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橋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橋》北京市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橋》北京市
一、課標引領,關注學生由能力到素養的提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它絕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本課的設計就基于課標的引領,引導學生在積累運用閱讀能力的基礎上,關注以這篇課文為代表的“微小說”的文體閱讀,逐步形成自己的閱讀意識和方法,奠基自身語文素養。 二、遷移閱讀,關注文體意識下語文素養的積淀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是師生以課堂為載體、以課文為依托,實現共同成長、相互造就的創造性活動,是語文教學的本質和魅力所在。深刻的對話教學,是在教師智慧的引領下,學生們完成對文本的理解、欣賞與批判的過程,是促成學生精神成長的過程。《橋》這篇課文是學生學到的第一篇微小說,主人公令人動容的精神品質是通過作者獨特的表達方法展現出來的。發揮課文范例的作用,以“這一篇”的閱讀遷移其他多篇的閱讀,使學生初步對微小說這種文體有所感悟。
因此,本教學設計把感受人物精神品質和體會文本表達特色這兩條主線確定為教學重難點,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動情朗讀、作詩抒情、對比閱讀等習得方法、養成習慣、發展思維、提升能力。在教學重點段落時以推敲詞句,初悟“橋”之偉岸;引導質疑,領略“橋”之黨性;巧抓矛盾,精析“橋”之崇高;自然過渡,感悟“橋”之懸念;回歸課題,探究“橋”之深意這五個層次層層遞進,全面鋪開,最終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
1.橫向分析——單元總覽
《橋》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他們令我們感動”,單元訓練要求提出:學習本組課文,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動我們的地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認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2.課內關聯——內容剖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談歌的一篇微型小說,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
3. 遷移關聯——內容選取
全文篇幅雖簡短,但表達特色鮮明:以曲折的情節、不斷的推動,深化主題;以簡短的文字、精妙的修辭,渲染環境;以準確的用詞、傳神的描寫,豐富人物;以懸念的設置、巨大的沖擊,發人深思。面對“表達容量”如此之大的文本,該怎樣切中要害,直抵文本主旨,是值得教者思考的問題。
這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微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理應從文體的角度出發,引領學生展開學習。在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典型環境這三要素中,人物形象是中心,它讓小說涌動著盎然的生命力。但怎樣才能讓學生感悟到更為具體、豐滿的人物形象呢?在扣人心弦的一波三折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情節的不斷推進中,特定環境下老漢的所作所為使得他的形象向縱深發展。因此,以情節為線索,感悟特定環境下老漢的精神品質是此次教學的主旋律,而體會文章的表達特色也會在由淺入深的分析感悟中水到渠成。
更在這一篇的基礎上,讓課文的表達滲透入孩子的心田,課上引導學生遷移閱讀,運用“這一篇”帶動“這一類”。 學生情況:
已有認知:本課的授課對象為門頭溝區一所礦區小學五年級(1)班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上,他們已經能夠運用學過的學習方法較為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具有一定的表達能力、朗讀能力和學習能力。在第一課時的學習中,可以掃除文字障礙,在進一步理清各段內容的基礎上,把握住課文主要內容,也能夠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待發展認知:五年級的學生思維形式仍以具體形象為主,感性認識是他們的理解前提,而抽象思維的提煉還待發展提升。本班學生對于文章在言語表達上遣詞造句的特點甚至是布局謀篇的表達方式,還缺乏自覺的探究意識。對于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深厚情感,能夠初步體會到,但表現為對文章寫了
3
什么“知其然”,對文章是怎么寫出來的“不知其所以然”。而只關注本課課文也是學生固有的閱讀認識,遷移和關聯的思維也是我們在閱讀的對話中應予以培養的。這是第二課時教學的必要所在,也是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的指向。
教學方式: 談話式 探究式 討論式 朗讀式 練習式 歸納式 教學手段: 教材 課外閱讀資料 板書 多媒體
技術準備:WindowsXP操作系統、Microsoft PowerPoint軟件、教學課件
教學目標(內容框架)
教學目標:
1.在自主閱讀中學習評價人物,抓住描寫老漢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結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感受老共產黨員在生死關頭如山一般臨危不亂、堅守黨性、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理解課題《橋》所蘊含的深意。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及不同形式的朗讀等,體會微小說這種文體中通過環境烘托、對比襯托表現人物品質的表達方式以及結尾設置懸念的表達特點。
4.閱讀課外篇目《壯麗的青春》 ,在對比閱讀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也對微小說的表達特點有更深刻的認識。
教學重點:
1. 1.在自主閱讀中學習評價人物,抓住描寫老漢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結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2. 感受老共產黨員在生死關頭如山一般臨危不亂、堅守黨性、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理 3. 解課題《橋》所蘊含的深意。
4. 2.通過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及不同形式的朗讀等,體會微小說這種文體中通過環境烘托、對比襯 5. 托表現人物品質的表達方式以及結尾設置懸念的表達特點。 6.
