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條形統計圖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條形統計圖》浙江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條形統計圖》浙江
溫州市小學( 數學 )學科教學設計
課題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條形
統計圖》
課時
1課時
教材分析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條形統計圖”的第一課時,是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初步經歷了簡單的數據整理過程,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文字、圖畫、簡單的統計表等)呈現分類計數的結果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并借助象形圖這一知識聯結點和起點,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1個單位),為今后學習以一當幾的條形統計圖、復式條形統計圖等內容奠定基礎。教材首先呈現的是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氣情況,然后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表示出數據,接著呈現了統計表和象形圖。在此基礎上,小精靈給出條形圖。并通過小精靈的問題,引發學生對象形統計圖與條
形統計圖進行對比。意在使學生通過整理與比較,體會新舊知識的聯系和區別,凸顯“條形統計圖能清楚地表示數量的多少”的特點,從而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特點和優勢。
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統計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統計觀念的基礎上,通過親身經歷的調查統計,使學生較為系統的認識條形統計圖,并根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然而,學生不僅對例1北京的天氣情況這個素材覺得陌生又遙遠,感受不到該統計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而且沒有經歷過數據收集的過程,無法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讓人擔憂的是,學生往往把數據整理成比較清楚明了的統計表,不整理成象形圖,而象形圖是學習條形統計圖的知識聯結點和起點,只有讓大部分學生從象形圖這個知識聯結點和起點去探究,才能深刻經歷從象形圖到條形統計圖的數學發展過程,感悟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目標與重難點
目標定位:
1、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的結構和特點,能根據數據繪制條形統計圖,會讀圖,能提出并解答簡單的問題,初步建立數據分析觀念。。
2、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積累調查統計的活動經驗。
3、在簡單的數據分析交流中,初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
教學重點:認識條形統計圖的結構和特點。 教學難點:探究條形統計圖的的形成過程。
教學準備
課前調查的八項統計數據、方格紙、記錄單等 過程設計
課前談話:我們先一起聊一聊,早餐吃什么?如果有個阿姨想在校門口開早餐店,你有什么建議? 一、激發興趣,提出問題
(一)展示課前調查數據
師:生活中有很多的問題都需要統計來幫忙,昨天老師布置你們調查了這些情況(逐一出示),其中就有我們剛才聊的早餐問題,想不想看一下他們的調查結果?這是他們的匯總單:
他們還整理成統計表了:
他們一共調查了多少位同學?我們班是46人嗎?誰來讀一讀他們統計的結果?
(二)用圖表示數據
統計表能清楚地表示數量的多少,你還能用以前學過的畫圖方法來整理這些數據嗎?請把你的想法畫在記錄單上面。(巡視)
【設計意圖:前測素材,不僅是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親身經歷的,而且為充分探究 “條形統計圖”的形成過程爭取了充足時間。】 二、順思導學,探求新知
(一)展示作品、多向交流
1、展示其他符號的作品
2、展示用圓作符號的作品?你覺得他們畫得怎么樣?
1 號作品 2號作品 3號作品
預設
生1:1號作品不太好!圖形大小不同,最喜歡面條的有9人,而最喜歡蛋糕的有17人,它們疊的高度差不多,容易誤會。
生2: 2號作品畫的有點歪歪斜斜,不好看,不整齊。 師:(出示3號作品)這一幅有沒有比之前兩幅好,好在哪? 生1:圓圈的大小差不多,沒有那么歪歪斜斜了。
生2:圖形疊的高表示的數就大,圖形疊的矮表示的數就少。 師:是啊,他畫得比較整齊,把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都對齊了(橫向手勢)
【設計意圖:學生在畫一畫、評一評活動中體驗到象形圖的局限性,從而激發改進象形圖的強烈愿望。】
(二)由象形圖到條形圖 預設
師:老師想知道最喜歡吃面條的有幾人,你得怎么看? 生:得一個一個地數圖形,比較麻煩。
師:為了讓大家很快地看出數量,可以在這個圖上面怎么改進呢?(同桌交流)
匯報:
生1:可以給這些圓串起來,像串糖葫蘆一樣,這樣就不容易畫斜。 生2:可以在邊上標上對應的數字。 師:你們覺得這樣有什么好處? 生3:可以看出數量是多少。
師:還有什么建議?
生4:我覺得還應該一行一行地畫上橫線。 師:你們覺得畫橫線有什么好處?
