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長方體的認識,全國小學數學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長方體的認識》田學奇北京_2017年全國小學數學(人教版)核心素養示范課觀摩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長方體的認識》田學奇 北京_2017年全國小學數學(人教版)核心素養示范課觀摩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上課教師:北京市燕山向陽小學 田學奇
指導教師:北京市燕山教研中心 賈淑麗、潘 爽
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范存麗
[設計理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通過觀察、操作,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及其展開圖”。本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一些簡單的立體圖形,能夠識別長方體、正方體的基礎上,系統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充分運用動手操作、實驗等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建立表象,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現實物品實驗、操作等活動素材,通過觀察長方體圖形形狀及動手用小棒和連接點做長方體框架認識長方體的特征。
《標準》中還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在教學策略的設計上,我采用了大量學生合作、小組間匯報交流的設計,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主動地去建構自己的知識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8頁例1、第19頁例2及練習五中部分題。
[學情與教材分析]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通過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可以使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空間和空間中的物體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的基礎。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過去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長方體的特征,也是學生深入研究長方體的開始。學生通過研究長方體的特征,為后面理解如何求長方體的棱長和、表面積和體積起到鋪墊作用。
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初步認識了一些簡單的立體圖形,能夠識別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前面幾冊又逐步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的特征及周長和面積計算方法,這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知識性的基礎;在學習技能和學習方法上,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懂得分工和合作,能夠在組內互相促進學習,但由于學生是初次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圖形,空間觀念還比較弱,為了使學情分析更為準確、有價值,我在學前進行相關知識的學前測查,發現一:學生對面、棱、頂點的名稱不清楚;發現二:部分學生能夠有序的數物體的棱,并找到了方法做到不重復、不遺漏,但也有一部分同學有困難。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認識長方體;初步學會看立體圖形;通過合作探索認識長方體的特征;知道長方體面、棱、頂點及長、寬、高的含義。
2.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比一比、拼一拼等活動感知長方體的形體特征;借助多媒體、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理解長方體的特征;使學生認識并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之間的關系。
3.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想象能力;
4.通過數學活動的設計和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2.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形狀物品、小棒、連接點
[教學過程]
一、觀察介紹,在生活中感知長方體
教師出示生活中長方體物品和學生自己準備的物品相結合,由學生展開介紹,進而引出新課。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于生活,通過豐富的實物圖片展示,讓學生感到今天所學的知識就在身邊,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學生自己的介紹進一步讓學生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從表象上讓學生認識長、正方體。為后面深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做鋪墊。]
二、動手操作,在實踐中歸納事物特征
1.介紹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
師:先來認識一下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面、棱、頂點)
生結合自己所帶長方體形狀物品指、摸和感受。
[設計意圖:長方體面、棱、頂點基本概念的介紹是后面探尋長方體特征的基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受面的平滑、棱是一條線段、還有頂點是由三條棱相交而形成的,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會有幫助作用。]
2.探究長方體面的特征:
師:拿自己的長方體來觀察,你能發現關于他面的什么知識?
生交流匯報:長方體面的數量、形狀、大小。
[設計意圖:面的特征是比較明顯的,是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就可以總結的,因此借助自己所準備的長方體形狀物體的觀察,讓學生參與度增強,同時交流促進了彼此知識的完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增強了學習的興趣。]
3.探究長方體棱、頂點的特征:
師:下面我們也來當小小建造師。請你選擇合適的小棒來搭一個長方體框架。
出示相關材料:
小組合作搭建長方體框架,并討論交流在搭設框架時遇到的問題,以及做的調整。
[設計意圖:這是本節課的主體,讓學生充分的探究,對學生理解長方體的特征有很大的幫助。小學生學習幾何形體知識屬于直觀幾何階段,教學時注重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撘一搭等實際操作,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了感性認識,掌握了幾何形體的特征,并不斷積累了空間觀念。]
4.深入探究長方體的特征:
師引導學生觀察、閉眼回想長方體的特征,通過去掉棱、減少或增加長、寬、高等形式深入感知長方體的變化與長方體各要素之間的聯系。
[設計意圖:參與永遠是學習深刻的不二法門,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體會現代信息、多媒體技術帶來的方便、直觀、快捷讓學生迅速、準確的找尋知識的重點,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數學以及信息技術的魅力。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讓學生獲得初步的空間體驗,進一步通過想象,幫助學生復原原有立方體,積累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這個過程中加強變式練習,讓學生體會長方體的長、寬、高是相對的,讓學生通過觀察長方體到正方體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兩者之間的關系。]
三、回歸生活,用數學眼光看事物
選擇生活中的實物,交流,討論,述說選擇理由,體會紙也屬于長方體的特殊情況。進一步讓學生感知長方體的特征
[設計意圖:數學的學習要回到生活中去,讓學生體會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與開頭相呼應,但是兩次生活,同樣又讓學生感到了不同。在第二次再回到生活中,讓學生的認識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不只是能夠辨認出長方體,更重要的是能夠根據長方體的特征去辨認長方體,進而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時激發學生后面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的興趣]
四、反思梳理,感悟提升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現在,如果請你介紹長方體,你有什么話想說呢?
生根據所學的長方體的特征重新認識長方體,并介紹長方體。
[設計意圖:系統的反思梳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同時一個介紹長方體,讓學生自覺的把長方體的特征全部串在了一起。]
[板書設計]
[設計思路]
《長方體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屬于“圖形與幾何”這一領域的內容。如何引領學生探究數學本質,深化學生的數學思考,進一步形成空間觀念是這節課最主要的教學理念。這一思想貫穿于課堂教學。
1.通過摸一摸,增強直觀感受
小學生學習幾何形體知識屬于直觀幾何階段,教學時注重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等環節的設置,正是意圖通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以及后面教學中用到的拼一拼等實際操作,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征,不斷積累空間觀念。由于學生親身體驗動手操作,豐富了學生的感知,對后面進一步想一想,建立空間觀念有很強的滲透和輔助作用。同時在圖形與幾何初步認識知識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應注重通過觀察物體,這樣才能發展、積累學生的空間觀念。
2. 通過畫一畫,加強互動反饋
就現代教學而言,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并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的改進教與學的方式。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將充分利用了現代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與預設的課件互動起來,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同時多媒體的互動,把學生現場的生成及時呈現出來,幫助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慢慢調整,加強了課堂的實效。
3.通過想一想,積累空間觀念
想象是學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進行的一種高級思維活動。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按照一定的目的、順序、有重點的去觀察,在反復細致觀察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豐富的空間想象,發展空間觀念。因此,教學設計過程中通過閉眼睛想一想,和現實對照一下,把實物、立體圖形與自己頭腦建立聯系。在后面環節依次不斷去掉棱,更讓學生有順序的恢復頭腦中的立體圖形,幫助學生樹立自己的空間觀念。
通過整節課的設計,讓我認識到對于像《長方體的認識》這一類型的圖形與幾何教學內容,應該充分利用和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索,親身體驗,豐富學生對形體的感知,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