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復式折線,統計圖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復式折線統計圖》 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復式折現統計圖》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石景山學校
《復式折線統計圖》
學科 數學 學段
第二學段
年級
五年級
相關 領域
統計與概率
教材 書名: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
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應當先做調查研究,收集數據,通過分析做出判斷,體會數據中是蘊含著信息的;了解對于同樣的數據可以有多種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擇合適的方法;通過數據分析體驗隨機性„„數據分析是統計的核心。”新課標將統計與概率中的“統計觀念”更改為“數據分析觀念”,其內涵變得更加聚焦,也更加凸顯統計與概率的本質特征
不僅如此,史寧中教授也指出“統計與概率領域的教學重點是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意識,培養學生的隨機觀念,難點在于,如何創設恰當的活動,體現隨機性以及數據獲得、分析、處理進而作出決策的全過程。”因此,在設計本節課時為了更加凸顯統計教學的特征及其現實意義,我選擇了孩子們最熟悉的素材“霧霾”,以“霾”為載體開始了我們的研究。
2.教學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折線統計圖》,它屬于統計與概率的研究領域。為此,我們梳理了人教版和北師版的教材,通過對比,我們發現不同版本在編排時具有不同的特點,人教版在編排“統計與概率”這部分內容時,單元主題比較明確,層層遞進,很明顯是以知識點為線索;而北師版教材雖然單元主題圖明確,但始終以問題解決貫穿始終,可見后者的編排意圖是想更加凸顯統計內容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縱向看,復式折線統計是學生在學習了單(復)式統計表、單(復)式條形統計圖和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學習的一種新的統計圖,它有別于復式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它更加直觀、簡潔;橫向看,它也有別于單式折線統計圖,即:不僅可以看出兩組數據的數量多少和變化趨勢,還便于我們進行比較、分析。 2.學情分析:
(1)已有的知識經驗方面:在學習本課之前, 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和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的結果,并能根據統計圖表來解決簡
2
單的實際問題。
(2)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本課談論的話題“霧霾”是當前社會的焦點問題,同時也是孩子們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話題,他們對“霧霾”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通過將自己學到的統計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更好地感知統計內容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3.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學習目標】
1. 經歷用復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掌握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繪制方法,并能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簡單地分析和預測。
2. 在對比、分析、繪制的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和分析數據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3.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統計思想,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學會傾聽,學會思考。
【教學重點】經歷數據的讀取、處理和分析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教學難點】嘗試讀取數據背后的信息,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統計的現實意義和價值。談話導入,讀取數據。
1、 談話導入: 師:最近老師心情大好,有些日子見不那位不速之客了,你們知道老師說的是誰嗎?(學
ppt
開 始
二、聚焦話題,解讀數據
2、討論交流,嘗試繪制 ppt 一、談話導入,讀取信息
1、比較質疑,產生需求 ppt 三、回顧反思,總結收獲 結 束
3、初步比較,感受優勢
4、結合現實,深入解讀 ppt
3
生交流)關于“霾”你都了解哪些信息(ppt)?
師:嗯,別看“霾”的個頭兒小,但是對人類的危害可不小!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與“霾”有關的數學問題。 2、 交流制作的統計圖:
要求:請根據過去24小時A城和B城的空氣質量(AQI)指數統計圖。從中任選其一,制作一副折線統計圖。
時間(時) 含量
(微克/立方米)
8時 12時 16時 20時 0時 4時 8時
A城市 50 36 37 38 174 80 72 B城市 98 66 74 60 65 95 97
1、 讀一讀上面的統計表,說一說你了解到了哪些數學信息?(板書:數據)
2、 再讀一讀你制作的條形統計圖,說一說你又讀出了哪些數學信息?并且試著說一說單式折線統計圖有哪些優勢?(板書:多少、變化趨勢、直觀、簡潔、便于比較) 預設:我知道A(或B)城市過去24小時空氣質量的數據以及其變化趨勢(圖1)。
(圖1)
小結:看來折線統計圖不僅能看出一組數據數量的多少,還能看出這組數據的變化趨勢。(板書:數量多少、變化趨勢)
【環節意圖:復習舊知,在讀取數據的過程中,感受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優勢。】 二、 聚焦話題,解讀數據。 (一)比較質疑,產生需求:
提問:通過介紹,我們對A和B兩個城市的空氣質量分別有了初步的了解,觀察這兩幅圖,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預設:A、B兩所城市在過去的24小時里的空氣質量情況哪個更好一些?為什么? 預設1:我覺得A城市總體來說比較好,因為這個城市除了夜里0點時分的記錄偏高,其它時間短都比較偏低。
預設2:我覺得B城市的總體情況比較好,因為這個城市一天的情況都比較穩定。 【環節意圖:通過初步讀取數據,學生在比較的過程產生有效表達的需求。】 (二)討論交流,嘗試繪制:
1、討論:到底哪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更好一些,這樣看來看去真麻煩,你有什么好方法嗎?(小組內先說一說,然后再嘗試比一比)
預設1:可以將兩副圖畫在同一幅統計圖中進行比較。 預設2:可以將兩幅圖重疊在一起進行比較。 師:真是個不錯的主意,你是怎么想到的?
