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東莞市,綠色植物,呼吸作用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東莞市初中生物優質課《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董世芳(附課件+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東莞市初中生物優質課《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寮步鎮香市中學-董世芳-課堂實錄(附課件+學案+教學設計)
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課題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七年級上冊 所屬單元章節:第三單元 第五章 第二節
教師姓名 | 董世芳 | 所在學校 | 寮步鎮香市中學 |
聯系電話 | QQ郵箱 |
課標要求 | 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
教材分析 |
1、知識主線![]() ![]() ![]() ![]() ![]() 2、內容地位 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綠色植物的三大重要作用之一,它與光合作用具有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這一部分知識的學習,能進一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提升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關系的實質性的認識。同時,理解“綠色植物在碳——氧平衡中的作用”,需要上一節內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和本節內容“呼吸作用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作為知識基礎,也為“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做鋪墊。 |
學情分析 |
1.學生的起點狀況分析: 1.1知識基礎:學生對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動物的呼吸作用已經有了感性認識。但他們不了解呼吸的本質是細胞的呼吸作用,也不清楚植物有沒有呼吸,前期的知識儲備有限。 1.2能力基礎:七年級學生觀察力可以,但是對于較為抽象的實質性知識的認知能力有限,從現象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學習習慣還需要培養,尤其是同類知識的類比能力,內在關系等的分析還需借助教師的指引和幫助。 1.3情感態度:七年級學生性情趨向活潑、思維活躍,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問題的興趣,喜歡直觀形象的事物,喜歡動手操作。因此,將三個演示實驗的第二個實驗改為學生的探究實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力求使課堂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2. 學生的潛在狀況分析: 2.1學習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狀況: 為了節省生物材料,每組只有一套實驗裝置,個別學生會存在只看不動手;可能會因為操作不當,將石灰水吸入到塑料瓶中,無法觀察到實驗現象;由于學生生活經驗缺乏,對呼吸作用在生活中的應用分析不全面。 2.2學習過程中可能發展的狀況: 為了節省生物材料,每組只有一套實驗裝置,個別學生會存在只看不動手,因此,教師應提醒學生分工合作,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并積極思考新方法。可能會因為操作不當,將石灰水吸入到塑料瓶中,無法觀察到實驗現象,因此教師在學生實驗前應強調注意事項,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由于學生生活經驗缺乏,對呼吸作用在生活中的應用分析不全面,教師應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
教學策略 |
為了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突破重難點,我選擇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多媒體直觀教學、演示實驗法、探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1、多媒體展示布滿綠色植物的居室,引導學生分析是否科學,從而引出課題。 2、由課前參與實驗準備的生物興趣小組成員介紹第一個演示實驗,通過觀察現象,分析得出種子萌發進行呼吸作用釋放能量。 3.學生探究實驗二,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吹氣,證明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以此作為知識鋪墊。 4.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探究種子呼吸時釋放二氧化碳。 5、5、觀察盛有煮熟種子和萌發種子的廣口瓶中蠟燭的不同燃燒情況,并思考產生此現象的原因,引導學生歸納出種子呼吸吸收氧。 6.由特殊到一般,由種子的呼吸作用聯想到植物其他器官是否也進行呼吸作用,使學生的思維進一步開闊。 7、通過組織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對探索的結論進行歸納總結,從而歸納出呼吸作用的表達式和概念。 8、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向生物學知識的正遷移,使學生學會運用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學會學習。 學法指導方面:通過設疑引入,教師邊講邊演示實驗和動畫,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推理能力。學生通過思考,自己總結歸納出呼吸作用的公式,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課堂中既能獲取知識,又能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 |
