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長方體的認識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認識》湖南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本節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版本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P18-19頁。
教材分析:《長方體的認識 》是在學生過去已經對長方體有一個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認識長方體的特征,這是學生比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圖形的開始。由研究平面圖形擴展到研究立體圖形,是學生發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本節課的學習,為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的學習作準備。本單元內容在圖形的認識領域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教材編排上注重從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入手,由具體到抽象,在整體感知“體”的基礎上研究“面”“棱”,建立“形”的概念。通過本內容的學習,了解長方體的特征,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學生學習其他立體圖形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情分析: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初步認識了一些簡單的立體圖形,對長方體有一個初步的感知。教材從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長方體實物出發,學生并不陌生。這些都為學生探究長方體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礎 。從學生的年齡特點來分析,五年級學生思維活躍,已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發現、探究新知識。但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水平還不高,空間想象力還不夠豐富。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活動,進一步認識長方體,了解它的各部分名稱。
2、過程與方法:經歷觀察、操作和歸納的過程,發現長方體的特征,能運用長方體的特征解決 一些簡單的問題;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其合作意識和探究的精神,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探索長方體特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征。
教學難點:熟練掌握長方體的特征,并能運用其特征解決簡單問題。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師切土豆。 將土豆放好,沿豎直方向切一刀。問題:仔細觀察,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發現原來凹凸不平的面,現在變成了一個平平的、光滑的面。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面
2、師將土豆切出的平面朝下,沿豎直方向再切一刀。問題:又有什么變化呢?
學生觀察,指一指,說一說。師結合學生回答,引出:這還有一條線段,它是由切出的兩個面相交而成的,面和面相交的線段在數學上稱為棱,讀一讀。板書:棱 (大屏幕上展示出切后土豆的面、棱)
3、師將土豆前面還朝下,沿著豎直方向切第三刀。問題:這次又有什么新變化呢?
結合學生回答,師引出:因此像這樣由三條棱相交而成的點在數學上叫做頂點。板書:頂點。(大屏幕上展示出切后土豆的面、棱、頂點) 小結:在切土豆的過程中我們認識了面、棱和頂點。如果將這塊土豆再這樣切三次,你們猜,會切成一個———— 長方體。板: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長方體。
[設計意圖:“切物成形”引入新課,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激活學生的學習經驗,分解了學生學習中的難點,為下一步探究長方體的特征做好鋪墊。] 二、合作學習,探究特征
1、師: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呢?(生回答后)課件出示其他長方體形狀物體。 2、小組合作, 探究。課件出示要求:
(1)兩人一組合作探究。
(2)摸一摸,看一看,數一數,量一量 (3)把你的發現記錄在活動單上。 學生活動。 3、學生匯報
師:關于長方體的面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有6個面。
師:你是怎樣數的?能到前面來數給大家看嗎?
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相對”。指面時,注意引導學生有序地數一數。 師:這些相對的面是什么形狀的?有什么不同意見?
板: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師:那長方體相對的面還有什么特征呢? 學生回答后,板: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師:關于棱你們又有什么發現? 生:有12條棱
師:數出來是12條的請舉手,你能上來數一數嗎?生數 師注意引導學生有序的數數這12條棱
師:老師認真的觀察了一下,發現他先數的這中間的4條棱,在位置上是相對的,我們把這樣的4條棱叫做一組相對的棱,你還能找到其它組相對的棱嗎? 生用手指出其它兩組相對的棱。
師:讓我們通過課件更清楚的看一遍。 師:哪些棱長度相等,你能上來指一指嗎 生指
板: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師:長方體有幾個頂點?請上來指一指。 小結:通過前面的學習大家發現了長方體棱的特征,我們知道了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 8個頂點。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實際操作中不斷積累空間觀念。引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 ,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對長方體面、棱、頂點的探索與梳理,既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又提升了學生的理性思維。] 三、動手操作,深入探究。
1、 師提問:搭出一個長方體框架,想一想,我需要多少根小棒? 生:要用12根小棒 師:為什么
生:因為一個長方體它由12條棱組成。 2、動手操作。
師:那么,是不是12根小棒就一定能拼出長方體框架呢?這里有3袋小棒,每一袋都有12根小棒,請選一袋小棒來搭框架,看能不能搭出長方體框架,為什么?
