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三國鼎立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第16課《三國鼎立》江西省 - 南昌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三國鼎立》教學設計
1、 教材構成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第16課《三國鼎立》
教材共分為三個子目: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
2、 課標要求 2011年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知道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3、教學目標
(1)通過歷史地圖的形式使學生掌握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基本史實和歷史作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
(2)本課詩中讀史,讓學生分析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3)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并讓他們去汲取歷史人物的智慧和精神,培養家國情懷素養。
4、教學重難點 重點:赤壁之戰 ;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設計思路
近年,不少歷史老師提出一堂好的歷史課應“有料,有人,有魂”。有料,即要以史料為抓手,運用史料來進行教學。史料是再現歷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據,也是歷史教學的基礎。只有精心研究史料、運用史料,才能提高歷史課堂的品位和質量。有人,即我們要走進歷史中的人,要尊重課堂上的人,要改變講臺上的人。創造歷史的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我們學習歷史時要讓歷史回歸人性,走進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歷史課更加鮮活,也更具有靈性。有魂,即統攝一堂課的立意、主題,是蘊含在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拓展等各個環節的課堂靈魂。基于此,在設計七年級歷史上冊《三國鼎立》時,筆者以曹操作為課堂的明線,引入曹操的詩歌《蒿里行》、《龜雖壽》和《短歌行》作為史料進行詩中讀史,讓學生了解曹操的心路歷程和個人命運,由此勾勒出當時的國家命運即本課的暗線: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程。通過該設計力圖實踐“三有”,也力圖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并讓學生感受和理解歷史,形成歷史意識。
二、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教師多媒體播放說唱臉譜片段
教師:京劇是中國的國粹,而臉譜是京劇里塑造人物性格和特征不可或缺的元素 問題:為什么京劇里曹操臉譜的是白臉?(學生:略)
教師:白色象征陰險、奸詐和狡猾。可見,曹操在民間口碑并不好,很多人認為他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人。歷史上真實的曹操究竟是怎樣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曹操,走進那段烽火連篇的歷史。
意圖: 本課通過京劇臉譜導入,一方面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通過解讀曹操京劇臉譜讓學生了解民間對曹操的評價,奠定本節課的明線即曹操這個人物。
第一篇章 亂世雄才,逐鹿中原
新課講授。詩歌作為文學作品不僅能體現詩人的情感,還能成為我們學習歷史的重要素材。比如曹操創作代表作《蒿里行》譽為“漢末實錄”,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 教師多媒體展示《蒿里行》并讓學生朗讀,進行詩中讀史,
《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問題: 通過讀這首詩,你感受到了曹操怎樣的情感?
問題:詩中的“群兇”指的是誰? 問題:為什么關東義士要去討伐董卓?
教師:在189年董卓專政時,34歲的曹操也僅僅是近衛禁軍的指揮官。但曹操散盡家財,招兵買馬,訓練士卒,首倡天下共同討伐董卓,這在當時可謂是一個英雄之舉。后來關東軍閥起兵響應,形成以袁紹為首的軍閥聯盟。 問題:“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反映了討伐董卓出現了什么問題? 問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反映了人民過著怎樣的生活?
