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漁家傲,秋思,邊塞詩歌賞析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漁家傲秋思》《品邊塞詩篇感家國情懷—邊塞詩歌賞析》北京市 - 昌平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學設計
《品邊塞詩篇 感家國情懷——邊塞詩歌賞析》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是中華兒女,要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時時想到國家,處處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自古有云:大漠孤煙,長風冷月。那是戰士廝殺的戰場,那也是詩人們靈感的源泉。能夠引領學生去吟唱那一篇篇激蕩人心的邊塞詩篇,感受那流傳千古的家國情懷,相信一定會加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從而提高學生審美的鑒賞與創造能力,由此來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品邊塞詩篇 感家國情懷——邊塞詩歌賞析
學生情況:授課對象正處于初三備考的重要復習階段,但是此時也正是學生世
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與國家、民族的緊密關系,有助于學生內動力的強化。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教學方式:任務驅動 朗讀感悟 研究討論 展示評價 教學手段:導學案及相關資料 ppt mp3
教學目標
1.了解邊塞詩的基本特點,對邊塞詩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2.通過自讀、朗讀和研討等方式感悟、分析邊塞詩特有的情境魅力; 3.深刻認識自己與國家、民族的緊密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情境 學常識
(課前播放歌曲《精忠報國》,渲染危急形式下的戰場氛圍,為“家國情懷”做鋪墊)
1.千古邊塞詩 濃濃家國情(導入):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同學們,自古有云:大漠孤煙,長風冷月。那是戰士廝殺的戰場,那也是詩人們靈感的源泉。自古以來,一條條保家衛國、守邊戍疆的道路充滿了艱辛、充滿了犧牲,也充滿了榮光。在今天的課上,就讓我們再一次來感受那流傳千古的家國情懷,再一次來傳唱那一篇篇激蕩人心的邊塞詩篇。
2. 邊塞詩簡介:
邊塞詩是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邊塞詩初步發展于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余首。其中有些篇章不但是中華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極具歷史意義。
二、學習活動
任務一:品邊塞詩歌 探賞析方法 1、朗讀《使至塞上》
2. 研究與討論:國學大師王國維為何稱贊這首詩是“千古壯觀”呢? (1)找出詩中所涉及的意象
征蓬、 歸雁、大漠、孤煙、長河、落日 (2)說說詩中的這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征蓬——漂泊無依 歸雁——孤寂落寞 (引導學生理解頸聯是詩人在個人榮辱的小圈子里打轉。)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闊大的境界
(引導學生理解頷聯中景物的純凈給詩人震撼人心的力量,個人的失意在如此的大漠雄渾景象中已然煙消云散)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
(可補充:開元二十五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
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3. 總結歸納鑒賞詩歌的方法 找出意象——感受氛圍——體悟情懷
任務二:繪邊塞風物 解文化現象 1.學生完成習題并進行展示
中考連接:(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密云區期末試題)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詞的上片一個“異”字概括了邊塞風光。請你描繪這幅奇異的畫面。(3分)
答:對“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理解正確、想象合理即可。
2.討論探究:
(1)教師引領學生結合學過的邊塞詩歌歸納總結邊塞詩常用的意象 景物: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邊關、黃河、長云、雨雪、
風沙、碎石。
戰事:鐵騎、斗兵、將軍、征人、金鼓、旌旗、烽火、戈矛劍戟、 斧鉞刀
鎩、雁飛鷹揚 、箭飛馬走 。
地名及人名:(胡、羌、羯、夷指少數民族)磧西、輪臺 、龜茲、夜郎;金
山、天山、陰山、受降城、長城、玉門關、榆關、瀚海、雪海、狼山、薊北、邊庭、邊城、沙場、車師、關山、關西、安西、陽關、蕭關、涼州、青海、金河、居延、樓蘭、單于。
樂器:羌笛、琵琶、胡笳、蘆管、角、鼓。 (2)邊塞詩歌意象的特點: ①鮮明的邊地風貌
自然景觀多是黃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區域多是塞外、雁門、漠北、黃河 ②濃郁的漢代情結
邊塞詩有一種典型的文化現象:出征的軍隊稱為漢兵,將領稱為漢將,邊塞稱為漢塞.不僅如此,在稱頌戰地英雄時,常常提到的也是漢代的霍去病、李廣、衛
青等, 漢代英雄先國后家的偉大家國情懷,已經超越時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代詩人們渴望與漢代英雄們一樣保家衛國、建功立業。這種情結既有強烈的現實感,也有深厚的歷史根基,既有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還有濃重的文化情懷。它不會因時光流逝而消磨黯淡,而是歷久彌新。家國情懷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
(3)探究分析意象在詩歌作品中的作用:
(教師明確:《尚書》有言“詩言志”,王國維更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中意象存在的意義就是更好的營造氛圍,從而更加濃烈地表達作者的情懷。)
(4)《漁家傲秋思》要表達的是作者怎樣的情懷呢?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范仲淹視野比一般詩人更遼闊,格局也更寬廣因為他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與西夏的邊境上鎮守了四年。他看到了底層士兵的辛苦,所以這里有“征夫淚”,可也有“將軍白發”,統帥不僅要在軍事上絞盡腦汁與對手斗智斗勇,更有用政治手段還邊塞一個和平。雖然辛苦,雖然蒼涼,雖然只能用“濁酒一杯”來消磨心中的思鄉之情,但邊關未寧,烽火未熄,當然絕不會考慮回家。這份秋思是統帥的惆悵,也是士兵的憂傷;是個人的苦悶,更是家國的情懷。
任務三:感戰場氛圍 悟家國情懷
1.賞析《雁門太守行》中戰況慘烈是如何描寫的。 2.研究與討論:
(1)分析是什么力量使戍邊將士視死如歸、不怕犧牲的。
(2)結合我們的學習與生活,說說你應該如何把自己的人生與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吟誦、賞析了一首首令人激蕩、慷慨激昂的邊塞詩篇,自古以來,就有‘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的古訓。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為祖國更美好的未來而共同奮斗!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