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故都的秋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語文華東師大版高二下冊《故都的秋》群文閱讀——抒情說理散文群文閱讀_四川省廣元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語文華東師大版高二下冊《故都的秋》群文閱讀——抒情說理散文群文閱讀_四川省廣元
課題 |
《故都的秋》群文閱讀——抒情說理散文群文閱讀 |
課型 | 新授 | 授課年級 |
高一 年級 |
授課人 | ||||||||||||||||||||||||||
教學 目標 |
素養目標: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交流能力、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知識目標:通過群文閱讀掌握作者通過寫景抒發情感和說理的藝術手法。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
教學重難點:掌握作者通過寫景抒發情感和說理的藝術手法。 |
||||||||||||||||||||||||||||||
學情 分析 |
高一年級學生由于剛從初中進入高中階段,基于初中語文閱讀能力的基礎,對散文具備了一定的語言鑒賞能力,但是對于同一類型的散文并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能力,通過這次教學,以教材為本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學生對散文中的情感和哲理的分析理解能力。 | |||||||||||||||||||||||||||||||
選文 分析 |
必修二第一單元主要是學習寫景狀物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都是通過寫景狀物抒情的典型代表作品,高一年級學生由于剛從初中進入高中階段,基于初中語文閱讀能力的基礎,對散文具備了一定的語言鑒賞能力,但是對于同一類型的散文并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能力,通過學習《故都的秋》后,學生掌握了文本是如何通過寫景來抒情這一方法后,為了讓學生對散文中的抒情方式形成一個知識體系,進而輻射到多篇散文教學中。此外,我還選取了三篇不同季節的散文。其中《茶園之春》是我自己創作的一篇散文,教師自己的作品更能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給學生樹立一個寫作的榜樣。《茶園之春》和《故都的秋》都是通過寫景來抒發情感的散文。賈平凹的《冬景》和簡媜《夏之絕句》除了通過寫景來抒情外,也在說理,這樣的選文上也有一個知識的梯度。 | |||||||||||||||||||||||||||||||
議題 | 現代散文如何通過寫景來抒情說理 | |||||||||||||||||||||||||||||||
議題 分析 |
(一)議題要具有可討論性 如果“議題”不具備可討論性,那么從課堂效果上看就沒有意義,就不利于語文核心素養中提出的思維發展與提升。“議題應為教師、學生、文本和作者之間的多邊對話奠定基礎,并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盡可能地激發師生的思維和表達。”一個有效的可討論的議題,才有利于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 例如,必修二第一單元主要學習寫景狀物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綠記》三篇散文都是通過寫景來抒發作者的情感。由于郁達夫特殊的個人經歷,在創作《故都的秋》時,郁達夫不僅僅描繪了北平的秋景,也將個人的主觀情感融入了秋景之中,所以整篇散文讀起來有一種沉郁悲涼的味道。 學生在學習了《故都的秋》之后,了解了作者在贊秋卻將秋寫得那么悲涼的原因是因為他性格抑郁,多愁善感,審美上以冷色調和素雅為美,所以《故都的秋》被稱為是“一曲悲涼的頌歌。”高中散文的學習也重在培養學生對描繪的客觀景物融入主觀情感進行虛構的能力,以及轉向對人生和大自然的獨特感悟和理性思考能力。所以現代散文是如何通過寫景來抒情、說理為議題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議題。 此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者作品的寫作技巧、表現的主題都可以作為議題。結合學情,綜合比較,我選擇了“現代散文中的情與理”這個議題。這個議題更具有可討論性,學生可以從寫了什么景,怎樣寫景,蘊含的情理方面進行交流、展示,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 (二)議題要符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語文學科要凸顯其“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功能,學生僅僅學習語文課本是不夠的,在給學生選擇議題時既要基于教材,更要高于教材,打通教材的內外融合。比如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歷史使命與責任感,激勵他們敢于擔當、勇于拼搏的時代精神。 在《現代散文的情與理》群文閱讀課中,我所選的議題就是“現代散文如何通過寫景來抒情說理。”選文中簡媜的《夏之絕句》和賈平凹《冬景》兩篇散文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