生5:這樣一邊看圖,一邊看對應的數字才能更快、更準確。 „„
(三)梳理、介紹條形統計圖
師:同學們這么多的建議跟數學家的想法差不多(邊演示邊介紹) 格子:為了避免圖形畫的大小不同、歪歪斜斜,用統一的格子來表示數量。
涂色:為了便于觀察,給他們涂上顏色。
縱軸:為了清楚地表示數量,在左邊標上對應的數字。
師:像這樣的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條形統計圖(板書)。 條形統計圖跟剛才的象形圖比起來能把數量表示地更清楚。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議一議、改一改等探究活動,充分經歷了象形圖到條形圖的數學發展過程,更加深刻的感悟了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最后通過回顧、梳理、總結的方式,使學生從“活動經歷”升華到“經驗獲得”,為今后學習折線統計圖、復式折線統計圖等內容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和方法。】
(四)讀圖
1、你能看懂條形統計圖?豎著這條線叫縱軸,表示什么?橫著這條線叫橫軸,表示什么?一個格子代表幾?
2、最喜歡面條的有( )人,最喜歡糯米飯的有( )人,最喜歡( )的有17人。
師:你是怎么看的?
生1:先找種類,再看最高處橫著對應的數量(結合課件進行讀圖指導)。
生2::我是先看數字17,再橫著對應找到蛋糕這種早餐的。 3、最喜歡( )的人最多,最喜歡( )的人最少。(搶答)
師:你們怎么這么快就知道啦? 生:一眼就看出來。(直觀,容易比較) 4、最喜歡糯米飯的人數比蛋糕的多( )人。
生1:多1人,我是用最喜歡糯米飯的人數減蛋糕的人數。(減一減) 生2:我是直接看高出部分代表的數量。
小結:我們分析數據既要整體觀察,又要對不同種類之間進行適當地比較。
5、你還能得到那些信息?王阿姨想在校門口開一家早餐店,你有什么建議?
【設計意圖:學生們通過對讀圖方法的交流,學會初步分析數據。通過分析數據,使學生能夠在數據(大數據)背景下做出初步的判斷,感受調查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
(五)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比較(同桌交流)
預設問題1:想知道喜歡蛋糕的有幾人,你更喜歡看圖還是表? 預設問題2:想知道喜歡哪種早餐的人最多,你喜歡看哪個? 小結:是呀,統計表和統計圖各有自己的特點。它們在生活中都有很多的用處。
【設計意圖:學生們通過討論、交流、比較,明確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
過渡:想不想親自畫一畫條形統計圖?拿出記錄單,把自己小組調查的結果整理成條形統計圖。 三、練習鞏固、深化認識
(一)小組展示統計圖作品
統計圖作品①(略),如何校對? 統計圖作品②(略),調查了什么?
統計圖作品③:出生月份這組的統計圖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一年有12個月,要分12類調查。)
(二)展示睡眠時間情況的統計圖
1、他畫的對嗎?
2、你能從圖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3、國家教育部規定小學生睡眠時間不得少于10小時,結合這個小組的統計圖,你有什么想說的?
4、如果只需要了解同學們睡眠時間10小時夠不夠,只需要分幾類? 生:分兩類, 10小時以下的幾項合并為這一類, 10小時及以上的為一類。
師:想象一下10小時以下的這一類的條形會有多高?現在你又有什么想說的?
生1:10小時以下的這一類的條形特別高,哇,沒想到我們班竟然有超過一半的同學睡眠不足!
生2:我想對那些睡眠不足的同學說,作業要早點完成,早點睡覺。 生3:我想說,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證小學生健康成長。 生4:我想對自己說,以后電視不能看太遲。
生5:我想到全國一定有很多小朋友也像我們一樣睡眠不足吧。(超越數據解讀)
„„
小結:我們平時做調查統計,要根據不同需要進行適當的分類,還要根據調查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和判斷。
【設計意圖:能讀出統計圖表中直觀的、推理可得的以及蘊含的信息,也能根據不同需要和目的調整調查統計的方案。】 四、拓展延伸:
作業1:這里有兩個小組的同學,他們在畫統計圖的時候發現格子不夠了(展示),到底該怎么表示更合適呢?老師把他們組的調查數據發給你們,你們帶著這個問題回家思考。
作業2:各組長把你們調查統計的結果貼在班級的學習欄里,同學去看看,交流一下,我們調查了這么多的問題,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以問促思,激發“以一代幾”的需要,為后續學習做了鋪墊。同時,學生能夠多次真真切切的去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
五、課堂總結,談學習收獲 1.靜靜回顧。
2.暢談收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