預設:橫縱軸的布局是一樣的,也就是比較的標準都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便可以將他們重合在一起進行比較。 2、(學生演示:重疊在一起) 提問:你們發現什么新問題了? 預設:不好區分、內容不統一等。
4
(圖2) 師:你有什么好辦法彌補這些問題?
預設1:用不同的線形或者不同的顏色區分,或者標明圖例。 預設2:關于題目可以二合一。 3、 合作完善復式折線統計圖。
【環節意圖:在已有的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嘗試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通過有效地交流與討論不斷完善制圖方法。】
(三)初步比較,感受優勢。
1、提問:到底哪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情況更好一些?通過這幅復式折線統計圖,你們又讀出哪些信息? 預設:(圍繞最多,最少,比多(少),局部情況,整體情況…) 師:(補充信息)仔細觀察這幅圖,你們又有什么新發現? (出示:空氣質量評價標準)。 預設:„ 質疑:為什么A城市夜里突然空氣質量急劇下降? 師:看,你們已經開始關心它們背后的信息了,真會思考!
3、猜一猜:如果這兩個相鄰的城市分別是首都北京和河北的省會石家莊,結合著自己的生活經驗猜一猜,哪條折線可能表示北京?為什么?
小結:看,有了這幅特別的折線統計圖,我們分析
起來就更加科學和客觀了。
4、 揭示課題:將兩幅折線統計圖合成了一副,你能給這幅圖起個名字嗎?(復式折線統計圖)
【環節意圖: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逐步完善對復式折線統計圖中數據的解讀,從中初步感受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優勢,進而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四) 結合現實 ,深入分析。
1、 提問:僅憑一天的數據就能判斷出哪個城市的空氣質量好嗎?我們再來看一組數據(圖3),說說你又獲得哪些數學信息?
(圖3 )
預設1:通過比較我們發現北京從2013年至2016年整體情況都比石家莊好。
預設2:雖然石家莊的空氣質量沒有北京好,但是石家莊的良好天數增長的比較快,而北京則增長速度比較緩慢。
2、追問:看來北京這些年的治理已經初見成效,你都知道哪些舉措? 預設:綠化、限號、限行、煤改電等等。
3、思考:結合生活實際,你能試著分析一下,為什么北京一直花大力氣治理空氣質量
5
問題,可是收效不大呢?(出示:地形圖)
預設:要想徹底改變北京的空氣質量,周邊的城市都要動起來,攜手共同來治理。
預設:真想不到,小小的幾組數據竟然讓我們分析出這么多結論,原來數據也會說話啊! 【環節意圖:通過對數據的不斷完善,使學生初步感受到要想做出準確地推斷需要足夠多的數據來支撐,從而感受到數據分析的科學性、嚴謹性及其現實意義。】
三、 回顧反思,總結收獲: 師:回顧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5.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 情感、態度、價值觀評價: 1、 我能主動參與合作交流。 符合( )比較符合( )不符合( ) 2、 我感受到數學課很好玩,我愿意動手操作。符合( )比較符合( )不符合( ) 3、 我能數學的語言清楚地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符合( )比較符合( )不符合( ) 4、 我能及時調節和反思自己思維過程。 符合( )比較符合( )不符合( ) 5、 我體會到圓在生活中作用。 符合( )比較符合( )不符合( )
二、知識和技能評價
下面這幅復式折線統計圖描述的是龜兔賽跑的小故事,您能讀懂這幅圖,并試著
說說哪條是烏龜走的路線?哪條是兔子走的路線?說明你的理由。
6.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它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300-500字數)
基于前面的學情分析,為了突出統計教學的重點,突破難點,我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淡化制圖過程,以數據分析為核心,巧設教學環節,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關注數據讀取,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數據分析是統計的核心”,在實際的統計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對數據本身、數據之間的讀取,還要關注學生對超越數據本身的讀取,這樣的讀取才是真正統計意義上的“數據分析”。因此,我將對比分析,體會優勢的環節設計為三個層次的讀取:1、讀取數據中的信息,包括讀取統計表中的數據和讀
6
取A、B兩個城市的單式、復式折線統計圖上的信息;2、通過數據能夠推斷,包括通過比較兩個城市的空氣好壞、分析北京出現極值背后的原因及提出合理化建議等;3、根據背景選擇合適的方法,比如最后的練習環節,設計了一個根據故事情景畫統計圖的任務,意在加深學生對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的認識。
(二)聚焦核心話題,凸顯統計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史寧中教授還說過:“在中小學階段,統計的教育價值主要有三點,其中一點就是養成通過數據來分析問題的習慣,其實質是通過事實來分析問題…”因此,我選擇了學生都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霧霾”為線索,展開初步研究,從過去24小時的AQI指數,到過去幾年的優良天數;從局部的數據比較,到整體的變化趨勢;從數據表面的讀取到數據背后的探究;從簡單的霧霾現狀到治理霧霾的舉措等等,無不體現出統計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與價值。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