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角的初步認識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河南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小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河南省優課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8~39頁例1、例2。 【設計理念】
本節課拋棄花哨的做法,從觀察平面圖形的“角”入手,接著從圖形中“取下角”,讓學生直接接觸“數學的角”。排除“實物角”非本質屬性的干擾,自主歸納角的特征。本節課在突破難點方面,以活動為載體,例如讓學生“比比兩個角的大小”,用鉛筆“擺角”等,在活動中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活動現象,進一步凸顯數學的本質。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動,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初步學會用尺子畫角。
2.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等活動,初步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同時通過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認識角。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教學過程】
一、從常見的平面圖形引入“角”
教師:請同學們看黑板,老師帶來了兩個圖形,但是用紙片蓋住了它們的中間部分,老師想考考大家,誰能猜出老師帶來的是什么圖形?
學生:長方形和三角形。
教師:你能告訴大家是怎么猜的嗎?
學生:第一個圖形露出了三個角,所以是三角形,第二個圖形露出了四個角,所以是長方形。
教師:還有哪些同學是這么想的?(學生舉手)同學們真厲害!
教師:大家都關注到了圖形上的角,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和認識角(板
2
書:角的初步認識)為了研究方便,我們把這些角取下來,大家說一共能取下來幾個角?
學生:一共能取下7個角。(教師用剪刀把長方形和三角形剪成7個角貼在黑板上)
(設計意圖:教材編排是從生活情境引入角并展開教學,而事實上“角”作為一個抽象圖形,與學生頭腦中的墻角、桌角、衣角等不盡相同,不能凸顯教學內容的數學本質。而學生已經有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常見平面圖形的基礎,“角”的認識也是認識平面圖形中的角,而不是生活中的角。因此,本節設計從觀察平面圖形的中的“角”引入新課,從而把學生熟悉的平面圖形中的角與本節課要學的角聯系在一起,把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 二、認識“角”的基本特征
1、歸納角的特征
教師:同學們看,這么多角!它們都長得一摸一樣嗎?
學生:不是,開口方向不一樣,開口的大小也不一樣,邊的長短也不一樣。 教師: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角”,說明它們肯定有相同的地方,請大家仔細觀察,你能發現他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
學生:它們都有一個尖。(這個尖叫做頂點)。
教師:每個圖形都有一個頂點嗎?(強調“每個”)上來指一指。(學生上來指)
教師:這7個角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 學生:都有兩條邊。
教師:你上來指指是不是每個圖形都有兩條邊呢?
教師:哦,原來凡是角,都可以找到一個頂點,兩條邊。(板書:一個頂點,兩條邊)這可以稱作是角的特點,也可以說它就是判斷是不是角的憑證。
教師:拿起你桌子上的角指一指它的頂點和邊。
(設計意圖:把長方形和三角形中“取下來”的角作為研究素材,直觀地看到角與平面圖形的關系,放手讓學生觀察、比較、分析,自主歸納出“角”的共同特征。)
2.完善角的特征
3
課件出示:
下面哪些圖形不是角?為什么?。
① 角 ③沒有頂點 ④一條向外彎 ⑤角 ⑥角(兩條邊的長短不同 )
教師:請看大屏幕上的6個圖形,你覺得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同桌兩個可以交流)
學生:①⑤⑥是角,第②③④不是角。 教師:第一個為什么是角呢? 生:因為它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教師:真棒!第三個為什么不是角呢? 學生:沒有頂點。
教師將兩條邊延長,再問:現在是角了嗎?為什么? 教師:真棒!第四個為什么不是角呢? 學生:因為它的一條邊是彎的。
教師:哦,看來,必須是兩條直的邊。(板書:直的)
教師:第五個為什么是角?如果我旋轉角,現在還是角嗎?(教師演示)為什么?再旋轉,現在還是角嗎?為什么?
教師總結:看來,角要具備兩個特點,一個頂點,兩條直的邊,角與開口方向無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設計意圖:通過六個圖形的進一步觀察、比較、分析,例如,把⑤角進行旋轉再判斷,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是否是角與開口的方向無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角的本質特征:“角”具備一個頂點,兩條邊的特點。) 三、學用尺子畫角,通過畫角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
4
1、畫角
視頻演示畫角的方法。 學生練習畫角。
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相互評價。
教師:他們畫出來的角一模一樣嗎?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學生:大小不一樣。邊畫的長短不一樣。角開口的地方不一樣。 教師:既然大家畫的都不盡相同,為什么都對呢? 學生:因為它們都有角的特點:一個頂點,兩條直的邊。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畫角,進一步理解角的特征。) 2、小結
同學們,現在我們一起唱一首關于角的兒歌吧!