意圖:筆者通過引導學生解讀《蒿里行》讓學生了解曹操憂國憂民的情感,并通過設置一系列問題讓學生了解東漢末年董卓專政,軍閥混戰割據及民不聊生的史實,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教師:董卓專政和軍閥討伐董卓的離心,讓他悲憤、失望。老百姓民不聊生,生靈涂炭更是讓曹操悲憫不已。曹操認識到了帝王的昏庸,朝廷的無能和各路軍閥的腐敗。他不再寄希望于一個沒有未來的東漢王朝。 他決定自謀出路,擔負起天下的興亡,一代雄才走上逐鹿中原的道路。 多媒體展示東漢末年不同時間軍閥割據圖
教師結合地圖講解曹操的崛起:190年,討伐董卓時,曹操的勢力僅在陳留一地。192年,董卓死的時候,曹操占據了陳留、兗州和青州。同時袁紹的勢力也在發展。193年,曹操圍徐州,在這里但并不順利。 196年曹操搶先其他軍閥奉迎天子, 遷都許昌,獲得了最大的政治王牌。曹操成為大將軍,執掌朝政。198年,曹操打敗呂布。199年,張繡投降曹操。這時候,袁紹不干了。從地圖上來看,袁紹的實力要比曹操強。袁紹在河北已無后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精兵在十萬以上。曹操則是四面受敵,可動用的兵力只有幾萬人。正所謂一山難容二虎,驕傲自大的袁紹想稱雄北方,他決定除掉曹操。 教師多媒體展現官渡之戰形勢圖
教師結合地圖來講解官渡之戰的過程:199年,袁紹派率領十萬兵馬南下攻打曹操,在白馬、延津都被曹操打敗了。公元200年8月,袁紹進軍官渡。 兩軍后相持了幾個月后,曹操漸感糧草不支,于是決定對袁軍實施決戰。但是要想打敗袁紹,并非易事。同年10月,許攸則給曹操帶來了打敗袁紹的希望。許攸獻計讓曹操襲擊袁紹糧草所在地烏巢。曹操率精兵偷襲烏巢,燒毀袁軍糧草。袁軍得知糧草被焚,軍心動
搖,內部分裂,大軍土崩瓦解。曹軍乘勝先后殲滅和坑殺袁軍7萬余人。官渡之戰由此以曹軍大獲全勝收場。
意圖:通過地圖來講解歷史事件意圖培養學生的的時空觀念素養,也意圖加強學生解讀地圖的能力。 教師:官渡之戰是曹操軍事生涯的重要轉折點,此戰之后再也無人能與曹操為敵。曹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曹操進入其人生的巔峰時期,公元207年,曹操寫下了其代表作《龜雖壽》。 教師多媒體展示《蒿里行》讓學生齊聲朗讀,進行詩中讀史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問題:《龜雖壽》呈現了什么形象的曹操? 問題:為什么曹操會意氣風發、自信滿滿?
教師多媒體展現207年曹操在北方的勢力范圍地圖 問題:曹操基本統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207年,曹操已經53歲了,已經基本統一北方了。詩中說“壯心不已”, 曹操還有什么壯心? 問題:曹操統一天下最大的對手是誰呢? 意圖:通過解讀《龜雖壽》,讓學生感受到曹操當時的豪爽自信,通過讓學生分析曹操基本統一北方的原因以突破本課難點,力圖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最后通過該詩歌讓學生解讀出曹操內心想一統天下的志向,引出本課重點赤壁之戰。
教師過渡:劉備當時已經46歲了,依附于荊州劉表 連自己的地盤都沒有,與曹操相比實力差距甚大。為什么曹操會視劉備為對手呢?當時在煮酒論英雄時,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 唯使君與操耳 ”曹操認為天下的英雄只有他和劉備。孫權當時25歲,統治江東六郡,兵力也只有幾萬人,對曹操也構不成大的威脅。但曹操十分欣賞他,“生子當如孫仲謀”。 要統一天下,曹操認識到自己必須除掉劉備和孫權,一場群雄斗智的戰役爆發。
第二篇章 力征天下,決戰赤壁 教師多媒體展示赤壁之戰形勢圖
教師結合地圖講解赤壁之戰的過程:208年,曹操自任丞相,決定南下,乘勝一舉統一全國。荊州軍閥劉表病死,其子劉琮向曹操投降。曹操追擊劉備,劉備逃到夏口,處境極為困難,兵力只有一萬多人。與此同時,曹操寫了戰表給孫權說率軍八十萬,要與孫權“會獵于江東”。 劉備和孫權在曹操的威懾下,為了救亡圖存,雙方結成聯盟,決定共同抗擊曹操。于是,孫劉聯軍與曹操在赤壁展開決戰。
問題: 孫劉聯軍在明顯弱于曹操的情況下要想取勝不能硬拼,只能智取,談談你所了解的赤壁之戰中雙方使用智謀。 問題:《三國演義》中關于赤壁之戰蔣干盜書,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諸葛亮借東風不見史書記載,都是虛構的,你如何看待這種不同? 教師:《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但大多取材于史料與傳說,可謂“七分虛,三分實”,我們切不可將里面所描述的故事當作歷史史實來對待。要想了解歷史,我們還要從史書入手,如《三國志》、《后漢書》等。
教師:孫劉聯軍的智慧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曹操帶著五六萬的殘兵敗將逃回北方,這場戰爭給曹操沉重的打擊,使其進入了人生的低谷時期。他約210年在寫下了《短歌行》。教師播放楊洪基的歌曲《短歌行》。
教師多媒體展示《蒿里行》,播放楊洪基演唱的《短歌行》,讓學生詩中讀史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 問題: 《短歌行》呈現了怎樣的曹操? 問題:曹操為何而憂?
