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力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教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第一節《力》福建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節: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
2. 通過實驗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3. 知道一切物體產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過程與方法
1. 培養學生基于經驗事實,對力的作用效果進行分析綜合,應用歸納法找出規
律、形成結論。
2.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力的兩種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狀態(運動方向和快慢)。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簡稱:形變)。 3.實驗反思過程應用放大法,讓學生認識微小形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物理學科與科技發展相融合,同時結合天空二號空間實驗室的歷史背景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樹立崇高目標。
2.雖然在教師演示實驗模擬火箭升空的原理時,第一次放飛氣球失誤,但是教師懂得捕捉這一課堂生成的資源,拿起備用氣球再次實驗的同時, 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讓學生體會航天工程團隊百折不撓,百煉成鋼的科研精神。
3. 讓學生從物理問題走向哲學思考(人與人,人與自然環境間的作用也是相互的),立德樹人,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共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深學生理解科
§6.1力 廈門海滄實驗中學 莊旭虹
第 2 頁 共 12 頁
學·技術·社會·環境(STSE)的關系,逐漸形成的對科學和技術應有的正確態度以及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力的兩種作用效果。 難點:對于實驗進行深度反思。
1.知道有時一個力能同時產生兩種作用效果。
2.通過實驗知道微小形變,從而知道當物體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產生了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肉眼看不出效果而已,需要借助放大法認識事物。
教學方法
主要采取教師引導下科學探究和任務驅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實驗儀器及媒體
演示實驗儀器:激光筆、平面鏡、鐵架臺、滑板車、玻璃線、吸管、氣球。 分組實驗儀器:氣球、橡皮筋、橡皮泥、鐵絲、鋼尺、彈簧、水杯、磁體、小球、斜面、你、以及你身邊的一切物體…… 媒體:多媒體課件、seewo一體機。
教學課例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堂反思
認識力 (8min)
1.成語引入:用一
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力氣很大;
用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力氣很小
1.學生思考并回答,“力大如牛、力拔山河……”
“手無縛雞之力”
2.學生代表體驗到用力時,肌
優點: 1.開頭和結尾都結合了成語進行授課,與語文學科的學習相融
§6.1力 廈門海滄實驗中學 莊旭虹
第 3 頁 共 12 頁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堂反思
2.個別體驗力:學生代表與教師掰手腕。分出勝負后采訪學生感受。 集體體驗力:讓學生1分鐘內前后桌掰手腕,獲勝同學舉手,并讓對方用力打手心。采訪學生感受。 3.讓學生閱讀幾個力現象,運用語文素養,歸納出主語、謂語、賓語。 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力的實例并總結得出什么是力 4.提問學生:剛剛所舉的例子,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都要發生了接觸,是否一定要接觸才能產生力的作用?能
肉處于緊繃狀態。
體驗用力和受力時,肌肉的緊繃和酸麻感,感官上認識力。
3.分析并舉例:人提水桶、人扔標槍……
利用歸納法總結力的概念。知道施力物體、受力物體。 4.舉例:磁鐵間的吸引和排斥、地球對蘋果的引力、摩擦起電后的物體吸引小紙屑……
合,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2.由于是借班上課,教師一開始與學生互動掰手腕,能快速拉近師生關系,體現教學中師生關系的民主與平等。
3.教師舉例與學生舉例相結合,應用歸納法,有效培養學生總結力的概念。
不足:
生活實例可以讓學生多舉一些例子。
§6.1力 廈門海滄實驗中學 莊旭虹
第 4 頁 共 12 頁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堂反思
否舉出例子說明。 5.演示非接觸力 (鐵架臺,兩個條形磁鐵,細繩)
分組實驗:體驗力的作用(12min)
1.讓學生先閱讀導學案,再動手做分組實驗,體驗力的作用效果。
巡視學生的實驗情
況,對部分學生給予必要的指導,對部分創新作品進行錄像或者拍照。
2.投影學生的導學案和錄像,引導學生總結力的作用效果。
1.分組實驗,在導學案上記錄實驗現象,并對現象進行分類歸納。
2.共同分析總結出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體的形狀改變(形變)。
優點: 1.提供學生豐富的實驗素材,培養學生格物致知的能力,培養科學探究的學科素養和創新精神。2.教師利用希沃授課軟件投影學生的現場生成的教學資源,使得學生的實驗展示可視性增強。 不足:
可以考慮有的小
組只給一樣器材例如只給一個海綿,讓學生窮則
§6.1力 廈門海滄實驗中學 莊旭虹
第 5 頁 共 12 頁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堂反思
(2)使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
思變,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只用一個儀器設計出多種實驗,深刻體驗力的不同作用效果。
實驗反思(10min)
教師引導學生一起進行實驗反思:
1.有沒有施加了一個力,卻同時能產生兩種作用效果的例子? (受力物體的形狀、運動狀態都改變)
2.有沒有施加了力,卻看不到作用效果的例子?(受力物體既無形變,運動狀態也不變)
學生深度思考并由學生代表發言:
1.甲:將橡皮泥扔向地面,地面對橡皮泥施力,橡皮泥的運動狀態改變(由運動變為靜止),同時橡皮泥的形狀也改變。
乙:用手向下拉彈簧,彈簧向下運動,同時形狀也改變了。 丁:手拍氣球,氣球形狀改變,運動狀態也改變了 2.甲:用力捏小鐵球,小鐵球
形狀沒變,運動狀態也沒變。
帶著問題觀看演示實驗,學會利用光放大法觀察物體發生的微小形變,進一步理解力的作優點: 1.學而不思則
罔,通過讓學生靜下心來進行實驗反思,而不是停留在學生分組實驗的熱鬧場面。能促進學生進行深度的學習和思考,推進課堂的有效生成。2.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做文章,
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利用實驗反思讓學生自然而然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不
§6.1力 廈門海滄實驗中學 莊旭虹
第 6 頁 共 12 頁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堂反思
引導學生思考:對于堅硬的物體,是否比較特殊,有時候受力后卻沒有起到效果。
引導學生代表進行演示實驗:利用光放大法觀察堅硬的桌面在受壓力前后的兩種狀態。從而讓學生知道當物體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產生了效果,力的作用效果使客觀存在的,只不過肉眼看不出效果而已。 3.磁體吸引了小鐵球,小鐵球能吸引磁體嗎?
