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福建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福建省優課
“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根據皮亞杰認知建構主義理論、維果茨基社會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和布魯納認知一發現建構主義教學觀,本節課基于探究實驗,引導學生在發現——質疑——假設——認證——歸納的過程中構建重要概念。
二、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根據課標,本節課以“蒸騰作用”為核心概念,幫助學生構建“水分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吸收和運輸的途徑”及“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兩個重要概念。
2.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孩子有一定探索欲望和動手實驗的能力,對新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對于現象的解釋較為簡單和主觀,易將未經過實證的假設直接作為結論,缺乏科學思維的方式,有一定理性思維的能力但缺乏理性思維的意識。 3.教學條件分析
用芹菜作為實驗材料降低了實驗難度,有利于開展分組實驗幫助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利用網絡化的教學環境,運用班級QQ群實現成果共享和組間互促,提升了實驗教學的效益。 4.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讓學生具有環境保護的意識是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培養目標。綠色植物對生物圈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本節課中通過引導學生“認識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環的作用,形成保護植物的意識”是本節課的重點。 蒸騰作用對于促進水和無機鹽的吸收和運輸的意義較為抽象,對于七年級的學生而言理解較為困難,因此是本節課的難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描述植物的蒸騰作用。
②說明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的途徑。
③描述綠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環中的作用。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實驗探究的設計和操作能力。
②引導學生學會科學思維的方式,培養理性思維的能力。 ③學會用多種方式交流和記錄學習成果。
四、教學方法 實驗、討論、講授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與內容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Ⅰ引入
Ⅱ新課 一、蒸騰作用的概念和主要進行部位 二、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的途徑
1.創設“荒野求生”的情境,引導學生暢談:在荒野中獲取飲用水的方法。
2.播放通過植物蒸騰作用獲取飲用水的視頻。
1.引導思考:視頻中塑料袋內的水珠從哪里來?引出蒸騰作用的概念。
2.解釋蒸騰作用的概念。
3.拋出問題:水主要是從植物體的什么部位散發出來的? 引導學生設計探究實驗。
展示預實驗結果,引導學生認識“大多數陸生植物蒸騰作用主要是通過葉片完成的”。 布置課后模仿實驗
1.拋出問題:從氣孔散發出的水從哪兒來?怎么到達氣孔暢談荒野求生取水的方式,浸入情境。觀看視頻,發現植物的蒸騰現象。
1.認同從植物體內能夠散發出水分。 2.根據直觀現象,認識并學會描述植物的“蒸騰作用” 3.發現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探究,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1.思考問題,產生探究欲望。
激趣,引入新課。
從現象觀察到本質認識,
構建新概念。 鞏固探究實
驗的設計思
路,練習根據結果得出結
論。
通過實驗觀察幫助學生
三、蒸騰作用的意義
的?激發探究欲望:能否想辦法看到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的途徑?
2.引導思考實驗實施策略。
3.講解實驗步驟,組織分組實驗。
4.展示實驗結果。
5.展示導管顯微結構圖片,介紹導管。
6.展示圖片,提問:請根據之前所學知識歸納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的途徑。
1.出示:玉米一生中吸收的水分去向數據表。引發思考:大量的水用于蒸騰,有什么意義?
2.根據學生回答引入意義1教學:①用圖片引導學生關注水分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至下而上”運輸的方向。②引發思考:是哪來的力量幫助植物體內的水分和無機鹽克服重力向上運輸?③根據猜想“和蒸騰作用有關”引導學生設計探究實驗。④組織小組展開探究。⑤小組匯報探究結果并進行總結蒸騰作用對于植物體自身的意義1——“促進水分和無機鹽2.思考實驗策略并表達。 3.分組實驗。
4.通過QQ群進行實驗過程性交流,通過錄制視頻拍攝圖片分享實驗成果。
5.傾聽,進一步了解導管。
6.回憶、觀察、歸納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的途徑。
觀察分析,思考并提出各種猜想。
觀察——思考——猜想——設計實驗——實施實驗——歸納總結——印證猜想得出結論
獲得對“導管”的感性認知,通過歸納
幫助學生在
認識“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的途徑的”
同時,學會用聯系的方法
認識植物體是統一的整體。
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理性思維品質、設計實施實驗的能力。
四、綠色植物與水土保持
Ⅲ總結 思維導圖
的吸收和向上運輸”。 3.根據學生關于“降溫”的回答提供科學數據證據“1克水變成水蒸氣需要吸收的熱量”。總結蒸騰作用對于植物體自身的意義2——“降低植物體溫度,避免在烈日下被灼傷”。
4.利用對“蒸騰降溫”的認識,將學生的視角從植物自身引導至“植物蒸騰作用對環境的影響”。分析“大樹底下好乘涼”的道理。
5.出示:“生物圈中的水循環”圖片。提問:這幅圖所表示的是什么現象?追問:植物在其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1.出示圖片:“森林”與“裸地”。提問:同樣遇到大降雨,這兩個地區會出現怎樣不同的情況?
2.播放“保持水土,綠化家園”公益短片,引導學生談觀片感受。
組織學生談本節課主要收獲,根據學生回答繪制思維導圖。
基于證據認識生命現象和原理。
通過觀察分析,鞏固“生物與環境統一”的認識。
觀察,結合地理學知識回答“水循環”的過程,根據所學描述“植物通過蒸騰作用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思考并回答:裸地在大降雨時容易導致“泥石流”“山土滑坡”等水土流失的現象,而森林降水可以滲透地下,認識綠色植物對“水土保持”的作用。
回顧并總結
培養實證精神。
培養學生用“統一”的觀點認識世界的意識。
通過感官刺激幫助構建概念
總結
【板書設計】
【作業設計】
1.課后用易得的多種植物實施探究“蒸騰作用主要是通過葉片進行的”,觀察現象并分享實驗結果。
2.課后嘗試運用課堂中學到的方法觀察多種植物體內的導管分布。 3.通過QQ群進一步交流課堂實驗,幫助實驗結果偏差的小組歸因。 六、教學反思
1.優點:本節課是基于實驗的一堂課,在教學過程中力求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層層遞進式的思考,從現象到假設到探究或者是驗證。旨在引導懂得對于問題和現象的解釋不僅僅基于直觀感受和經驗,而是在此基礎上學會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嘗試通過科學實驗來說明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理性思維品質、設計實施實驗的能力和實證精神。
2.不足:由于對“探究蒸騰作用是否拉動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這個實驗的實驗時間把控強調不夠,以及實驗材料過早發放以致部分材料出現萎蔫,導致部分學生實驗小組結果觀察出現困難。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