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讓家更美好
所屬欄目:初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7課第三課時《讓家更美好》遼寧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7課第三課時《讓家更美好》遼寧
《讓家更美好》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讓家更美好》是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第三框的內容。第七課安排了“家的意味”“愛在家人間”“讓家更美好”“讓家更美好”三部分內容。第一框意在讓學生理解“家”的內涵和“家”的意義,體會“家”的深厚意味和豐富內涵,引導學生對家庭美德深入思考,進而盡到學生學會孝親敬長。第二框意在讓學生體驗家人間的親情之愛,感受對家人割舍不斷的情感,讓學生認識到與家人產生沖突的原因,引導學生知道學習呵護親情和解決沖突的方法的必要性,進而架起代際溝通的橋梁。第三框的內容主要由“現代家庭面面觀”“和諧家庭我出力”兩個話題組成,意在引導學生認識現代家庭的特點,進而引導學生學會與家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共創學習型家庭;同時引導學生認同“家和萬事興”的觀念,樹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提升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共創和諧美德之家。可見,本課三部分內容聯系十分緊密,其中第一、二框題目的是明理和情感渲染,而第三框題則旨在導行。 二、學情分析
學生生活在家庭中,得到父母長輩的極大關愛,尤其現在獨生子女居多,關愛來自幾代長輩,有的學生在溺愛中成長,養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和性格特點。也有的家庭以愛之名義,對子女的教育幾近苛刻,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初中生處于青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變化、心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既需要得到家人的呵護、關注和關愛,享受家庭親情,又容易與父母產生矛盾和沖突。且初中生由于年幼,以往是處于被關愛的角色,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家庭的責任,對父母和家人關心較少,對與家人共同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缺乏責任意識。因此,提高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和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是初中學生健康成長的必修課。 三、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識到家庭文化建設、家庭美德建設、建立和諧親子關系、營造和諧家庭氛圍的重要性,認同“家和萬事興”的家庭文化觀念,增強構建和諧家庭的責任意識,樹立家庭主人翁意識,。
能力目標:掌握創建和諧家庭的方法與技能,促進代際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提高傳承家庭美德的能力,增強孝親敬長的行動力。 知識目標:了解家庭結構的演化和現代家庭的特點,了解家庭成員在交流和溝通方式上逐漸發生的變化,懂得關心家庭建設,讓家更美好。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培養對家庭的責任感,提高孝親敬長的實踐能力。
確立依據:對七年級學生來說,親情是其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此,確定“培養對家庭的責任感,提高孝親敬長的實踐能力”為教學重點,是增強教育實效性的表現。
教學難點:體驗與家庭成員溝通交流的快樂,提高充當家庭“黏合劑”的能力。 確立依據:在一個家庭中,祖輩、父輩、子輩之間存在著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家庭成員難免發生矛盾和沖突,此時學會處理家庭關系,培養協調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處理協調矛盾和沖突的能力還有所欠缺,因此確定“體驗與家庭成員溝通交流的快樂,提高充當家庭“黏合劑”的能力“為教學難點。 五、教學方法
道德體驗是道德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課教學既要強調情感體驗,讓學生從內心體驗家庭的溫暖,又要落實行動,讓學生為和諧家庭出力。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貼近學生實際的例子引導學生,用學生提供的經驗相互啟發,主要采用活動體驗式的教學方法,且將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 六、學習方法