教師:赤壁之戰已經讓曹軍大傷元氣,56歲的曹操意識到要想統一已經縹緲無期。就這樣,曹操沉溺于憂愁中,他也沒有真正去好好反省自己失敗的原因,他甚至悲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問題:曹操赤壁之戰中為何戰敗? 問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反映了曹操極為渴望人才, 事實上,曹操除了郭嘉外還有沒有厲害的人才呢?
教師:荀彧、荀攸是東漢末年的頂尖人才,是曹操政治事業的奠基人,曹操也非常重視和信任他們。但是赤壁之戰后,他們卻都不得善終。他們的死亡時間分別是212,214,216年,而且他們都是被曹操所殺。 問題:為什么曹操要處死荀彧、荀攸等人?
教師:曹操不僅意識不到自己的過錯,還認為戰敗是天意,是荀彧、荀攸等人無用造成。另外,再加上當時曹操已暴露出取代漢室的野心,這也一直遭到忠于漢室的荀彧、荀攸等人的反對。事實證明,曹操后面為了不讓任何人反對他,最終狠心殺掉他們。因此,曹操需要新的人才來支持他。在除掉障礙的同時,曹操也加快了代漢的步伐。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 214年曹操處死漢獻帝的皇后及兩位皇子,215年逼迫漢獻帝立其女曹節為皇后, 216年漢獻帝冊封他為魏王,雖為漢臣,卻已經是實際上的皇帝。曹操也由此留下了千古罵名。可見,赤壁之戰后,曹操由亂世英雄向亂世 “奸雄”的方向發展,并且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
意圖:通過《短歌行》的解讀,讓學生感受到曹操在赤壁之戰后由豪爽自信變得多憂多慮,讓學生分析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進一步強化本課重點,并且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此外通過《短歌行》引出曹操的代漢之路,讓學生了解赤壁之戰后曹操由早期英雄向晚年專制的轉變,讓學生認識到曹操在政治、軍事和經濟等方面已經為曹魏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從而為后面講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 問題:曹操在赤壁之戰后除了加快代漢步伐外,他為了鞏固北方做了什么事情? 問題:劉備和孫權在赤壁之戰又是如何發展的?
問題:三大割據范圍已經出現,三方都在發展,三方都不具備統一中國的條件,由此可見赤壁之戰對當時中國有什么影響呢?
教師過渡:如果說官渡之戰成舉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統江山的可能;赤壁之戰徹底碾碎了這種可能,因為赤壁之戰后三方元氣大傷,勢力相當,誰也奈何不了誰,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三分天下成為必然。
第三篇章 勢均力敵,天下三分
教師:晚年專制的曹操位極人臣,雖沒有稱帝,但已為后面曹魏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220年,戎馬一生的65歲曹操病逝,其子曹丕于同年稱帝。曹操的歷史結束了,三國歷史正式拉開帷幕。 教師結合教材三國鼎立形勢圖講解三國的名稱、建國者、年代、都城。 教師展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圖和三國鼎立圖
問題:通過這兩幅圖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東漢末年到三國鼎立出現了什么變化? 教師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和三國經濟對比
問題: 除了政治的進步外。三國時期相比東漢末年還有什么進步之處? 教師展示東漢末年到三國鼎立人口變化數據
問題:綜合以上所述, 請你談談三國鼎立帶來了怎樣的歷史影響?