教學目標 |
1、 知識和技能 (1)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過程。 (2)說明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3)舉例說出呼吸作用的原理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猜想、觀察、推理、分析、綜合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2)在實驗中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圍繞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問題,關注和探討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
教學重點、難點 |
教學重點:呼吸作用的過程 教學難點:對呼吸作用三個實驗現象的準確分析;呼吸作用的實質 |
課前準備 |
教師演示實驗:1、上課前一天,在學生參與下,準備兩個大小相同的保溫杯,分別裝上萌發的綠豆種子和煮熟的綠豆種子,做好標記,記錄起始溫度; 2、實驗前一天,用兩個廣口瓶分別裝好萌發的綠豆種子和煮熟的綠豆種子,準備好蠟燭,燃燒匙。 學生實驗:四個學生一組,公用一套實驗裝置。礦泉水瓶2個,分別裝好萌發的綠豆種子和煮熟的綠豆種子,用單孔橡皮塞代替瓶蓋,橡皮塞中間插上一根玻璃管,并連接橡膠管。小燒杯2個,澄清的石灰水。 |
教學環節 | 教學目的 | 教師行為 | 學生行為 | |
情景創設、導入新課 | 將教材中“想一想,議一議”的內容具體化,更有利于創設問題情境。 |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于是他們在家里的陽臺、臥室、客廳布置了各色植物(課件展示居室內布滿植物情景的幻燈片),認為這些植物可以吸附灰塵、釋放氧氣,既更新了空氣,又美化了室內環境,可謂兩全其美。同學們,你們認為這種想法和做法對不對呢? | 聯系剛剛學過的光合作用的知識,結合實際生活,思考新問題。并讓學生解釋原因。 | |
綠色植物呼吸作用過程 | 通過進一步提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并由此引出實驗。 | 過渡:的確,植物除了能進行光合作用,還具有呼吸作用。那么,呼吸作用在植物體上是怎樣表現的呢?植物的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有什么不同呢? | 思考問題,學生的觀點可能不一致,有的還會感到疑惑。 | |
實驗一:種子萌發過程中的釋放能量 |
用實驗,直觀、具體,有利于 利于學生的學習。 課前讓學生參與,更有說服力。 |
實驗前一天,和學生一起將萌發的種子和煮熟的種子分別裝入兩個相同的保溫瓶中,記錄初始溫度。然后將兩個保溫瓶放在相同的溫度條件下。 上課時由課前參與準備活動的學生對演示實驗的裝置進行說明,然后讀出溫度計上的刻度值,并和初始溫度的數值比較。 問題1:甲、乙兩支溫度計的變化說明什么? 明確:科學實驗證明,這些熱量來自種子中的有機物,更具體地說,萌發種子中的有機物發生了變化,釋放出能量,一部分能量用于萌發,另一部分以熱量的形式散失,由于這些熱量聚集在保溫瓶中,所以我們可以用溫度計測量。 |
觀察實驗 分析實驗結果,思考討論。 得出結論:種子萌發時釋放出能量 |
|
實驗二:種子萌發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 |
實驗二在教材的基礎上設計成對照實驗,使之邏輯嚴謹,易于學生理解。 改進實驗裝置,操作更簡單,同一實驗裝置可以連續在3個班級連續使用,特別適于多個班級的教學需要。 同時,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
過渡:種子萌發中的有機物最終變成了什么物質? 實驗前提: 1、向澄清石灰水吹氣,證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 提前準備好實驗材料(每個小組準備兩份萌發種子,將其中一份煮熟后用作對照),于一天前放入塑料瓶中,塞上單孔膠塞,放置于溫暖處,石灰水也一并配置好。 向學生強調注意事項: (1)先將玻璃管伸入石灰水中,后打開止水夾。 (2)用手一次性用力擠壓塑料瓶,將瓶內氣體排入小燒杯中的澄清石灰水中。 (3)先拔出橡膠軟管,再將擠壓瓶子的手松開。 巡視指導學生實驗,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 提問:通過這組實驗,說明什么? 概括:科學實驗證明,二氧化碳來自于種子中的有機物。有機物在徹底分解釋放能量時,不僅產生二氧化碳,還產生了水。 |
帶著新問題,進一步探究 利用桌上的實驗材料,小組合作進行實驗設計和操作,觀察實驗現象 小組展示實驗現象:萌發種子瓶內氣體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煮熟種子瓶內氣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分析實驗結果,討論后得出結論:種子萌發時產生二氧化碳 |
|
實驗三:種子萌發時吸收氧 |
認真觀看實驗現象,把理性知識與感性認識結合起來。 |
提問:既然植物在萌發時能產生二氧化碳,那么它們是否也類似動物呼吸那樣需要吸收氧氣呢? 解釋:將萌發種子和煮熟的種子在上課前一天分別裝入兩個相同的廣口瓶中,放置在遮光處。上課時,分別把點燃的蠟燭伸入兩個廣口瓶中,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分析。 演示:由學生代表配合,托住瓶底舉至合適高度,教室做演示實驗。 問題:甲、乙瓶中蠟燭燃燒情況不一樣,說明什么?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