教學難點:
通過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及不同形式的朗讀等,體會微小說這種文體中通過環境烘托、對比襯
托表現人物品質的表達方式以及結尾設置懸念的表達特點。教學過程(文字描述)
一、復習導入,回顧主要內容
1、出示三組課文中的生詞,指生讀,引導學生發現詞語特點。( 板書:洪水 老漢 村民 )
咆哮 勢不可當 獰笑 放肆 擁戴 清瘦 沙啞 豹子 驚慌 你擁我擠 跌跌撞撞 亂哄哄
2、 引導學生抓三個關鍵詞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 小結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我們把課文的主要人物,特定的環境和重要情節的發展用簡潔的語
言串聯起來,就可以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種方法可以在寫人記事的文章里推而廣之。 【 設計意圖及效果分析: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是對學生生字詞掌握情況的檢查鞏固,又能依托這些詞語切入小說三要素,幫助學生有條理地感知主要內容,從而習得概括小說主要內容的方法,達到突破一課,習得一類的效果。】 二、預習反饋,凸顯環境描寫
5
1、出示第一課時所畫出的文中具體描寫暴雨和洪水的句子,引導學生參看預習作業分析體會這些句子的表達方法和效果。
A.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夸張)
B.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比喻) C.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擬人) D.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擬人) E.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擬人) F.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擬人)
2、學生抓重點詞語及修辭手法分析體會,教師適時點撥并指導朗讀(板書:如魔)
3、師:通過分析,我們發現作者運用夸張、比喻、擬人這三種修辭手法對暴雨和洪水進行了描寫,使我們充分地感受到了洪水的兇猛,形勢的危急,這些描寫統稱為環境描寫。( 板書:環境 ) 4.播放洪水泛濫的視頻,教師用課文中的語言進行渲染,再與學生配合著進行配樂朗讀(學生讀環境描寫 教師讀對村民的描寫)
5.隨機指“村民”(學生)談感受,( 板書:危 )引出課文的關鍵人物----老漢。
【設計意圖及效果分析:作者對暴雨、洪水所進行的環境描寫是本文的一大表達特點,而體會這種表達特點也正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和教學重難點。因此,在引導學生充分分析、理解的基礎上借助配樂及視頻將學生真正帶入到洪水如魔,形勢危急的情境中去,不僅讓他們能夠切身體會到這種表達的效果,激發其進行有感情的朗讀,也為接下來要聯系上下文感受老漢如山一般的精神品質埋下伏筆,做好鋪墊。】 三、自主閱讀,聚焦關鍵人物
(一)出示學習提示:老漢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默讀課文的7-23段,畫出相關的句子,做簡要的批注,完成后小組內交流。學生完成自學后小組內交流。 (二)分析品讀,填寫小詩 1、推敲詞句,初悟“橋”之偉岸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1)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說清瘦的老漢像一座山?( 板書:如山 ) (2)追問: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心里在想什么?
(3)啟發學生聯系上下文體會老漢的精神品質( 板書:對比 臨危不亂 ) (4)指生朗讀
2、引導質疑,領略“橋”之黨性。
※老漢沙啞的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
6
(1)引導學生質疑---黨員也是人,為什么要排在后面?
(2)適時出示關于黨員的群眾紀律和義務的資料,深化學生的理解。( 板書:堅守黨性 ) (3)指生朗讀
3、巧抓矛盾,精析“橋”之崇高
※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中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
(1)在對比閱讀中,引導學生發現老漢前后做法的矛盾點,再啟發學生結合老漢和小伙子的關系體
會人物的精神品質。
(2)兩個“吼”字的意思相同嗎? (3)一“揪”一“推”又意味著什么?
