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井底之蛙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2017年新媒體新技術大賽暨全國創新互動課堂獲獎課例《井底之蛙》—泡桐樹小學西區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2017年新媒體新技術大賽暨全國創新互動課堂獲獎課例《井底之蛙》—泡桐樹小學西區
附表1
2017年觀摩活動教學設計表
一、基本信息 | ||||||||
學校 | 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 | |||||||
課名 | 《井底之蛙》 | 教師姓名 | 何智玉 | |||||
學科(版本) | 語文 北師大版 | 章節 | 11單元大與小 | |||||
學時 | 第2課時 | 年級 | 4年級 | |||||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夸耀”、“瞠目結舌”等新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抓住關鍵詞體會井底之蛙的快樂;對比朗讀體會文言文和現代文的不同節奏感和情感表達,并結合文本內容進行仿寫,想象東海之鱉的大快樂,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多層次解讀文本,感受井底之蛙見識淺陋、目光短小、孤陋寡聞,激發學生對廣闊天地和崇高目標的向往,擁有大視野。 |
||||||||
三、學習者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自主識字能力,具有自主誦讀的能力,能夠聯系生活實際和上下文學習新詞,對于課文的誦讀和理解較好,對角色扮演和想象表達有著濃厚的興趣。能夠貼近文本中心進行合理的情節發展,口頭和書面表達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對人文性問題的認知更加全面和深入。 |
||||||||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及解決措施 教學重點:通過多層次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讀出角色滋味,體會人物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淺井和大海的對比,總結井底之蛙為什么后來覺得自己很渺小,體會青蛙的目光短淺。 |
||||||||
五、教學設計 | ||||||||
教學環節 |
起止時間 (’”- ’”) |
環節目標 | 教學內容 | 學生活動 | 媒體作用及分析 | |||
一.導入新課 | 0---2’43’’ | 激發孩子對寓言的興趣,了解寓言的特點。 | 老師發送互動題目,讓學生連線,引導出寓言故事的特點:小故事揭示大道理,引出課題。 | 學生通過平板接收題目,將圖片和對應的寓言故事連線。 | 通過電子書包平臺發送互動題目,系統自動判斷學生答案,形成數據統計,從而激發孩子對寓言的興趣,引出課題。 | |||
二.前測反饋 | 2’44”---8’03” |
1.讀準字音,掌握本課生字和重點詞語; 2.初步感知課文,了解本篇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 |
1、老師查看學生課前自學的檢測結果,強化學生讀準本課重點詞; 2、結合前測,讓學生歸納出文章主要內容 |
1.學生開火車,朗讀本課重點詞語; 2.通過老師查看若干學生的課前作業,學生歸納出文章主要內容。 |
通過在平臺上查看學生前測作業,老師了解學生課前對生字詞及主要內容的學習情況,并進行點評、歸納、總結。 | |||
三.探究課文 | 8’04”----36’17” |
1.有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讓學生體會蛙的快活; 2.通過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對比,讓學生初步感知古文的節奏和文字的精煉; 3.結合課文,仿照蛙的快樂寫出鱉在東海的大快樂。 |
1.老師請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思考:從哪里感受到青蛙很快樂?圈點勾畫、分享,指導朗讀; 2.通過生活經驗和鱉的話讓生感受大海之大。文言文和白話文對比,自學鱉的部分,讓學生在平板上完成練習; 3.播放關于大海的視頻,讓學生展開聯想,圍繞“我生活在大海里真快活啊”,把鱉的快樂具體寫出來,并進行交流分享。 4.總結青蛙為什么聽了鱉的話覺得自己很渺小,感悟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 |
