八、教學反思
本課以愛為主線,從親情之愛出發,引領學生體味愛,發現愛,探究產生愛的沖突的原因,最后帶領學生探究愛的溝通技巧和辦法,并進行愛的反思。本課創設了多種課堂活動形式,以“朵朵的故事”為主線,以愛的表達結束。以親情開始,以親情結束,在愛中穿插沖突,而這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符合,盡管有沖突,但親情一直在。本節課中多種教學手法的運用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這些生活中的場景引起學生的共鳴,以打開學生的心扉,從而讓課堂教學真正基于知識,超越知識,指向價值教育。當然本課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這都是今后教學提升的空間。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