針對新問題,繼續探究 觀察實驗 分析實驗結果,思考討論后得出結論:種子萌發時吸收氧氣。 |
|
歸納植物呼吸作用的過程及實質 | 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 |
課件展示三組實驗的分析結果, 提問: (1)你能否用一句話概括出呼吸作用的過程? (2)植物的呼吸作用與動物的呼吸作用是否相同? (3)呼吸作用的意義是什么? 概括: 呼吸作用的意義:細胞通過呼吸作用獲得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 呼吸作用的實質:有機物分解,釋放能量 |
小組討論,用語言和公式兩種形式表示呼吸作用的過程。 明確呼吸作用為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
|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
新穎的設計增加其神秘感和驅動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
提問:萌發的種子具有旺盛的呼吸作用。那么,植物的其他器官能進行呼吸作用嗎?開闊學生的思維,并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教師應及時發現學生閃光點,肯定學生的創造性。 師生共同探究葉的呼吸作用,出示裝有新鮮植物枝葉的“黑色”塑料袋,教師演示“黑袋”釋放二氧化碳實驗。請同學根據現象,猜測里面裝的是什么。教師最后打開袋子,提示謎底,同時指出葉也能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同時指出植物的其他器官也進行呼吸作用。 展示食物鏈和食物網圖片,引導學生分析除了植物,食物鏈上的其他生物是如何獲得能量的? 引導學生分析呼吸是生命活動的具體表現,是生命的特征。生命活動的過程需要消耗能量,進一步理解呼吸的實質。 |
學生設計可能多種多樣,可鼓勵學生選擇植物的根、莖、葉、果實等。 通過神秘的實驗,認識到整個植物體都進行呼吸作用,使理解更加深刻、全面。 啟發學生得出結論:有機物分解及提供能量的方式與綠色植物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通過細胞的呼吸作用,獲得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呼吸作用是生物共同的特征,其實質都是有機物分解,釋放能量。 |
|
聯系實際,深化知識 |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進一步思考體會,從而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并過渡到形成能力。 |
對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實際應用從“促進呼吸和抑制呼吸”兩個角度去分析。 課件展示相關圖片,并引導學生分析: 1、回顧導入:在居室內放置大量綠色植物科學嗎? 2、解釋身邊問題: ①種植時,農田要適時松土,遇到澇害時要及時排水,這使為什么? ②儲存不當的蘋果會逐漸萎蔫,重量減輕;蘿卜儲存不當也會出現空心,這是為什么呢?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儲存蔬菜水果? ③玉米、水稻等在入倉前為什么要曬干? |
利用呼吸作用的原理,學生分組討論,然后交流回答。 | |
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
從維護生物圈碳-氧平衡的角度,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是學生認同低碳生活的重要價值,形成保護環境的迫切感與使命感 |
提問:據本章中兩節內容的學習,你能說出綠色植物在碳-氧平衡中的作用嗎? 講述: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的重要生理功能,對維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從19世紀后半葉起,隨著工廠、汽車、飛機、輪船等迅速增多,人類大量使用燃料,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逐漸增加,已經出現超出生物圈自動調節能力的趨勢,導致溫室效應愈演愈烈。 圖片展示大氣污染現象及溫室效應,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及今后的作法。 提問:作為最優智慧的物種,我們有沒有能力解決這種巨大的危機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護綠、低碳上,應當怎么做? |
學生思考后明確: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對維持大氣中的碳-氧平衡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談談自己對溫室效應的看法和今后打算怎樣做 (1)個人行為:愛護花草樹木,并大力植樹造林,充分發揮綠色植物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氣的功能;節水節電,節省用紙,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出行盡量不行、騎自行車或者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宣傳活動:每人辦一份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手抄報進行展覽;舉辦“倡導低碳生活,爭做護綠天使”的主題班會;通過學生會向全校師生發出“低碳、護綠”的倡議;向自己的家人、朋友宣傳低碳生活理念。 |
|
歸納總結 | 通過回顧與評價,梳理課堂,達成教學目標。 | 在教師的引導下互相交流、補充,對本節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完成本節知識的構建和升華。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給予評價,評價重在鼓勵和引導。 |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