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遼寧省 - 營口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遼寧省 - 營口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思路
以“自然界的水循環”小視頻為課堂導入,讓學生總體了解在自然界的水循環過程,綠
色植物是參與其中的。通過系列設問引起學生思考,激發學習興趣,拉開本節課的序幕。 根據生物新課程標準,即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式學習等要求,
本課教學主要采用直觀演示、實驗探究、小組合作等方法,力求從學生的好奇、好問、好動的心理特點出發,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并整合傳統實驗和學教具功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促進學生形成愛護綠色植物的美好情感。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理解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的途徑。 2. 描述葉片的基本結構。 3. 理解什么是植物的蒸騰作用。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動手、觀察、探究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同綠色植物對于維持生物圈中水循環的重要意義;促進學生自覺形成愛護綠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葉片的基本結構。
2.蒸騰作用。
難點:理解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的途徑。 1.學生心理特點分析: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動手能力較強。通過前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而且,很多同學都有這樣一個經驗,家里種的花草樹木,農作物都需要經常澆水,基于以上的舊知基礎和生活經驗,有利于進一步探討本節知識,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學生知識和技能分析:
2
七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可以分小組完成探究活動,但他們知識面有限,關于葉片的微觀結構、自然界中的水循環等學生并不了解,僅靠教師單調的講授略顯枯燥,無法讓學生理解水分在植物體內是怎樣運輸的。因此我采用多媒體技術與教學內容相整合,利用圖片、視頻、動畫等資源,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認識葉片結構的基礎上理解蒸騰作用,進而掌握綠色植物是怎樣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的,實現課堂教學高效化。
五、教學特色
整節課運用了PPT課件、視頻、音樂、動畫、微課、希沃屏幕書寫等技術手段,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六、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
教師活動:
播放視頻“自然界的水循環”。
通過問題引出本節課題:植物是怎樣參與自然界的水循環?在植物體內部水分又是怎樣運輸的? 學生活動: 觀看視頻。
思考問題,打開教材,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信息化資源使用及意圖:
3
通過視頻這種生動、直觀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環過程,理解綠色植物也是參與其中的。思考著“植物是怎樣參與自然界的水循環?在植物體內部水分又是怎樣運輸的?”進入本節的學習情境。 設計意圖:
通過視頻導入,緊扣學習主題,簡潔直觀引出本節課題。 活動2【講授】
教師活動:
1.出示玉米、蘋果等植物的圖片,創設情境:“就像我們人類需要吃飯、喝水一樣,植物也需要從外界攝取一些物質,人們種植農作物或是果樹時,一般都需要做什么呢?”“每天都澆水嗎?植物生長真的需要這么多水嗎?多余的水到哪兒去了呢?”
2.出示大樹的整體圖片,放大根的局部圖片,引導學生利用模型回憶舊知——“根尖的結構”。
3.教師出示模型總結根毛擴大根吸水面積,講解水分如何匯集到導管,并設問:根吸收的水分怎樣運輸到植物體的其他部位呢? 學生活動:
1.根據生活常識,說出種植農作物、果樹需要澆水、施肥。思考:植物生長真的需要這么多水嗎?多余的水去哪里了呢?
2. 回憶舊知——“根尖的結構”。 信息化資源使用及意圖:
出示“根尖的結構”圖,快速復習舊知,引出根尖成熟區是根吸水的主要部位。
4
設計意圖:
“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運輸”第一步就是根吸水,通過系列圖片,創設情境,讓學生復習已學過的根尖結構,進而理解根吸水的主要部分是根尖成熟區。 活動3【合作探究】 教師活動:
1.提出問題:莖中什么結構被染成紅色?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是怎樣的? 2.指導學生完成書中的“觀察與思考”。
3.結合圖片講解水分在莖內的運輸結構——導管,它屬于輸導組織。每一根導管都是由許多長形、管狀的細胞所組成,這些細胞沒有細胞質和細胞核,上下細胞間的細胞壁已經消失,形成了一根中空的管道。
4.小結:除了莖以外,根和葉脈內也有導管,這些導管相互連接,形成了水分運輸的管網,根吸收的水就通過這個網被送到植物體的各個部分,同時,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也“搭著便車”通過這個人管網被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分。
5
學生活動:
1.介紹實驗方法。 2.觀察圖片,小組討論。
3.回答問題。 信息化資源使用及意圖:
這個實驗的操作并非考點,由于時間關系,無法在課堂上完成實驗。所以,教師課前完成實驗,將實驗現象拍成圖片,通過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 設計意圖:
小組合作探究的環節,體現了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新課改思想。“觀察與思考”實驗現象明
確,通過教師設問思考題,學生展開討論,理解水分通過導管在莖中運輸。 活動4【合作探究】 教師活動:
1.創設情境:和我們一樣,圖片中的人們也處于炎炎夏日中,他們在樹下干什么呢?在炎熱的季節里為什么樹底下會有涼爽的感受呢?從漢字的構造來看,“涼”字左邊有兩點水,大樹底下我們感受到涼爽,會不會也與水有關呢?
2.出示探究植物蒸騰作用的小實驗圖片。 提出問題:⑴這個實驗的變量是?
⑵塑料袋內壁的水珠是哪盆花生成的? ⑶水珠主要是從植物體什么器官散發出來的?
