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浮力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版初中八年級物理第四章第六節浮力-湖南省 - 湘潭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②知道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液體對物體有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認識浮力的存在,學會用彈簧秤測量浮力。 ②經歷推理過程,了解浮力產生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結合生活培養學生的興趣,通過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交流意識和合作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浮力的存在、浮力的測量——通過演示和分組實驗突出重點。 2、難點:浮力產生的原因——利用實驗加理論分析的方法突破難點。 (三)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浮力現象又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和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他們的思維方式仍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對浮力產生原因的認識還存在一定難度。 (四)教學準備
(1)演示用具:木塊、氦氣球、大水槽、帶橡皮膜的正方體、細線、水﹑乒乓球,重垂線、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等。
(2)學生用具:木塊、乒乓球兩個、橡皮擦、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圓柱體重物、水槽、礦泉水瓶、細線、抹布等。 (五)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什么是浮力?
老師拿出木塊,壓入水中,松手木塊上浮。 觀察現象并回答,是什么力讓木塊浮起來了。 開門見山,直接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參賽學科 物理 執教者 帥靜
參賽項目 “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 教材版本 北師大2011課標版 年 級 八年級
單元名稱 第四章 壓強與浮力 本課課題
第六節 浮力
給氣球充入氦氣并放飛
問:浮力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力,請同學們一起感受浮力。
然后總結浮力的定義
問: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應用到浮力?
液體和氣體都會對物體產生浮力
學生實驗:感受浮力
1、把木塊緩慢壓入水中,有什么感覺?
2、手托橡皮擦緩慢放入水中,手受到的壓力有什么變化? 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液一個向上的托力,這個托力就是浮力。 氫氣球、潛水艇、死海、飛艇、大船、游泳··· ---認識浮力
通過感受,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浮力是一個怎樣的力
液體和氣體都會產生浮力
通過舉例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浮力的產生原因
問:把乒乓球放入倒立的瓶口,往瓶里加滿水,觀察乒乓球是否往上浮?想辦法讓底下的乒乓球浮起來。
為什么同一個乒乓球之前浮不起來,后面又浮起來了
拿出一個浮力產生原因演示器材放入水中
解釋乒乓球之前為什么浮不起來,后面怎么又浮起來了
學生實驗,發現乒乓球不會上浮,用手堵住瓶口乒乓球又上浮
學生思考
學生觀察并回答觀察到了什么?為什么各個面的凹陷程度不同?
由公式psF和ghp得
sghF因為gs是相同的,
側面的深度h也是相同的,所以側面受到的壓力也相同,上下兩個面的壓力不同
學生回答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有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與生活經驗形成沖突,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通過實驗加理論推導得出浮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學習浮力產生的原因之后就可以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了 三、浮力的方向
乒乓球受到的壓力差的方向向哪里?
真的是這樣嗎?請同學們將帶有鉤碼的乒乓球放入水中觀察細線的方向
什么方法能準確反映浮力的方向一定是豎直方向,而沒有任何偏差
學生回答向上或豎直向上
學生實驗并思考浮力的方向
可以用一個重垂線,如果平行或重合就可以說明是豎直向上
從合力有大小和方向引出方向向哪里
體現出物理中下結論的規范性
四、浮力的大小
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受到幾個力?你能畫出它的受力示意圖嗎?
從受力示意圖可以知道此時浮力的大小嗎?
如果是會下沉的物體怎么知道它的浮力呢?
為什么相減就是浮力,請大家畫出物體在水中時的受力示意圖 那么接下來就請同學們測出圓筒和橡皮的浮力
學生在書上畫,一個同學在黑板上畫,
根據二力平衡得出F浮=G
可以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在空氣中的重力和拉力,相減就是浮力
學生畫圖并分析浮力大小的計算方法
學生實驗:測量浮力的大小
從方向引出大小 首先是漂浮的情況浮力的大小 其次是下沉的物體浮力的大小 激發學生思維
用實驗測量浮力,體現學生的動手能力
五、拓展延伸
學生討論河里的橋墩受浮力嗎?
不受浮力,因為橋墩是建在河床下面的,橋墩下表面沒有水就不會產生向上的壓力,也就沒有浮力了
通過拓展延伸對本節課的重難點進行討論并鞏固
(6)板書設計
認識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的的一個向上的托力。 二、浮力產生的原因
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即:F浮=F向上-F向下
三、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四、浮力的大小
1. F浮=G物(漂浮)
2. F浮=G物-F拉(稱重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