1.學生在書上圈點勾畫第一自然關鍵詞,交流分享,體會青蛙的快樂; 2.對比自學文言文和白話文,在平板上將意思對應的句子相連; 3.仿照第一自然段,圍繞“我生活在大海里真快活呀!”,寫出鱉的快樂。 |
1、運用互動題板批注的功能,讓學生在語段上圈出關鍵詞,并對其他同學作業進行評價,達到交流學習的目的; 2.通過發送題目給學生平板,讓學生選擇與“安然”意思最接近的詞,考察孩子辨析近義詞的能力; 3.讓孩子對比自學文言文和白話文,在平板上完成連線題,檢查孩子文言文的自學能力,基本達到看到原文能知其意的目的; |
|||
四.拓展延伸 | 36’18”---40’16” | 通過拓展閱讀,讓孩子對文章有更深的感悟:做像鱉一樣擁有大視野的人。 | 教師發送高效閱讀《夜郎自大》。 | 學生完成高效閱讀《夜郎自大》。 | 通過平板完成高效閱讀,使學生對寓言的形式和特征進行豐富和拓展。 | |||
學校 | 泡桐樹小學西區 | ||
課名 | 《井底之蛙》 | 教師 | 何智玉 |
學科 | 語文 | 年級 | 四年級 |
1.應用了哪種新媒體和新技術的哪些功能,效果如何? | |||
1) 通過電子書包平臺發送互動題目,系統自動判斷學生答案,形成數據統計,從而激發孩子對寓言的興趣。 2) 通過在平臺上查看學生前測作業,老師了解學生課前對生字詞的學習情況,并進行點評、歸納、總結。 3) 運用互動題板批注的功能,讓學生在語段上圈出關鍵詞,并對其他同學作業進行評價,學生通過對比并思考,達到交流學習的目的; 4) 通過發送題目給學生平板,讓學生選擇與“安然”意思最接近的詞,考察孩子辨析近義詞的能力; 5) 讓孩子對比自學文言文和白話文,在平板上完成連線題,檢查孩子文言文的自學能力,基本達到看到原文能知其意的目的; 6) 通過平板完成高效閱讀,使學生對寓言的形式和特征進行豐富和拓展。 |
|||
2.在教學活動應用新媒體新技術的關鍵事件(起止時間(如:5'20''-10'40''),時間3-8分鐘左右,每節課2-3段),引起了那些反思(如教學策略與方法的實施、教學重難點的解決、師生深層次互動,生成性的問題解決等)。 | |||
1.0’17’’----2’24’’ 通過電子書包平臺發送互動題目,讓學生把寓言故事的圖片和對應的故事名對應連線,系統自動判斷學生答案,形成數據統計,從而激發孩子對寓言的興趣,引出課題。 2. 2’44”---8’03 通過在平臺上查看學生前測作業,老師了解學生課前對生字詞及主要內容的學習情況,并進行點評、歸納、總結,以學定教。 3.12’48’’---15’45’’ 通過發送題目給學生平板,讓學生選擇與“安然”意思最接近的詞,考察孩子辨析近義詞的能力,理解之后把詞語帶到句子中,更深體會青蛙的快樂,指導朗讀。 4.28’09”-----31’00’’ 讓孩子對比自學文言文和白話文,在平板上完成連線題,通過系統反饋檢查孩子文言文的自學能力,基本達到看到原文能知其意的目的; 5. 36’18”---40’16” 通過平板完成高效閱讀《夜郎自大》,這篇故事和井底之蛙有相同之處,讓孩子對文章有更深的感悟,使學生對寓言的形式和特征進行豐富和拓展。 |
|||
3.新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創新點及效果思考(教學組織創新、教學設計創新等)。 | |||
1) 通過在平臺上查看學生作業,老師了解學生課前對生字詞的學習情況,并進行點評、歸納、總結。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評價、總結和綜合的學習能力。 2) 通過平板完成高效閱讀,使學生對寓言的形式和特征進行豐富和拓展。 |
|||
4.對新技術的教學適用性的思考及對其有關功能改進的建議或意見。 | |||
關于教學適用性的思考: 1) 促使我變“教”為“導”,突破教學瓶頸; 2) 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讓教師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化思維,使得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極大提高; 3) 對“智能課堂(電子書包)”要做到“不講”與“講”的辯證統一有了更深次的理解; 4) 學案的設計要據內容而定,給學生預留廣闊的自學空間,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發展和提升。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