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新媒體新技術,創新互動課堂,獲獎課例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2017年新媒體新技術大賽暨全國創新互動課堂獲獎課例《從“一”說起》——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2017年新媒體新技術大賽暨全國創新互動課堂獲獎課例《從“一”說起》——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
附表1
2017年觀摩活動教學設計表
一、基本信息 | ||||||||
學校 | 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 | |||||||
課名 | 《從“一”說起》 | 教師姓名 | 朱琦 | |||||
學科(版本) | 語文(北師大版) | 章節 | 12單元 | |||||
學時 | 1課時 | 年級 | 六年級 | |||||
二、教學目標 1、感受一字文化的豐富。 2、能欣賞一字詩的豐富韻味并能創作一字詩。 |
||||||||
三、學習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仍需進行大量的語言積累(字、詞、句、段、篇),尤其是規范語言、經典詞句的積累。同時更需要有語感的積累,包括形象感的積累和意韻感的積累。同時在積累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應用與表達,發展學生思維的品質。形成讀詩后的思辨和辨析。 |
||||||||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及解決措施 1、品讀四大美人的一字詩,在品讀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捆綁思維、求異思維和比較思維。 解決措施:利用互動題板,讓學生在將詩歌與美人圖片匹配的過程中,進行比較、聯系、統合的訓練。 2、除了對傳統文化的審美和鑒賞,還需要學生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一字詩需要從畫面的聯想和情感的體會中提煉。學生創作時是否運用了方法,需進行分析和評價。 解決措施:利用平板的問答題,鼓勵學生創作。并及時反饋,教師課堂上進行分析評價。 |
||||||||
五、教學設計 | ||||||||
教學環節 | 起止時間(’”- ’”) | 環節目標 | 教學內容 | 學生活動 | 媒體作用及分析 | |||
導入 | 0”-48” | 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疑問 | 出示課題 | 喚起思考 | 優學派出示內容,分享與思考 | |||
出示古語“道立語一…” |
48”-1’40” | 積累經典語言 | 講述 “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的意思。 | 理解與積累 | 優學派出示內容,促進積累 | |||
書法中一字的寫法 |
1’40”-4’20” | 體會書法中一字所蘊含的文化 | 師示范寫一字,講述古人寫一的方法。 | 理解與積累 | ||||
妙答一字詩 | 4’20”-7’07” | 初步感受一字詩的魅力 | 講陳沆的故事 | 積累規范語言、經典詞句的 | 優學派出示內容,促進積累 | |||
拓展一相關的內容 |
7’07”-10’15” | 體會成語諺語背后的文化 | 生匯報積累的帶一字的成語、諺語 | 匯報、交流、積累規范語言、經典詞句 | ||||
學習四大美人的一字詩 | 10’15”-19’37” | 在匹配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捆綁思維、求異思維和比較思維 | 發送互動題板給學生進行拖動匹配 | 平板上拖動圖片與詩歌進行匹配并匯報 | 使用互動題板拖動功能 | |||
創作一字詩 | 19’37”-33’40” | 學習創作一字詩的方法。并進行初步應用 | 學生根據《靜夜思》進行創作 | 創作并匯報 | 拍照上傳功能展示學生成果 | |||
課堂總結 | 33’40”-34’50” | 鼓勵學生將創作的方法運用到生活中。 | ||||||
學校 | 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 | ||
課名 | 《從“一”說起》 | 教師 | 朱琦 |
學科 | 語文 | 年級 | 六年級 |
1.應用了哪種新媒體和新技術的哪些功能,效果如何? | |||
1、優學派互動題板拖動功能:實現一對一模式下的學生思維外顯,協助教師掌握學生的思考結果和思維層次。 2、優學派互動評價功能:學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思維模式,而是可以跳出來,觀看、思考、評價其他學生的思考結果。打破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桎梏,思維方式更加多元,思路更加開闊。六年級的學生仍需進行大量的語言積累(字、詞、句、段、篇),尤其是規范語言、經典詞句的積累。同時更需要有語感的積累,包括形象感的積累和意韻感的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應用與表達,發展學生思維的品質。形成讀詩后的思辨和辨析。 3、優學派問答題的拍照上傳功能:將語文學科傳統的練筆和新媒體的即時反饋功能相結合。我利用平板的問答題,鼓勵學生創作。并及時反饋,教師課堂上進行分析評價,讓所有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增加了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和個性化的接觸時間。既解決了平板書寫的速度問題,也解決了傳統練筆的時效問題。 |
|||
2.在教學活動應用新媒體新技術的關鍵事件(起止時間(如:5'20''-10'40''),時間3-8分鐘左右,每節課2-3段),引起了那些反思(如教學策略與方法的實施、教學重難點的解決、師生深層次互動,生成性的問題解決等)。 | |||
1、學生思維外顯階段(10’15”-19’22”) 實現一對一模式下的學生思維外顯,協助教師掌握學生的思考結果和思維層次。 出示了品讀四大美人的一字詩,在思考和討論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捆綁思維、求異思維和比較思維。 2、生生互動,思考評價他人思考結果(10’15”-19’22”)給學生提供互動平臺、成果展示區,以方便學生把握課堂的學習重點,推進學生突破課程難點,在成果交流的基礎之上,達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 3、歸納方法,嘗試練筆(19’37”-33’40”)學習創作方法,鼓勵學生創作,為學生提供成果展示,增進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 |
|||
3.新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創新點及效果思考(教學組織創新、教學設計創新等)。 | |||
1、互動題板拖動功能:實現一對一模式下的學生思維外顯,協助教師掌握學生的思考結果和思維層次。讓學生在將詩歌與圖片進行匹配的過程中,進行比較、聯系、統合的訓練。帶著已有的觀念進行預測、觀察、對照、修正、發現。 2、問答題的拍照上傳功能:將語文學科傳統的練筆和新媒體的即時反饋功能相結合。我利用平板的問答題,鼓勵學生創作。并及時反饋,教師課堂上進行分析評價,讓所有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增加了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和個性化的接觸時間。既解決了平板書寫的速度問題,也解決了傳統練筆的時效問題。 3、互動評價功能:學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思維模式,而是可以跳出來,觀看、思考、評價其他學生的思考結果。打破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桎梏,思維方式更加多元,思路更加開闊。 |
|||
4.對新技術的教學適用性的思考及對其有關功能改進的建議或意見。 | |||
1、知識內容可以被永久保存,便于學生復習回顧 2、作業信息及時統計,便于教師了解每個學生掌握的課堂知識內化情況 3、課堂形式的改變,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有效延長 4、互動思考交流時間延長,深度增加 5、多樣化的作業形式,答題方式新穎,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 6、教師備課從“假如我是學生”的備課到“有的放矢”的備課。 7、課堂教與學的狀態由“消極接受”到學生“帶著已有的觀念進行預測、觀察、對照、修正、發現”。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