小小角呀,真簡單呀,一個頂點兩條邊,我們畫角,一定牢記,先畫頂點再畫邊。(音樂響起,師生一起唱)
(設計意圖:在唱歌中記憶,不僅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更在游戲中完成課堂小結。) 3.找角
其實在我們周圍的物體表面上都有角,我們一起來找角。請看要求:走到你要找的角前摸角,一邊摸一邊說出角的特點。同學們注意,我們要做三個連續動作,“走”“摸”“說”。老師給大家示范一下。學生活動;顒咏Y束后,師生一起欣賞“美麗的角”。(播放PPT)
(設計意圖:認識數學上的角——回到生活中用學過的知識更理性地找角,這樣的學習過程,正所謂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的意識與能力) 四、通過各種活動初步感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
1.擺角
教師:看來找角難不住大家,接下來請同學們動手來創造角。請每位同學們拿出兩只鉛筆,在自己的桌面上擺出一個角來。
教師:現在增加難度,讓這個角變大,再變大,變小,再變小。你是怎樣讓角變大的?
5
學生:讓像嘴巴一樣張開,角就大,像做個廣播操一樣伸展,角就大。 教師:角的哪里張開?(角的兩條邊張開,張口就大,角就大。) 教師總結:也就是說角的兩邊張開的越大,角就越大。 即時練習:觀察黑板上這兩個角誰大?為什么?
教師追問學生為什么,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兩邊張口大,角就大。 教師:咦?這兩個角一眼看不出來,怎么辦? 學生:把它們重疊起來比一比。
(設計意圖:在擺角活動中讓學生學習用數學語言表述角是怎樣變大變小的,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數學活動只是學生理解數學本質的一個載體,在活動中發現,在活動中總結,使學生深入到數學的本質中,這才是活動的終極目標。)
2.比角(比開口) 讓一個學生操作比角。
教師:善于觀察的好學生,你發現XX同學是怎樣比的嗎?
學生:頂點對著頂點,一條對著一條邊,另一條邊在外面的角就大。 教師:讓我們的掌聲響起來。
教師:同桌兩個拿起桌子上的角比一比,看誰的角大? 教師:比完了,你的角大,你能說說你的角為什么大嗎?
教師:前后桌再比一比,發現什么?(學生活動,發現角一樣大。) 教師:同學們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情況下兩個角一樣大呢? 學生:頂點對著頂點,邊對著邊,兩個角一樣大。
教師總結:當頂點和兩條邊都對齊的時候,兩個角一樣大。當頂點對齊,有其中一條邊在外邊時,邊在外面的這個角大。
(設計意圖:仍然是借助比角的活動,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什么情況下兩個角一樣大小,什么情況下其中一個角大,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述能力。)
3.還角
同學們真的很棒,既會動手又善于動腦,剛上課的時候,長方形和三角形為我們貢獻了我們研究的七個角,老師雖然取下了角,但它們的影子留在黑板上,你能用比一比的方法,把它們還回去嗎?(叫七個學生還角)
6
(設計意圖:把剪下來的角還回長方形和三角形中,從而把學生已經熟悉的平面圖形與本節課要學的角聯系在一起,從而更清楚的理解,長方形中有4個角,三角形中有三個角。)
五、通過學生活動、教師演示,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開口的大小有關。
1、比角(比邊長短)
教師:老師黑板上的這個角,它的邊好長好長,同學們的手里的角,邊好短好短,我現在把它們疊再一起比比,發現頂點重疊了,兩條邊都重疊了。誰大呢?
學生1:老師的角大。
學生2:一樣大。因為頂點對著頂點,邊對著邊。
教師:我們一起看看《紅角和藍角》的故事,你就會明白了。(播放視頻) 教師:看來,我的角雖然邊長,你們的角雖然邊短,但是開口一樣,所以一樣大。
播放ppt進行全課總結。
總結: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六、全課總結
這節課就要結束了,你都學會了什么呢?誰來說一說? 七、鞏固練習 1、當堂檢測
學生獨立做檢測題,教師訂正答案。 2、拓展提升
教師:請用兩支鉛筆擺四個角。同桌兩個說說這4個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里? 教師:再增加難度,用3支鉛筆擺角,看看,你能擺出幾個角? 預設結果: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