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社會生活的變遷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八年級歷史下冊第19課《社會生活的變遷》廣東省 - 廣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八年級歷史下冊 第19課《社會生活的變遷》教學設計
一、課程標準
從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了解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學習目標
1.與改革開放前相比,寫出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社會生活(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變遷的具體表現。
2.能在與同學的討論及啟發下,說出引起中國社會變遷的原因。 3.能隨著課堂的推進,不斷地增強愛黨愛國的熱情,歷史核心素養之家國情懷得以提升。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本課通過改革開放前后對比的方式,闡述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生活——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所發生的巨大的變遷。
2.教材地位:本課是八年級下冊的最后一課(不計最后的活動課),是對本冊書前面所有內容的總結,也是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治國成效的顯性反映,仿佛一切高高在上的國家大政方針都走進了民間,與人民生活、個人命運緊緊聯在了一起,是最能讓普通老百姓感受國家治理效果的一課,是進行愛黨愛國教育的最好素材。勿庸置疑,本課在整冊書、整個中國現代史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學情分析
1.學生家庭、個性特點分析。我校地處廣州市老城區——越秀區海珠廣場附近。周邊商鋪林立,學校的生源也大多來自這些個體戶家庭。由于父母忙于生意,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故學生生源素質普遍偏低,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多數不是獨生子女,所以性情也不會過于刁鉆,本性較純樸,對老師比較信任;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環境普遍不差,導致學習的動力不足,沒有目標,比較懶惰,心中有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不愿行動起來。
2.歷史思維發展特點分析。經過一年的訓練,學生們對歷史學科的時空性、實證性等特點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由于年齡尚小,而我校學生的學習能力本來就屬于待提高型,文字閱讀能力普遍較弱,所以史料分析能力比較欠缺;同時他們的思維尚處于發展階段,看問題多數只能看到表面。所以,課堂上不適于
2
用大段的文字材料,而要多選擇圖片、視頻等直觀素材作為教學的教學媒介,深入淺出地展示課本的內容,再引導他們由淺入深地從表面到實質進行剖析。
3.初二學生思想處于可塑期,要抓住時機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進行正確的引導,通過生動的事例,培養家國情懷。
五、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社會生活(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變遷的具體表現;家國情懷的培養。
2.難點: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原因分析。
六、教學流程
七、板書設計
八、教學反思
優點:由己入課,作為歷史的見證人,通過自己、同學、同事生活的變遷,
以教師本人過去的經歷引導學生見證歷史(媒介:圖片) 引導學生回憶長輩的生活經歷補充教師的人生經歷(學生活動) 教師補充采訪同事的資料,展現城市過去的生活(媒介:圖片) 自學課文,寫出改革開放后社會生活的變遷(學生小組活動)
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引起了社會生活的變遷(師生互動,媒介:視頻)
引導學生思考:為了明天更美好的生活,我們該怎么做(師生互
動,媒介:視頻) 提升:家國一體——培養家國情懷(媒介:視頻)
一、見證歷史——翻天覆地的變率
二、解析歷史——國家的好政策(改革開放)、個人努力 三、創造歷史——家國一體
以教師本人的來南沙的用時引入(媒介:地圖)
3
讓學生們如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再引導學生感受他們身邊的變遷,真實地感受到自己就在歷史當中,自己也是歷史的見證人。然后帶領學生解析歷史——是什么讓這些變遷發生?最后鼓勵學生創造屬于自己的歷史,開創更美好的明天。表述清晰明了,邏輯性強,富有感染力。全課結構清晰,衷情洋溢,家國情懷的培養自然深刻,效果很好。
缺點:有些部分,比如最后的家國情懷提升處,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可能會更好。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