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讓家更美好
所屬欄目:初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道德與法治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讓家更美好》-浙江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道德與法治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讓家更美好-浙江省 - 麗水
學教設計與反思
課題:《讓家更美好》
科目:道德與法治 教學對象: 七年級 課時安排:1課時
提供者:雷金香
單位: 浙江省麗水經濟開發區第一中學
一、課程標準依據
本課所依據的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我與他人和集體”中的“交往與溝通”。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增強與家人共創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親情之愛》第三目的內容。學會交往,處理交友中的問題既是學生道德和心理發展在本階段的核心任務,也是初中生活逐步展開后學生實際的需要,在學生生命成長中具在重要的意義。本課承接前兩課學會正確處理師生關系、親子關系之后,引導學會正確處理家庭關系,是人際交往的繼續與延伸。到了青春期以后,隨著青少年自我意識的凸顯,他們要求擺脫依賴、走向獨立的愿望和行動增強,有時會和家庭成員產生沖突。本課通過對傳統家庭與現代家庭的比較,引導學生認識現代家庭的特點,即家庭規模變得越來越小,家庭氛圍越來越民主,進而引導學生學會與家人之間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習得解決沖突或矛盾的方法。通過活動引導學生認同“家和萬事興”的觀念,樹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讓家更美好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呼喚,與父母家人共創美好家庭。
三、學情依據
七年級學生逐漸進入青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心理變化,既需要得到父母的呵護、關注和關愛,享受家庭的親情,又容易與父母產生矛盾,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據前期調查顯示,708班的同學大多是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長文化層次較低,大多是租住房子,沒有固定的屬于自己的“居所”,對現代家庭的感知能力較弱,大部分學生能體諒父母的辛勞和苦衷,但因平時父母大多在工廠上班,學生周一至周五住校,導致與家人溝通、交流的機會比較少,因此他們家庭責任意識比較淡漠,較少關心家人,對與家人共同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缺乏責任意識。引導學生與家人共同尋找家庭的美德,提高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和共建共享家庭美德能力是初中生健康成長的必修課。協調與家人之間的矛盾,是幫助學生感受親情之愛、營造和諧家庭環境、健康成長的必經之路。
另外,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對一切事物充滿著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學習熱情比較高。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考慮到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有一個觀念認識、體驗內化、踐行反思相融合、循環的復雜過程,教師堅持以學為中心,設計了小組交流展示、小組合作討論兩個活動,鼓勵學生體驗與對話,合作與探究,最大限度地促進思維的活躍,在探究、體驗、反思與分享中展開思維和情感過程,涵養品格,提升思維的質量,形成正確的價值認同。
四、學教目標
(一)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與家人一起制作“家庭美德卡”,挖掘家庭的美德故事,認識到家庭美德建設的重要性,自覺做一個傳承家庭美德的好少年;
2.通過六人小組合作討論,圍繞家庭中常見的沖突,思考解決沖突的方法,從而認識到建立和諧家庭關系、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的重要性,認同家和萬事興的家庭文化觀念;
3.通過書寫“我為家庭做2至3件事”,增強構建和諧家庭的責任意識,培養家庭主人翁的意識,樹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與家人一起制作“家庭美德卡”,六人小組分享美德故事,提高傳承中華家庭文化傳統美德的能力、動手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六人小組合作討論,掌握創建和諧家庭的方法和技能,促進代際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3.通過“我為家庭做2至3件事”,提高與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增強孝親敬長的行動力。 (三)知識目標
1.通過圖片的今昔對比、分析、歸納,了解現代家庭在結構、規模、溝通方式上的變化;
2.通過反映不同生活場景的圖片與現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內容的對應連線,了解現代家庭在生活氛圍、方式、內容上的變化。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
1.認識到家庭美德建設的重要性,自覺做一個傳承家庭美德的好少年,讓家更美好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呼喚;
2.圍繞家庭中常見的沖突,思考解決沖突的方法,從而認識到建立和諧家庭關系、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的重要性,認同家和萬事興的家庭文化觀念;
教學難點:增強構建和諧家庭的責任意識,培養家庭主人翁意識,樹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曬曬你的全家福(照片) 課前收集學生的“全家福”,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選取若干。 師:從小到大,我們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呵護,我們的點滴進步都會得到家人的贊許。 課前,老師收集到了一些特別溫馨的“畫面”,我們一同來欣賞。 播放全家福 師:每一張全家福都代表著一個家庭。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我們的家庭正在不斷地發展與變化,逐漸向現代家庭過渡。 那么,與傳統家庭相比,現代家庭有哪些特點呢?如何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才讓家更美好呢?這節課,我們一起探尋讓家更美好的密碼。
學生欣賞“全家福”
興奮地認出同學的全家福,說出同學的名字。 課前讓學生與家人一起選擇或拍攝全家福發送給教師制作成課件,讓學生提前關注自己的“家”;導課時播放全家福,讓學生聚焦欣賞。
將學生的個體生活經驗作為學習起點,情感上更加貼近于學學生,更容易引起共鳴,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
環節一、【對比今昔知變化】
1.家庭結構的變化
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部分同學的全家福,其實老師這里還有一張“特別”的全家福。
PPT出示:第一張反映主干家庭結構的學生全家福(藍夏雨霜的雙胞胎家庭) 師:猜猜看?哪個是藍夏雨霜?