|||||||||||||||||||||||||||||||
教學 模式 |
學生自主探究、生生合作探究法、師生互動交流、學生風采展示法 | |||||||||||||||||||||||||||||||
課時 安排 |
1課時 | |||||||||||||||||||||||||||||||
教 學 過 程 |
教學 建構 |
教師建構: 問題引領 |
學生建構: 活動探究 |
|||||||||||||||||||||||||||||
導學 |
教師創作的詩歌導入: 廊 橋 戀 瀾雨聲斷,朱樓橫臥銀河巔 跫音篤然,在歲月深處回響。 楊柳彼岸,春意闌珊百花舞, 佳人如期,薄衫輕紗登陌上。 落日樓頭,窗扉掩映著凋欄 晚風來急,滿城風絮入深巷。 斜陽脈脈,剪碎余暉畫星 何處笙簫?一曲長歌回大唐。 霓裳羽衣,當年粉黛入宮墻 添香紅袖,明月朝陽伴君王。 倦游回首,笑語盈盈兩相去 人去廊空,獨留樓臺棲鳳凰。 問題1:同學們為了表達對廊橋的喜愛之情,我在這首詩歌里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面對四季不同美景,名家大師又是如何通過眼前之景來抒發心中之情的?這里我給同學們選了不同季節的四篇美文,其中《故都的秋》是我們剛學過的,《茶園之春》是老師自己創作的。 在進行群文閱讀時,我們最重要的就是在聯系和比較中發現共性,尋找區別。 問題2:通過你的初讀,你發現這四篇美文有什么共性與異同? |
|
||||||||||||||||||||||||||||||
探究 |
閱讀記錄卡
提示:小組合作交流前先做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中要體現集體合作精神,推薦好中心發言人。 |
學生先自我思考,再與小組合作探究,將思考的答案寫在導學案上。 | ||||||||||||||||||||||||||||||
交流 |
把自己的想法與組員進行交流 |
學生交流 | ||||||||||||||||||||||||||||||
展示 | 推薦中心發言人上臺展示 | 中心發言人上臺展示 | ||||||||||||||||||||||||||||||
反饋 |
學生習作展示: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樣是面對自然景觀,同學們又是如何去用自己飽蘸深情的筆墨去書寫眼前之景、心中之景,讓我們將目光聚焦到導學案上。 學生作品片段展示: 落花煙雨遙如夢,鴻聲塞外秋。古往今來,多少疼痛的故事被輕描淡抹。多少次離別,不復相見。秋季是這般悲哀,從古至今,無數文人都以秋寫哀愁。秋風如同一把肅殺的利劍,將萬物凋零得只剩一副殘破的軀殼。秋風,滿載著一船愁容,向五彩斑斕的世界漫溯。 (教師修改) ——郭雨佳 窗外的景,窗外的人不停地變化著,就像人生一樣,變化無常,為此你只有等待,等待窗外的清風,而你,就會有窗內的平靜。……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高低,而在于靈秀;人生像一場雨,重要的不是大小,而在于及時。只要等待,那扇窗外的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就會讓你難以忘懷。 ——楊如意 冬日里的太陽,來的晚,走的急。透過窗外的燈光,是沒有停息的雪。輕柔的目光,那飄飄灑灑的雪影宛若一曲浪漫的華爾茲浮現在我的眼前,恍若一首溫馨的小夜曲在我的喉嚨呢喃。當我踩在這世界最豐厚的底色時,才知歲月在冬季積蓄了渴盼的希翼之光,等待春天來臨,你便將整個世界照亮。 (教師修改) ——劉倩茹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是杜牧眼前之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王勃筆下之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毛澤東感慨的秋。而我亦想飽嘗一頓霜染紅林的秋色。……我不得不佩服秋,她是一位技藝超群的畫家,達芬奇、梵高和它一比都會黯然失色。在桂樹上,用畫筆輕輕點幾下,桂樹便開滿了芳香撲鼻的桂花;它來到城外,在田野上一刷,田野便染上了一層金黃;她拿起幾瓶彩色顏料向果園一撒,各種果實便在樹上搖著鈴鐺。 ——徐霜 |
學生點評作文片段 | ||||||||||||||||||||||||||||||
總結 |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對同學們閱讀和寫作訓練有怎樣的指導意義? 教師總結:有一位作家曾經說過,一個作者,可以躲在小說的人物和情節后面,可以躲在詩歌的意象和韻律后面,也可以躲在影視劇的故事和對白后面,但在散文中,他無處藏身,他必須走出去,面對自己,面對生活,面對讀者。所以,作家往往把自己的情感或者人生哲理寄寓在客觀景物之中,如果同學們以后在閱讀中、寫作中能把握這點就不枉此課了。 |
學生談自己的學習收獲 教師總結 |
||||||||||||||||||||||||||||||
美文 拓展 |
《夏感》梁衡 《昆明的雨》汪曾祺 《秋色賦》俊青 《濟南的冬天》老舍 |
學生下去搜集相關散文閱讀,并品味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情感和傳達的哲理。 | ||||||||||||||||||||||||||||||
板書 |
|
|||||||||||||||||||||||||||||||
自我 評價 |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