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三國鼎立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新人教版七年級上16課三國鼎立-內蒙古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級上16課三國鼎立-內蒙古
第18課 三國鼎立
【課程標準】
知道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對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學習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理解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曹操敗于赤壁之戰的原因、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曹操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以多敗于少的原因,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區別文藝與史實,將文藝作品中的情節與歷史事實對比,提高分辨歷史真實性與文藝創作中的虛構、夸張等藝術性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人的評價,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的主要標準是看他們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通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教學重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難點】
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了統一國家建立,第四單元我們開始學習政權的分立和民族融合。東漢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政治十分黑暗,終于引發農民起義,使得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從此,統一的局面被打破,國家陷入分裂。許多軍事集團混戰的結果怎樣?出現了哪些分立的政權?在這期間,歷史發展具有哪些特點
今天先學習第18課三國鼎立(板書課題)
(啟發學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國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師概括指出:三國鼎立就是三個國家三分天下,并使這種局面相對穩定。) 我們先來看看曹操是怎樣通過官渡之戰統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戰
1.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
隨著黃巾起義的失敗,各地軍閥為爭奪地盤而混戰不休,最后經過一番兼并戰爭,在全國逐漸形成了下面幾個重要的軍事集團:袁紹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東東北部、山西),曹操占據兗、豫二州(今山東西南部、河南),劉表占據荊州(今湖北、湖南),劉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孫策占據江東(今長江下游以南地區),還有立足未穩的劉備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紹、劉表等。
2.曹操勢力的發展壯大
在各國軍事集團的混戰中,黃河中下游地區最后被袁紹和曹操兩大軍事集團所占領。當時袁紹的實力非常雄厚。然而曹操在鎮壓黃巾起義中,不斷發展自己的力量,在打敗青州的黃巾軍后,選其精銳,將他們編為“青州兵”。曹操正是主要依靠這支力量,順應人民渴望安定結束戰亂的要求,完成北方的統一(出示曹操彩色畫像或指引學生看課本131頁的插圖)。曹操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杰出的政治家,在完成統一北方的事業中,他主要采取了兩方面的措施:
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
當時東漢的皇帝是漢獻帝,他雖然是個傀儡,但卻是封建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曹操知道只要把漢獻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就可以用它的名義來發號施令。于是曹操借機發兵洛陽,把漢獻帝和文武大臣一起劫持到許昌,從而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 東漢時期選擇官吏,一是看出身門第,二是看封建道德。曹操則不以此作為用人標準,而且是提倡“唯才是舉”,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不論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他身邊的第一謀臣荀彧就是平民出身。他曾三次發出《求賢令》,因而曹操周圍“猛將如云,謀臣如雨”。
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
當時由于農業生產遭到戰爭的破壞,廣大農民流離失所,許多軍事集團往往因為軍糧不足而崩潰瓦解。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恢復和發展生產,才能使自己強大起來。為了解決軍糧問題,曹操采納部下的建議,招募流民在許昌附近屯田。屯田的農民按軍事編制組織起來,幾十人一屯。這樣,使大批流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來,許多荒蕪的農田又種上了莊稼,屯田第一年就得谷百萬斛,以后繼續向各地推廣。由于屯田農民可以不負擔兵役和徭役,而且有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他們的生產積極性比較高。除了民屯外還有軍屯,屯田的兵士按原來的建制,5里一營,每營60人,平時屯種,戰時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開發,軍糧供應有了保證,從而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
經過推行屯田,曹操的勢力得到發展壯大,逐漸成為在北方僅次于袁紹的軍事集團。曹操有了皇帝為他發號令,又有大批文臣武將的輔佐,還有充分的軍糧,于是準備同北方最強大的袁紹決一死戰。
3.官渡之戰
(展示《官渡之戰》圖,指圖講述)官渡之戰前,袁紹的地盤和實力都超過曹操。公元200年袁紹率兵10萬南下,企圖一舉消滅曹操。曹操僅2萬兵力迎擊袁紹。袁紹的大軍到達黃河北岸的黎陽,從這里派大將顏良率軍渡過黃河,包圍白馬津。曹操自知兵力遠遠不及袁紹,決定采用“聲東擊西”的策略,親自率軍到白馬津西邊的延津,佯裝要從這里渡河北擊的假象。袁紹中計,將大軍西調,準備堵擊曹軍。曹操立即派兵急救白馬,由于顏良沒有防備,結果被曹軍打得大敗,顏良本人也被殺死。袁紹沒有冷靜分析形勢,依仗兵多糧足,下令全軍渡過黃河直撲延津。曹軍一邊撤退,一邊故意把輜重財物等丟棄在路上,讓袁軍四處搶奪,乘其大亂時曹軍反擊,第二次又打敗袁軍。
白馬、延津兩戰,曹操只是取得了兩次局部的勝利,袁紹的力量仍然大于曹操。曹操決定誘敵深入,主動退到官渡一線,雙方在官渡相持達半年之久。曹操自知兵少糧缺,不能拖延,正感為難時,袁紹謀士許攸前來投奔,密告袁紹在烏巢屯糧情況,建議立即偷襲。曹操連夜親率精兵5000,假裝袁軍,直插敵人后方的烏巢,焚毀全部軍糧。官渡前線的袁軍聞訊大亂,曹操全軍進擊,乘勝殲滅袁軍7萬人,袁紹只帶著800多騎兵逃過黃河,從此一蹶不振,兩年后憂憤而死。 思考回答:
1.官渡之戰發生于哪一年?結果怎樣?起了什么作用?