認出同學的全家福,說出名字 興奮地猜„„
生: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
通過選取不同時期典型的家庭結構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過去的大家庭,逐一辨識家庭成員,讓學生直觀感受家庭結構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演化。
第一張“全家福”取材于學生自己的家庭,即雙胞胎家庭,
掌聲請出主人公來介紹一下你的家庭成員。 像藍夏雨霜的家庭這樣由父母與未婚子女兩代人構成的就是現代家庭中典型的核心家庭。 現在,讓時光倒流,把目光聚焦在20世紀90年代的一張全家福。 PPT出示:第二張反映核心家庭結構的全家福。 師:這張跟剛才那張有怎樣的不同? 多了誰? 我們把這種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及第三代組成的家庭稱為主干家庭。 目光再一次聚焦到過去,20世紀60年代。 PPT出示:第三張反映過去的大家庭的全家福 師:這張全家福又有什么不同? 這種由三代或三代以上直系、旁系親屬構成的家庭就是過去的大家庭。 小結:通過剛才三張全家福的對比,你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呢? 現代家庭規模越來越小,趨向小型化,結構越來越單一;現在一般是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 2.生活方式的變化 PPT出示:第二組照片 師:家庭的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呢? 隨著現代溝通手段的豐富,家庭成員的交流、溝通方式更便捷多元,也就是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 3.生活內容的變化 課前布置學生拍攝反映現代家庭生活內容變化的生活場景,制作成課件中的場景 師:除了在家庭結構、規模上發生變化。現代家庭在生活的內容上又有什么變化? 結合圖片場景,連一連:現代家庭在生活方式或生活內容上的特征。 A.關注時政,經常收看新聞 B.更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 C.氛圍更民主和諧,長輩受到尊敬愛戴,子女能自由發表意見 D.主動參與社會生活 觀察全家福 生:人數更多 生:多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觀察全家福 生:人數更多、多了兄弟姐們的家庭 學生根據剛才三張照片的對比,歸納小結 仔細觀察這三幅照片 生: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溝通手段不斷豐富 學生觀察圖片場景,說明圖片反映的內容并進行對應連線 引發興趣,更容易使學生聚焦,取材貼近于學生生活。 問題設計細化,先認出每張全家福中的成員,再判斷家庭結構類型,最后通過三張照片的對比得出結論,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通過課前收集部分學生家庭中的反映現代家庭生活內的場景,制作成課前中的場景圖
片,直觀感受現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內容。 基于本班大部分學生對現代家庭生活的內容感知較弱,本環節采用連線的方式,降低難度。另外通過本環節的學習感知,讓學生初步感受家庭成員有共同的成長動機和行動是現代家庭的共同特征。以此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
E.學習型家庭 F.注重子女的教育
小結過渡:盡管現代家庭在結構、規模、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的內容上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但有一點是始終不變的! 那就是“家和萬事興”、“尊老愛幼”等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家風不變。
環節二、【分享故事品美德】
課前布置下發“家庭美德傳遞卡”,讓學生與家人共同探討、尋找家庭美德,記錄一個關于該美德的小故事,填寫好后全體成員簽名帶回學校。
分享時刻:我來傳承好家風
1.六人小組內分享家庭美德故事以及制作“家庭美德傳遞卡”的收獲和感受。 2.推薦一位同學上臺展示“家庭美德傳遞卡”,講述家庭美德小故事,傳遞家風美德。
分享完畢的小組舉手示意!