課件出示要求:
1、兩人一組合作,在三袋小棒中選一袋搭出一個長方體框架。 2、把你的發現與同學交流交流。 學生活動。 3、學生匯報
教師分別采訪各組
師:老師來采訪一下你們好嗎? 請問:這一組有三組長度相同的小棒,相同長度的小棒擺在什么位置?
師:這個長方體有什么特點?(兩組棱一樣長。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采訪選3號材料的同學, 能搭出長方體框架嗎? 為什么?
小結:真了不起,通過“搭框架”,同學們進一步明確了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設計意圖:“搭長方體框架”活動,不是僅停留在操作層面上,而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特征進行深入討論與思考。“選哪一袋小棒來搭框架”,不是教師規定的某一袋材料,讓學生操作;而是讓學生選擇,選的過程就蘊含讓學生運用特征的思考過程,此問題設計別具匠心。教學生會學習、會思考。] 四、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指導看直觀圖(課件)
師:同學們,將長方體畫下來,是什么樣的呢?
從這幅圖上我們能看到幾個面,幾條棱?(3個面、9條棱)
師補上看不見的三條棱。學生觀察,引導學生把立體圖記在自己的腦海里。教師依次擦去一條棱、三條棱,想想它原來的樣子。
問:至少保留幾條棱,你還能想出它原來的樣子? 2、認識長、寬、高
師:同學們,看,相交于這一個頂點的有幾條棱? 生: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有3條棱。
師:我們把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一般情況下,底面較長的那條棱叫長,底面較短的那條棱叫寬,垂直于底面的那條棱叫高。指一指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設計意圖:讓學生想像至少保留哪幾條棱才能想像出原長方體的樣子,在老師的精心組織引導下,觀察、操作、想像各種感官協調作用,長、寬、高不再是一個名稱了,而是決定長方體形狀的重要要素,認識長、寬、高就水到渠成。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想像力、觀察力、分析能力及空間觀念均能得到有效的發展。此環節設計,從實物長方體到立體圖,再從觀察立體圖到面、線,認識長、寬、高,理清了線、面、體之間關系,更重要的是] 五、鞏固練習
1、變式呈現,理解長、寬、高
課件出示
2、猜一猜
(1)長、寬、高分別是10米、2.5米、3米 , 教室、公共汽車、家用冰箱
(2)長、寬、高分別是24厘米、17厘米、0.7厘米, 數學書、新華字典、文具盒 (3)當長、寬、高分別是24厘米、17厘米、0.1毫米,猜猜是什么物體? 3、出示冰箱的外形尺寸(cm):70×60×180。看到這組數據,你知道這臺冰箱的哪些信息? 4、根據長、寬、高想象長方體的6個面,選擇合適的長方形配面。
將寬變成4厘米,你能給第二個長方形也配好面嗎?如果繼續變化將長也變為4厘米,將
會得到一個什么形狀呢?
[設計意圖:鞏固練習,遵循了循序漸進的規律,既有層次,又有坡度。特別是第4題“由體想面”向“由面想體”拓展,對學生想象力、空間觀念的發展大有裨益。]
六、暢談收獲,總結課堂。
提問: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收獲嗎?現在,如果請你來介紹長方體,你有什么話想說呢? 小結:本節課同學們經過自主探索,在操作中了解了面、棱、頂點的特征,又通過搭長方體框架,進一步認識了長方體棱的特征,希望同學們課后繼續探索長方體的奧秘。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面 6個 長方形 也可能有2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棱 12條 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頂點 8個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