3.指導學生動手觀察葉片,認識葉片的結構。
6
4.播放微課視頻,簡單介紹葉片臨時切片的方法。 5.結合PPT,提問葉片的結構。
6.出示表皮圖片,講解表皮細胞、保衛細胞、氣孔等結構。通過動畫,觀察保衛細胞形態
的變化控制氣孔的張開和閉合。 學生活動:
1.重新思考“大樹底下好乘涼”這個生活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觀察圖片,小組討論,回答問題。理解植物向外散發水分主要通過葉片。
3.動手觀察課前摘取的葉片,認識表皮、葉脈、葉肉等結構。結合模型介紹葉片結構。
4.觀看微課視頻,了解葉片臨時切片的制作方法。
5.結合圖片,系統認識葉片的結構。
7
6.觀察動畫,理解氣孔的張開和閉合是由保衛細胞控制。 信息化資源使用及意圖:
1.通過圖片創設學習情境,引發學生思考。
2.通過圖片的形式,既能讓學生直觀看到實驗現象,又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實現高效課堂。 3.利用“微課”這一形式,將書中靜態枯燥的文字敘述,變為動態生動的操作演示。 4.利用希沃軟件的屏幕書寫功能,將多媒體圖片與教師課堂板書有機結合。
設計意圖: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通過對比實驗變量,理解塑料袋內部的水珠是通過葉片從植物體內散發出來的。為下一步學習蒸騰作用埋下伏筆。
活動5【講授】 教師活動:
8
1.創設情境:
綠色植物由根吸收,經過莖中導管的運輸,水分從葉散失到大氣中。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個生活常識,水往低處流。那么在植物體內,水卻是自下而上的流動。誰提供了動力呢?
2.請一名同學吸水演示
提問:請大家觀察,發生了什么現象?水到哪里去了?水從瓶中,經吸管,到他的嘴里,誰提供了這個動力?
3.植物的蒸騰作用
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以水蒸氣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 強調:“蒸騰”器官——葉 “蒸騰”的“門戶”——氣孔 4.講解氣孔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氣孔是由保衛細胞圍成的空腔,奇妙的是保衛細胞的形狀和大小是能夠調節的。播放動畫,讓學生觀察保衛細胞形態的變化和氣孔的張開、閉合。
5.小結:氣孔不僅是植物蒸騰作用的“門戶”,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 學生活動:
1.思考:為什么水在植物體內會自下而上運輸。
2.一名同學到前面演示吸水,其他同學觀察現象并思考水從瓶中,經吸管,到他的嘴里,誰提供了這個動力?
3.閱讀教材,找到并理解蒸騰作用的概念。
4.觀看動畫后,閱讀教材,結合PPT圖片,介紹氣孔的張開、閉合。
9
信息化資源使用及意圖:
通過PPT圖片與文字的動態結合,梳理有關上下表皮氣孔的知識點。播放動畫,讓學生直觀看到保衛細胞的形狀變化控制氣孔的張開、閉合。
設計意圖:
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已經看到植物通過葉片的氣孔可以向體外散失水分,教師進一步提
問,與我們的常識“水往低處流”相悖,水在植物體內卻是往高處走,這個動力由誰提供呢?我通過讓學生演示用吸管吸水的小實驗,讓學生看到水分運輸是需要動力的。 活動6【總結】
教師活動:1.課堂小結:結合板書和PPT,總結本節課教師重點。
10
2.結束語:同學們,生活中一棵樹、一片草,我們隨處可見,大家未見多么珍惜。 但是,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綠色植物對大家的又一個重要作用——參與水循環。希望今后大家能夠愛護植物,保護森林!
學生活動:1.系統梳理本節知識點。
2.形成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的意識。
信息化資源使用及意圖:
利用圖片囊括本節知識點。通過結束時的背景音樂渲染氛圍,激發學生的愛護植物的情感。 設計意圖:課堂總結,將本節課的整體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梳理,起到強化難點,突出重點的作用。結束語作為本節課的結束環節,教育孩子形成愛護植物、保護森林的情感態度。
活動7【練習】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完成課后判斷題。 學生活動:當堂完成課后習題。 信息化資源使用及意圖:
設計意圖:當堂練習,鞏固知識點。 【板書】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一、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運輸 吸收——根——成熟區 運輸——莖——導管 散失——葉——氣孔
11
二、植物的整體作用 1.概念 2.器官——葉 “門戶”——氣孔
七、教學反思
《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這一節位于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章,是綠色植物對生物圈的重要意義之一。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通過介紹葉片的結構以及葉片上氣孔的開閉機制,并在此基礎上歸納出蒸騰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環的過程。最后深入探討綠色植物是如何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認識森林對促進水循環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這節課中在講授葉片結構時容易進行,學生通過圖片的填寫很容易掌握相關知識,但是講到輸導組織以及蒸騰作用的定義過程和意義時學生反映難以掌握,這節課運用了視頻、演示實驗、圖片以及板書和總結等形式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學生對于氣孔的作用并不是很明白,如果能給他們一些具體的例子可能會更清楚,比如太陽照射時,氣孔張開,進行蒸騰作用,當下雨時,周圍的濕度比較大,氣孔也就不需要進行蒸騰作用,所以這時植物的氣孔關閉。關于蒸騰作用降低植物體的溫度,使植物體不致被灼傷的問題,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來說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體體表的水分蒸發時,會帶走人體的一部分熱量,從而使人感到涼爽。由這類生活實例再引伸到植物體的蒸騰作用,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交流合作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需要去培養。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