本課的學習,重在學生自己的體驗和思考,學生在活動中思考、感悟、體驗。因此,體驗法、探究法是本課主要的學習方法。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播放學生家庭生活照片制作的VCR。 提問:看完這個VCR,你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活動:觀看VCR,談感受。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曬家庭生活照片,憶家庭生活往事,引起情感共鳴,感受家庭生活的溫馨美好。 板塊一:感知家庭美好 活動一:家的演變
教師活動:1、大屏幕展示三張家庭全家福(一張四世同堂大家族,一張三代組成的家庭,一張兩代組成的家庭)注:后兩張從學生上交的照片中選取。 2、總結家庭結構類型:“主干家庭”“核心家庭”。 提問:這三張照片有哪些不同之處?隨著歷史的演進,家庭結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家庭變得越來越小,家庭關系也越來越簡單) 學生活動:認真觀察照片,尋找其中差異。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鮮明的對比,讓學生知道不同的家庭結構類型,感受家庭結構的不斷演化。 活動二:家的特點
教師活動:1、大屏幕展示調查問卷的二維碼,指導學生用手機掃碼答卷。 2、利用IPAD鏡像投影功能在大屏幕上展示調查結果。
3、引導學生分析調查結果所反映出的現代家庭呈現的特點。 4、指導學生將分析結論寫在白板的“現代家庭面面觀”圖示中。 學生活動:1、打開手機“掃一掃”功能,掃大屏幕上二維碼填寫調查問卷。 2、分析調查結果所反映出的現代家庭呈現的特點。 3、將結論寫在白板的“現代家庭面面觀”圖示中。 設計意圖:利用信息技術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以反應學生生活實際的調查問卷為依托,得出結論,更具科學性與說服力。通過分析調查結果,初步體驗現代家庭的特點。
板塊二:創建家庭和諧 活動三:家的美德 (1)美德意義
教師活動:展示材料“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頒獎儀式上的講話” 提問:從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捕捉到哪些信息?
學生活動:閱讀材料,認真思考,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把握時事政治中關鍵信息的能力。知道家庭美德對于國家發展、民族進步、家庭和諧的重要意義。
(2)相處美德
教師活動:提問:與家人相處需要哪些美德?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知道有利于家庭和諧的美德。 (3)家風家訓
教師活動:大屏幕展示梁啟超家風。
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尋找家風、分享故事 學生活動:按要求小組合作探究
設計意圖:培育良好家風,弘揚家庭美德,創建和諧家庭。 活動四:家的紐帶
(1)教師活動:播放電視劇《小別離》片段。 提問:1、視頻中的母女之間為什么會產生沖突?
2、你認為哪個家庭成員的處理方式有問題?
3、你贊同哪個家庭成員的做法?請評價他(她)的做法。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認真思考,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選取當下熱播的現實版親子話題電視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觀看視頻,了解“家庭成員因代際差異、價值觀念及生活方式等原因,易引發矛盾和沖突”。認同“家和萬事興”的觀念。知道在家庭成員之間產生矛盾與沖突時,我們可以充當“黏合劑”的角色。
(2)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正確引導,總結提煉“化解家庭矛盾與沖突”的方法。 課堂預設:學生也許會將家庭的矛盾局限于親子矛盾這一類型,教師要引導學生拓寬思路,知道在其他類型如:夫妻矛盾、婆媳矛盾中,我們也可以盡己所能,維護家庭和諧。
討論內容:1、交流在家庭生活中,自己處理家庭矛盾的方法與心得。 2、分享你的方法與心得。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分享,互相評論方法的優劣,借鑒有效方法,自我反思,總結提升。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學生體驗交流,探討反思,總結提煉出行之有效的“化解家庭矛盾與沖突”的方法,并愿意嘗試在家庭生活中使用這些方法。
(3)教師活動:展示四幅漫畫(父母離異、家人患病、親人去世、增加成員) 提問:我們該如何應對家庭發展中的這些問題? 學生活動:閱讀案例,認真思考,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典型的家庭變故的案例,體會人生不可避免的變數。當事實發生時,能夠堅強的去面對。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抱怨;多一分關懷,少一分冷漠。與家人風雨同舟,攜手共渡難關。 結束環節:寄語家人,情感升華
教師活動:同學們,我相信通過今天所學,你們一定有所收獲,也有許多話想對自己的家人說。下面就讓我們寄語家人,與家人攜起手來,讓我們的家庭之樹枝繁葉茂。 學生活動:將自己想對家人說的話寫在蘋果貼紙上,貼在黑板上的家庭之樹上面。 設計意圖:通過寄語家人,激發學生與家人攜手共創美好家庭的決心。 八、板書設計(略)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