(4)師:老漢的態度是那樣的堅決,他絕不允許黨員損害群眾的利益!哪怕是(生:自己的兒子),此時在你眼中,這是一個怎樣的老漢?( 板書:不徇私情 )然而,當只剩下自己和兒子的時候,他又毫不猶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給了(生:兒子)!這又是一個怎樣的老漢呢?( 板書:愛子情深 ) 【設計意圖及效果分析:把“老漢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作為明線,以“他像一座山”作為暗線,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通過抓住描寫老漢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結合洪水肆虐、村民慌亂的危急情境,在分析品讀中體會老漢的鎮定如山、執法如山和父愛如山,進而感受到老共產黨員在生死關頭如山一般臨危不亂、堅守黨性、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尤其是通過有層次性地引導學生對老漢和小伙子前后兩次描寫中矛盾點的對比體會,幫助學生更充分的感受到老漢這一無私無畏的優秀共產黨員的形象。在走近人物的同時,感受小說用細節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用環境描寫烘托人物形象的特點,可謂文義兼得。同時,也為接下來進行的讀寫結合、品設置懸念的表達特色和悟課題內涵做好了鋪墊。】 4、讀寫結合,歌頌“橋”之精神 (1)小練筆:填寫小詩《你是一座山》 (2)配樂誦讀
【設計意圖及效果分析:此時,學生已經深深體會到了“胸懷大如天,父子情似海”的人性之美,感動之情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順勢讓他們進行小詩的創作,用文字來抒發內心的感受。再通過配樂朗讀的方式把深深的感動表達出來。讀寫結合的訓練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既訓練了學生的技能,又對課文內容及人物形象進行了內化,更使他們的思想受到了熏陶和感染。當然,考慮到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小練筆的內容設計了梯度,分為簡單填寫和自由創作,供不同能力的學生自主選擇。】
四、質疑問難,感悟匠心獨具1、自然過渡,深悟“橋”之懸念
(1)以讀代講,配著音樂將小說結局娓娓道來。
(2)全文到結尾才揭示了老漢和小伙子的關系,作者這樣寫讓你有什么感受?( 板書:懸念 ) 2、回歸課題,探究“橋”之深意
課文主要講的是老漢,卻以《橋》為題目 ,在你心中,這是一座什么橋,為什么?。 【設計意圖及效果分析:經過前面教學中大量的分析品讀、渲染鋪墊,隨著故事情節的層層深入和人物形象的不斷鮮明,此時順勢而導,引導學生去深悟“橋”之懸念,探究“橋”之深意就變得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 五、拓展閱讀,檢驗學以致用 對比閱讀《壯麗的青春》并思考: 1、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歐陽海是個怎樣的人?為什么? 3、這篇文章和《橋》有什么相同點?
【設計意圖及效果分析:在課堂中以文代文進行拓展閱讀,幫助學生將所學到的概括主要內容、評價人物和體會表達特點的方法在訓練中加以檢驗、鞏固和強化。使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真正的實現了得文、得意、得情、得法。】 六、推薦書目,延伸課外閱讀 1、推薦閱讀《同步閱讀》p144-194 2、推薦閱讀《中外微型小說》(精華本)
【設計意圖及效果分析:《同步閱讀》是與教材配套的閱讀讀本,書中p144-194中的內容緊扣第四單元主題,都是令人感動的文章。而《中外微型小說》(精華本)一書中收錄了眾多中外著名作家的微小說作品,因此特別推薦以上兩本書讓學生進行閱讀,以達到聯通課堂內外,將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從情感態度和文本特點上雙層深化的目的】 板書設計:
橋
洪水 老漢 村民 環境 如魔 如山 轉危為安 對比 臨危不亂 堅守黨性 懸念 不徇私情 愛子情深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8
評價方式
1、通過填寫小詩,評價學生是否熟悉課文內容,感受到老漢崇高的精神品質。 2、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的方式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 評價量規
1、 學生作品評價量規
項目
A級 B級 C級 個人評 價 同學評 價 教師評價
作品評 價 用詞準確,語句通
順,情感深厚。
用詞比較準確,語句比較通順,
情感比較深厚。 用詞不夠準確,語句不夠通順,
情感不夠深厚。
2、 學生課堂表現評價量規
項目 A級(90~100) B級(70~90) C級(70以下) 個人評 價 同學評 價 教師評價
聽課情 況 認真聽課,沒有走神、講閑話等現象。
聽課比較認真,偶爾有走神、講閑話等現象。 聽課不認真,走神、講閑話現象比較嚴重。
發言情 況 積極舉手發言,并有自己的見解。 能舉手發言,答案中自己的思維較少。 很少發言,不表達自己的觀點。
自學情 況 認真迅速地完成自學,學習質量高。
能完成自學,速度比較慢或質量一般。 不能完成自學。
學習交流情 況 善于與人交流,虛心聽取別人的想
法。
能與人交流,能接受別人的想法。
缺乏與人合作的精神,難以與別人交流。
注:(1)本評價表針對學生課堂表現情況作評價;
(2)本評價分為定性評價部分和定量評價部分;
(3)定量評價部分總分為100分,最后取值為教師評、同學評和自評分數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評價部分分為“我這樣評價自己”、“伙伴眼里的我”和“老師的話”,都是針對被
評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議,以幫助被評學生的改進與提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