(200年。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奠定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2.曹操勝利和袁紹失敗的原因各是什么?你對此有什么感想?
(曹操善于用人,采納許攸的計策,所以能夠以少勝多。袁紹驕傲輕敵,留不住人才,所以才會敗于他人。我們要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注意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將來才能取得成功。)
3.你怎樣評價曹操其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軍、軍事家和詩人。他統一北方,對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他完全不是某些戲劇舞臺上塑造的白臉奸雄。)
(過渡講解)官渡之戰后,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想要進一步統一南北。他在一個名叫赤壁的地方敗給南方兩個軍事集團的聯軍,史稱赤壁之戰。
二、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前的形勢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之后,準備乘勝統一南方。這時,南方的孫權和劉備正在崛起。 孫權是孫策的弟弟,原來他的勢力不大,后來陸續消滅了江南一些地割據勢力,地位日益得到鞏固。
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東漢末年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在各個軍事集團的混戰中,他因實力不足,沒有固定的地盤,曾先后投靠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最后又投奔荊州的劉表。他一直寄人籬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具有遠見卓識的人輔佐,所以劉備在荊州期間十分注意訪求賢才。后經荊州名士司馬徽和徐庶的推薦,得知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人才。身處危境而壯心不已的劉備曾接連3次帶著關羽和張飛,冒著嚴寒,親往諸葛亮隱居的隆中山中的草廬拜見。前兩次諸葛亮未出來,到第三次時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才出來會見。
諸葛亮在隆中從政治、軍事、地理、人事等方面精辟地分析了國家的形勢,建議劉備先占領荊州、益州(今湖北、湖南、四川一帶)為根據地,與西南少數民族搞好關系,和孫權結成聯盟,共同對抗力量雄厚的曹操,然后再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出兵滅曹,統一全國。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這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正確的戰略策略。此后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逐漸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2.赤壁之戰
(展示《赤壁之戰形勢》圖,指圖講述)208年,曹操親率20萬大軍南下,企圖一舉統一全國。他的第一個戰略目標是先取荊州。在曹軍到達前劉表已病死,次子劉琮繼位后便投降了曹操,劉備由樊城敗退到樊口。曹操占據江陵,收編了荊州水軍,并從江陵順江而下。劉備派諸葛亮東下柴桑會見孫權,要求聯合抗曹。諸葛亮最終說服了擁兵觀望的孫權,決定派周瑜帶領3萬人馬沿江西進,聯合劉備順赤壁一帶同曹軍決戰。
曹操的兵力在數量上占有優勢,但他的兵士多為北方人,不習慣水戰,而且曹操被表面的強大所麻痹,他的這些弱點被周瑜利用。那時正是初冬季節,一天夜里,江面刮起東南風,周瑜派大將黃蓋前去詐降,帶領10艘裝滿干柴澆透油脂的船,外面用布將柴蓋好,乘著風勢直撲曹營。漸近時,那10艘大船突然著火,迅猛沖進曹軍水寨,頓時風狂火烈,曹軍戰船一片火海,大火又迅速延燒上岸,岸上曹營也被烈火片片吞噬。孫劉聯軍乘勢猛攻,曹軍大敗,燒死、溺死的無以數計,曹操只帶領了少數人馬逃回北方。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 思考回答:
1.赤壁之戰發生于哪一年?結果怎樣?起了什么作用?
(208年。南方的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在周瑜的指揮下,用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打敗了兵力占優的曹操。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2.96頁“動腦筋”:畫中人物都是誰?他們去做什么?這里面有個成語故事,誰能說得出來?