意圖:通過對比東漢末年和三國鼎立時期的政治、經濟變化,讓學生意識到當時的中國已經由亂世向治世的方向發展,中國由分裂動亂向統一的方向發展。 課堂小結:
教師結合板書進行課堂小結: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過去很多人關注的是這一時期的分裂和動蕩。但事實上這一時期存在著積極進步的因素,當時的中國通過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及三國鼎立由分裂逐步走向統一,亂世向好的統治局面發展。所以我們在看待這一段歷史要全面看待,不能簡單片面地認為其就是一片黑暗的歷史。
意圖:本節課最后通過課堂小結,凸顯本課的暗線,即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程。另外通過該小結力圖讓學生更為辯證全面地評價東漢末年到三國鼎立這一段歷史,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
再評曹操:
教師:前面曹操的京劇形象也代表了很多人對曹操的理解。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相信不少同學對曹操會有新的看法,下面進行小組合作,以小組的形式給曹操重畫臉譜,畫出你們心目中的曹操的形象。
教師讓學生回答選擇相應顏色的理由以及相關史實依據 多媒體展示曹操對自己的評價 曹操:“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雄?” 問題:你們贊同曹操這樣評價自己嗎?為什么?
教師總結:曹操戎馬一生,統一北方,對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這是推動歷史進步的一面。 當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兇殘、奸詐,但我們認為他統一北方之大業是最主要的,所以我們評價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情感升華:同學們,時代呼喚英雄,時代造就英雄。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在國家分裂和動亂中,很多人為自己為國家尋求出路,涌現了像曹操、諸葛亮、劉備和孫權等一大批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們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努力拼搏,去建功立業,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今天的我們做不了像曹操式的、諸葛亮式的英雄人物,但我們應該像他們一樣樹雄心,立大志,增長才干,為國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復興,去奮斗,去進取,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意圖:組織學生通過重畫曹操臉譜并展示曹操的自我評價的方式來再評曹操,一方面達到與導入前后呼應的目的,另一方面想讓學生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并在最后讓他們去汲取歷史人物的智慧和精神升華家國情懷。
板書設計: 官渡之戰——奠定北方統一的基礎
赤壁之戰——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分裂 統一 三國鼎立——奠定西晉統一的基礎
教學反思
本節歷史課力圖實踐 “有料,有人,有魂”。在“有料”層面,本節課挖掘詩歌的史料價值,對《蒿里行》、《龜雖壽》和《短歌行》進行詩中讀史,使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得以培養。不過,運用詩歌進行歷史教學對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有較高要求,存在一定難度。所以,本節課的詩歌有一部分是筆者在引導學生去解讀。而如何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并且讓他們主動解讀史料中的關鍵信息有待改善。
在“有人”層面,本課走進曹操這個人物,展現曹操的心路歷程,讓學生了解曹操如何在亂世當中為國家和自己尋找出路,勾勒出個人命運和整個時代的變化軌跡。最后,筆者讓學生去感悟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等人物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以此來呼吁學生努力拼搏、為國家復興拼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以此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但由于時間有限,所以本節課的人物主要講述了曹操,而對于其他人的講述就比較少,無法使學生對其他人物有深入的了解。
在“有魂”層面,本節課通過設置明線、暗線,由點到線,通過曹操個人命運這條線索逐一展現相關的三個重要歷史事件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讓學生理解這段歷史的發展時序和邏輯,落實時空觀念素養。不過,本節課要同時理清兩條線索,造成教學容量存在著偏大的問題。
通過該節課的嘗試,筆者切身感受到“三有”理念對落實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也意識到自身需進一步加強教學理論的學習,將學生的成長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有思想的教師,而不只是知識的搬運工。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