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天凈沙,秋思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上冊天凈沙秋思-山東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上冊天凈沙秋思-山東省濰坊第五中學
人教版七年級(上)第一單元“主題學習”表現手法鑒賞課
《一曲小令意萬重——天凈沙秋思詩歌賞析指導》教學設計 山東省濰坊市第五中學 李真 【課前延伸】
1.學生廣泛搜集關于秋和思鄉的詩句。
2.課前認真閱讀主題閱讀材料,七年級上學期《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第一冊《四季如歌》“濃郁的秋”、“圣潔的冬”部分。 【設計意圖】
讓學生更為廣泛深入的了解,感受季節的無限魅力。 (一)學習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通過朗讀體會感情。 2.找出詞中所用的意象并能理解意象的含義。 3.學習古代詩詞通過意象表達情感的方法。 【設計意圖】
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是一篇講讀課文,其中《天凈沙 秋思》文本的教學點在于感受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濃重鄉愁,詩人所表達的背井離鄉的游子的心境。元曲中理解《天凈沙•秋思》中所運用的意象及作用,拓展到相關的主題閱讀中,并由此進行寫作上的指導。 (二)知識鏈接 1.作者的生平背景
材料一:知人論世賞元曲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1251—1321至1324間),元大都(現在北京)人,著名雜劇家、散曲家,戲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
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他的小令名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漂泊二十余年,五十入仕,看不慣黑暗的官場,退而隱居。
《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時的作品之一,現實的的憤世與體驗,讓他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他的才華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失意、痛 苦、悲涼、孤獨,一切衷腸,只能用枯禿的筆,痛吐出來,傾訴出來。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2.元曲的資料 “曲”,元曲是繼唐詩宋詞后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新的詩體,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套數和小令。
我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占主導地位的文學體裁: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分別代表著一個時代文學作品的最高成就。
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將其作為[越調•天凈沙]的“定格”范曲,被推崇為“秋思之祖”也。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天凈沙”曲牌名。“秋思”是題目。秋天里的思念。題眼是“思”。“秋”是特定時節,“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內容。此曲被后人稱為“秋思之祖”。 在元曲中還有許多的曲牌名,如:[陽春曲][寄生草] 3.贊秋的詩句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王維《山居秋暝》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劉禹錫的《秋詞》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杜牧的《山行》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張籍《秋思》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采桑子》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范仲淹《漁家傲》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范仲淹《蘇幕遮》 4.思鄉的詩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靜夜詩》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渡荊門送別》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次北固山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回鄉偶書》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灝《黃鶴樓》 【設計意圖】
人物資料與名句的提供,使學生更全面、更準確、更深刻的走近主題學習叢書。 【課內探究】
(一)字斟句酌,解讀密碼:(15 min)
導入:古往今來,詠秋、嘆秋、頌秋、賞秋的名篇佳作層出不窮。 思鄉思親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讓我們一起走進古往今來那些讓世人刻骨銘心的思鄉思親的離愁別緒之中„„ ◎步驟方法:
(1)朗讀《天凈沙》,并熟讀成誦。參照材料一,知人論世。
(2)根據詩中列舉景物,展開聯想,添加對畫面的具體描述,添加對畫面氛圍的感受,添加對天涯游子遭遇、心情的揣測,變簡約為細膩,改寫此曲。 思考問題:
問題一:作者在曲中描繪了哪些富有特點的景物?作者心情如何?
問題二:你認為這首曲子被稱為“秋思之祖”的理由有哪些? 【設計意圖】
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理清課文內容思路,并對人物有初步的認識。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5 min) ◎步驟方法:
(1)結合材料二,小組選擇賞析的詩句。
(2)結合材料四,班級展示討論的成果,思維碰撞。 討論問題:
問題一:劃線詩句描繪了哪些意象?
問題二:詩歌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材料二:腹有詩書氣自華
雪粉華,舞梨花,再不見煙村四五家。 密灑堪圖畫,看疏林噪晚鴉。 黃蘆掩映清江下,斜纜著釣魚艖。
——元代劇作家關漢卿《大德歌 冬景》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唐代詞人溫庭筠《商山早行》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唐代詩人王維《田園樂七首(六)》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唐代詩人杜甫《登高》
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元代劇作家白樸《天凈沙·春》
云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檐。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 ——元代劇作家白樸《天凈沙·夏》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元代劇作家白樸《天凈沙·秋》
一聲畫角譙門,半庭新月黃昏,雪里山前水濱。竹籬茅舍,淡煙衰草孤村。 ——元代劇作家白樸《天凈沙·冬》
白樸(1226—約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曲作家、雜劇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墻頭馬上》、《董月英花月東墻記》等。 材料四:一切景語皆情語
意境:通過意象營造出來的,能夠強化作者感情的氛圍。
詩歌鑒賞術語具有高度概括性,準確運用可收到言簡意豐的效果。 意境方面術語包括:
明媚、蕭瑟、寂靜、清冷、清幽、燦爛、悲涼、凄清、寥廓、遼闊、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 【設計意圖】
此環節使學生既感受到元曲的精粹魅力,又通過賞析意象了解其作用。 (三)舊曲新唱,奇文共賞:(15 min) ◎步驟方法:
(1)自己獨立結合主題閱讀材料和生活積累,匯總材料三,完成仿寫《天凈沙》的創作。 天凈沙
____ ____ _____,
____ ____ _____,
____ ____ 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且以景物寄深情
意象:作者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景物。如行旅思鄉詩中的常見意象:客愁、思親、行人、征人、楊柳、雁、鄉、月、歸、還、夢。 柳:送別、留戀、傷感。“柳”、“留”二字諧音,經常暗喻離別。“柳”多種于檐前屋后,常作故鄉的象征。“柳絮”飄忽不定,常作遣愁的憑借。 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 梧桐:是凄苦之音。 梅花:高潔人格的象征。 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潔的品格。 楊花、蘆花:飄零之意。
杜鵑:為凄涼、哀傷、思婦的象征。
鷓鴣鳥:勾起旅途艱辛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 寒蟬:悲涼的同義詞。
鴻雁: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猿啼:出現在詩歌中常常象征悲傷的感情。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明月:思念家鄉。
(2)組內合作,在組長帶領下,小組內按dcba的順序朗誦原創作品,組長是詩社社長,組織每一個同學都要發言,其他同學注意傾聽,適時糾正、補充。 (3)修改作品,班級展示。 【設計意圖】
此環節拓展到課外,大量的閱讀與賞析可以使學生更為準確深刻的把握意象的作用及其寫作上的特點技巧,教師的寫法指導使學生方向性更強。 【課后提升】
將自己的這段《天凈沙》進行修改加工,讓它更加完美,把它展示在你的周記本上,與大家一起分享精彩。 【設計意圖】
學生通過寫作或欣賞其他同學的寫作,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的進行修改,既可以提高寫作能力,又可以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