(畫中的三個騎馬者是劉備、關羽、張飛,后面跟著一個挑擔的隨從,還有一個人打開了門,他就是諸葛亮的書童。他們去拜訪隱居在隆中茅廬里的諸葛亮,想邀請諸葛亮出山扶佐劉備。這個成語故事叫作“三顧茅廬”。)
3.97頁“動腦筋”:曹操敗于赤壁之戰是“天意”嗎?那天刮東風有利于周瑜實施火攻,你怎么看待這件事?
(所謂曹操的失敗是“天意”之說,屬于迷信意識。曹操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他驕傲輕敵,麻痹大意。加上他的軍隊來自北方,不習水戰,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傳染病,嚴重地削弱了戰斗力。因而,曹操是必然要失敗的。那天刮東風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偶然的;二是諸葛亮、周瑜懂得氣象預測,選擇了刮東風的那一天去進攻曹操。總之,曹操的失敗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其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必然性因素。)過渡講解:赤壁之戰后,曹操逃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孫權和劉備的力量則壯大起來,逐漸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1.三國鼎立的形成
(教師出示《三國鼎立形勢圖》或讓學生看課本上的此圖)赤壁之戰后,曹操已無力再南下,他死后,子曹丕于220年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建都洛陽,定國號為魏,東漢至此結束。(應向學生強調指出:此時才是三國時期的開始,曹操是東漢末年人,不是三國時期人。)劉備在赤壁之戰后占領了長江以南的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區,又進占四川,221年,他在成都稱帝,定國號為漢,史稱蜀或蜀漢。孫權則繼續領有江東地區,使其在長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了鞏固,于222年在建業稱王,定國號為吳。這樣,就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大家注意:魏國在北方,蜀國在西南,吳國在東南,如同鼎的三足。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國以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割據走上了較大范圍的局部統一,這就為以后全國范圍的統一創造了條件。
2.魏、蜀、吳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三國建立前后,魏、蜀、吳的統治者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都注意恢復和發展各自的經濟力量。赤壁之戰以后,曹操和他的后繼者更加重視農業,并為此采取一系列措施。為了促進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曹魏政府注意發展水利灌溉事業,在各地修造陂塘,如在安徽合肥附近修建的芍陂可灌田萬頃以上;在潁水南北開了300余里的渠道,灌田達2萬頃。此外,在安徽北部、陜西南部、河南等地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從而保證了這些地區的農業連年豐收。
蜀漢的紡織業很發達。諸葛亮積極鼓勵種桑養蠶織錦,使蜀錦生產有很大發展,產量居全國第一位,在與魏、吳的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蜀漢財政重要來源之一。蜀國滅亡時,國庫中還存有錦、綺、綵、絹各20萬匹,可見織錦業之發達。
吳國大力發展造船業,現在的福建閩侯是其造船中心。造船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所造的海船長達20余丈,高出水面近3丈,可載六七百人,裝載物資可達500噸以上;用于長江水戰的船只,有上下5層。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吳國的海上交通非常發達,遠航的船只北達遼東,南通南亞諸國。230年,孫權派遣將軍衛溫等率領1萬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今臺灣),在今臺南市和嘉義市一帶登陸,后來衛溫返回時,還將臺灣土著居民數千人遷往大陸。這是大陸和臺灣交通的最早記載。此后,臺灣和大陸的聯系日益密切。可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思考回答:
1.“三國”指的是哪三個政權?定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別是誰?各是哪一年建立的?
國號 都城 建立者 建立年代 魏
洛陽
曹丕 220年 蜀(漢) 成都 劉備 221年 吳
建業
孫權
222年
2.230年,吳國發生了一件與今天臺灣有關的事件是什么?
(孫權派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臨海水土志》記載了這件事,介紹了臺灣許多情況,)
3.根據99頁“自由閱讀卡”回答:我國古代絲織品最高水平的代表是什么?三國時期,哪一個政權的這種產品行銷各地?
(我國古代絲織品最高水平的代表是錦,蜀錦行銷三國。) 【課堂總結】
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封建割據勢力混戰的結果。官渡之戰使曹操大敗袁紹,從而
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之戰使三國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這種局面直到280年西晉統一全國才結束。在三國鼎立的時期里,魏、蜀、吳的統治者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都致力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由于全國處于分裂和戰爭狀態,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各族人民都迫切要求實現全國的統一。同時,各國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北方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比較顯著,物力和財力都比南方充足,所以后來全國的統一便由代魏而立的西晉來完成。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