師:引導提升,結合學生分享的家庭美德的內容,引導學生為共建共創和諧家庭出力。
小結提升: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傳承、血脈相連的生活共同體,家風美德更是中國人家庭的財富,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成為家庭和諧幸福的“密碼”和基石。
六人小組內,每個成員依次分享 每組成員推薦代表上臺分享 師生、生生之間進行點評或分享感悟
通過課前布置與家人一同制作
“家庭美德卡”,尋找家庭的美德,并通過家庭美德小故事談啟示,培養家庭主人翁意識,提高傳承家庭美德的自覺意識,同時促進代際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共同思考怎樣為和諧家庭出力。 學生組內分享,代表展示,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無形之間傳遞了家庭的美德,也激發了學生學生讓家更美好的的家庭責任感和自豪感。 環節三、【化解沖突顯智慧】
師:雖然,家庭是甜蜜、溫暖、輕松的避風港,但有時也會不可避免得出現“愛的碰撞”。
情境:周末,婷婷的爺爺奶奶過來小住,為了“孝順”爺爺奶奶,媽媽特地從超市買了一大堆“食材”,準備款待爺爺奶奶。
奶奶看見了說:“千萬別浪費,省著點。”
晚飯后,媽媽剛想把剩菜倒進垃圾桶。 奶奶又說:“這菜還能吃的,倒掉太浪費了!”
媽媽試圖勸解奶奶:“媽,剩菜過夜了不健康,為了身體著想不能吃。” 奶奶接著說:“我都吃了一輩子,不沒事嘛!” 為了讓奶奶高興,媽媽只好放棄了,但心里有說不出的滋味。 1.案例中的奶奶和媽媽先后發生幾次沖突呢?他們為什么會產生意見分歧呢? 實際上是生活環境、價值觀念的不同、代際之間的差異 2.你更贊成誰的做法呢?為什么? 贊成媽媽:現代家庭應該要講究健康的生活,同時媽媽最終遷就了奶奶,也體現了尊老、敬孝老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贊成奶奶: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要繼承。 3.她們的沖突可以解決嗎?如果你是婷婷該怎么辦? 媽媽該怎么做?奶奶又該怎么做? 師:點撥提升,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出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理解、體諒、包容等就是家庭美滿幸福的重要條件。 拓展延伸:類似的沖突或者矛盾在你的家庭中會不會有呢? 老師在咱們班里進行了調查,得出這樣一個統計圖 PPT出示:反映708班家庭中常見矛盾的統計圖 讀圖,統計圖反映了家庭中有哪些類型的常見矛盾呢?一旦就發生這樣矛盾?該如何解決呢? 六人小組討論: 1.選擇其中的一種類型的矛盾,圍繞某一方面的矛盾,結合自己家庭的案例小組內討論解決沖突的金點子。 2.每個小組成員將金點子寫下來,并推薦一位成員代表發言。 3.倒計時:6分鐘 師:小結提升:結合教材中給出的方法與技能,歸納出處理家庭矛盾的智慧錦囊,供學生回歸家庭生活中嘗試運用。 歸納一下,主要是以下這些: 生1:第一次:買菜的多與少第二次:剩菜要不要倒掉 生2:生活方式不同,奶奶提倡節儉,媽媽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學生思考回答 可能贊成媽媽,也有可能贊成奶奶,回答并說明理由。 比如婷婷負責與媽媽和奶奶溝通 婷婷可以跟媽媽說,采購的時候量入為出、合理消費,既孝順了老人,又節儉不浪費,一舉兩得。 可以跟奶奶說改變觀念,與時俱進,過上健康的生活,體諒媽媽的做法。 學生讀圖、回答 小組成員合作討論:結合自己家庭的案例小組內討論解決沖突的金點子。 每個小組派一位代表分享金點子 情境創設取材于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常見的婆媳矛盾。通過思考案例中奶奶與媽媽之間產生沖突的原因:即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理解家庭成員之間存在沖突或矛盾會影響家庭和睦。但是通過有效交流和溝通,可以增進理解,化解矛盾和沖突。 第二、三個問題的設計,具有較強的思辨性。通過婷婷、媽媽、奶奶三個角色的體驗,沖突、碰撞,進而引導學生對自身經驗的反思,共認,促進學生個體經驗的調整、擴展。即明確媽媽和奶奶都有做的好的地方,也有需要改進和調整的地方。既承接了上一環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傳承和發揚”,同時也引導認同“家和萬事興”的的觀念,樹立家庭成員需要共同成長的意識。 通過調查學生自身的家庭矛盾,以學生的困惑和問題為中心,關注學生原有認知,不斷探索思考,有效激發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識。 六人小組,結合自己家庭的實例,展開討論或對話,揭示矛盾、深入分析,思想交鋒、聚焦,在討論與分享中達成共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