教師演示實驗:利用小鐵球吸引磁體。
用效果。
3.學生思考后有不同的答案。
學生觀察到:小鐵球也能吸引磁體。
進而思考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僅過度自然,且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不足: 學生舉例:用力捏小鐵球,小鐵球形狀沒變,運動狀態也沒變。教師通過引導進行了微小形變的實驗,若能在實驗后,再讓學生對所舉的例子進行解釋:鐵球發生了微小形變,更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6.1力 廈門海滄實驗中學 莊旭虹
第 7 頁 共 12 頁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堂反思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0min)
1.請學生舉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平時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一切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
(1)固體:提問學生如何讓竹排離開岸邊?
1.學生舉例:
甲:生活中手提書包,手對書包施加向上的拉力,同時書包也對手施加向下的拉力。 乙:實驗過程中手拉橡皮筋,手對橡皮筋施力的同時,橡皮筋對手也施加了力的作用。 丙:體育課上的立定跳遠,人對地面施加向下的力,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地面對人施加一個向上的力。
2.在實例中分析和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學生思考后回答:“用竹竿向岸的方向用力撐開”。 學生代表用滑板車代替竹排,體驗遠離講臺桌。 其他同學分析此過程中人與講臺
桌的施力與受力情況:“人對講臺桌施加一個向左的力,因
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此時講臺桌也給人一個向右的反作用
優點: 1.從物理走向社會,讓學生知道平時生活中,實驗中,比賽中,甚至是國家科技的發展都離不開物理學的知識。 2.物理學科與科技發展相融合,同時結合天空二號空間實驗室的歷史背景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樹立崇高目標。 3.在力的相互作用這一教學環節中,例子既有深度也有廣度,有學生舉例生活實例,有學生代表實驗,有視頻資
§6.1力 廈門海滄實驗中學 莊旭虹
第 8 頁 共 12 頁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堂反思
(2)液體:讓學生觀看皮劃艇比賽視頻。并讓學生分析過程中,力的作用。
(3)氣體:提問學生“剛剛我們分析的是固體和液體產生力相互作用,那氣體呢?” 介紹天宮2號運載
火箭升空的背景,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師演示實驗模擬火箭升空的原理,引導學生分析。
力,改變人和滑板車的運動狀態”。
(2)思考并分析受力過程:“槳給水施加一個向后的力,
水給槳施加一個向前的反作用
力,推動皮劃艇前進。”
(3)學生思考。
在了解天宮二號的背景后,觀看天空二號運載火箭升空這一振奮人心的視頻。思考并由學生代表回答火箭升空的原理: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后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
學生對氣球和氣體進行分析,并指導教師操作。
源,也有教師演示實驗,同時涉及固體、液體、氣體,潛移默化像學生滲透物質觀。 4.雖然在教師演示實驗模擬火箭升空的原理時,第一次放飛氣球失誤,但是教師懂得捕捉這一課堂生成的資源,拿起備用氣球再次實驗的同時, 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讓學生體會航天工程團隊百折不撓,百煉成鋼的科研精神。
不足: 若能每個起來回
答問題的學生都能進行捕捉其優點并進行多樣的
§6.1力 廈門海滄實驗中學 莊旭虹
第 9 頁 共 12 頁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堂反思
表揚,會更好。
哲學思考(5min)
1.提問學生:剛剛我們知道了固體、液體、氣體產生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其實一切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都是
相互的。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環境間的關系是否也是相互的呢?
對學生的發言適當地點評和補充。 2.“這節課我們以成語開始,那我們
1.思考并由學生代表回答。 甲:(人與人的關系)當別人有困難時,如果我們伸出援助之手,當我們有難時,別人也會幫我們一把。
乙:(人與社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樣社會才能形成一
個良性的循環,傳播正能量。 丙:(人與自然環境)如果我們不愛護環境,亂砍濫伐,肆意向大自然排放污染物,最后受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2.課后思考。
優點:讓學生從物理問題走向哲學思考(人與人,人與自然環境間的作用也是相互的),立德樹人,德育為先,育人為本,
共創社會主義和
諧社會。
§6.1力 廈門海滄實驗中學 莊旭虹
第 10 頁 共 12 頁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堂反思
也以一個成語結束。”提問學生成語以卵擊石,為什么卵破了,而石頭沒有破?難道它們之間的力不是相互的嗎?還是說卵受到的力大,石頭受到的力小?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