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佛理禪趣,百喻經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課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第五單元佛理禪趣《百喻經》六則-吉林省 - 長春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百喻經》六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百喻經》的故事內容,積累常用的文言文詞匯和句式。
2.領悟故事所蘊含的哲理,并聯系生活體驗探討其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和意義。
3.掌握寓言類材料的審題立意方法。
教學重點:領悟故事所蘊含的哲理,并聯系生活體驗探討其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和意義。
教學難點:掌握寓言類材料的審題立意方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以學生熟悉的寓言故事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入新課。 二、文學常識
1.《百喻經》全稱《百句譬喻經》,是用寓言以申教誡的一部著作。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蕭齊天竺三藏法師求那毗地譯。
2.寓言:在佛經中,經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說理。佛教的義理玄微,難以理解,所以佛經“假近以喻遠,借彼而況此”,通過譬喻,將艱深的義理,化做淺易的故事,使人樂于聽聞,易于接受。
三、自習檢測:積累常見的文言文詞匯和句式 導學案字詞預習檢測
四、文本研讀:品愚人故事,悟智慧人生 小組展示:
1.品讀第一.二.四則寓言故事,用一句話概述故事大意。(即每則寓言分別說的是什么人?寫的什么事?結果如何?)
2.這則寓言的寓意是?(請用恰當的成語概括寓言的內容并加以解釋) 3.聯系現實,談談這則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全班分成六個小組,每兩個小組共同分析一則。組內交流預習作業,組長記錄,歸納整理發言結果,推薦代表發言。)
第一則:《愚人食鹽》 解析:
1、愚人在食鹽的過程中造成了什么結果? 2、造成這樣結果的直接原因是? 3、原文中用哪句話來證明的? 寓意:做事要恰到好處;
凡事要全面諧調,避免以偏概全; 學會克制私欲,不可貪得無厭;
聯系現實生活:學生舉例
人生啟示: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 第二則:《渴見水》 解析:
故事:渴見水不飲 ,
原因:“此水極多,俱不可盡” 應該: 先解口渴之急 , 即做好眼前 不應該:因水之多而放棄,即放棄目標 寓意: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實事求是,切忌貪多求大; 做好眼前事,防止好高騖遠; 明確目標,量力而行;
最佳寓意:做好眼前事,防止好高騖遠 聯系現實生活:學生舉例
人生啟示:制定長遠的目標,切不可因為目標太遠而放棄一切努力;積跬步以至千里。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
第四則:《嘗庵婆羅果》 解析:
故事:嘗果買果,卻一切都棄 ; 原因:買果時為知全部便一一嘗之; 應該: 嘗一知其它,知個別而得整體; 不應該:絕對實踐
寓意:做事要善于從個別中發現和認識一般。 絕對的實踐主義會不僅時時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是認識世界重要的思維方式。
聯系現實生活:學生舉例
人生啟示:實踐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絕對的實踐主義不僅時時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不可能事事都要親身經歷后才能得到真知。
五、拓展延伸:寓言類材料作文的審題方法 1、劃出材料中關鍵性的句子; 2、找出材料中的陳述對象;
3、找出每個陳述對象的在事件中所產生的結果;
4、由果及因,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結果,由此正面提出中心論點。 六、鞏固提升:當堂小練
《*******》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的故事,諷刺了那些***********************的人,啟發我們***************************。 七、布置作業:
自學《駝甕俱失》,分析其中蘊含的哲理,并寫一篇500字的議論文。
附:板書設計
以偏概全 好高騖遠 不知變通 過猶不及 貪得無厭 生搬硬套
《百喻經》六則導學案
一、參考譯文
愚人食鹽
譯文: 過去有一個愚蠢的人,到別人家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飯,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點鹽。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語道:“這味道所以這樣美,是因為有鹽的緣故。加了這一點尚且味道鮮美,如果再多加些豈不更好!”這個無知而沒有頭腦的人,便空口吃起鹽來。結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樣,聽說節制飲食對修行有好處,于是就繼絕飲食。有的經過七天,有的經過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饑餓的困苦,絲毫沒有增加一點道行,把自己的身體弄得疲憊不堪,并沒有證得真道。就像那個蠢人一樣,以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鹽,以至于口干舌苦,這也是一樣.
渴見水
譯文: 過去有個人,愚蠢沒有智慧,口渴極了,想要馬上喝水,看見由熱氣流升騰經陽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為是水,立即追趕直到印度河。到達印度河之后,面對著河水卻不喝。別人對他說:“你因為口渴尋找水,現在到了有水的地方,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說:“如果可以喝盡這些水,那我就喝。但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盡,所以我不喝。”當時眾人聽了這些話,都大聲地嗤笑他。
入海取沉水
譯文: 從前有位長者的兒子,到海里打撈沉香。經過一年,才打撈了一車,把它運回了家。他把沉香運到市場上去賣,由于價格昂貴,一直沒有人買。經過了許多天,也不能賣出去。心里感到很厭煩,十分苦惱。看見別人賣木炭,經常能夠很快就賣出去,于是就產生了一個想法:不如把沉香燒成木炭,可以很快就賣出去。于是就把沉香燒成了木炭,到市場上去賣,結果只賣了不到半車木炭的價錢。
嘗庵婆羅果
譯文: 從前有位長者,派人拿錢到別人的園子里去買庵婆羅果來吃。他吩咐說:“質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買回來。”于是那個人就拿著錢去買。園子的主人說:“我這樹上結的果子,都很好,沒有一個不好的。你只要嘗一個,就知道了。”買果子的人說:“我現在應該一一品嘗,然后才買,如果只是嘗一個,怎么能知道個個都很好呢?”接著他取來果子,每個都嘗了一下,才拿著回了家。長者見了,厭惡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詐言馬死
譯文: 從前有個人,騎著一匹黑馬進入陣地攻擊敵人。由于害怕,不能戰斗。就用血涂在臉上,裝死躺在死人堆里。他所騎的馬也被別人奪去了。士兵們撤離戰場后,他想回家,就割了別人所騎白馬的一截馬尾。回家后,有人問他:“你騎的馬,現在在哪里?為什么不騎呢?”他回答說:“我的馬已經死了,只好帶著它的尾巴回來。”旁邊的人聽后說:“你的馬本來是黑的,尾巴怎么變成白的了?”他無話可說,被人們所嘲笑。
駝甕俱失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先是在甕里盛著谷子。駱駝把頭探進甕中吃谷子,結果出不來了,使他感到很煩惱。有一個老人過來告訴他說:“你不要愁,我教你一個可以讓駱駝出來的辦法。你聽我的話,一定很快就可以出來。你應該把駱駝的頭砍下來,駱駝自然就出來了。”于是就聽了他的話,用刀把駱駝的頭砍了下來。殺死駱駝之后,又打破了甕。這樣愚蠢的人,被人們所嘲笑。
二、語言積累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 主人聞已,更為益鹽。 益:
(2) 致令口爽,此亦復爾。 爽:
(3) 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面目:
(4) 即燒為炭,詣市賣之, 詣:
(5) 尋即取果,一一皆嘗。 尋:
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
(1)食已口爽,返為其患。 ( )
(2)不得半車炭之價直。 ( )
3、下面句子中加點的“以”字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飾以山龜鳥獸之形
A、以鹽美故而空食之 B、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C、以其貴故,卒無買者 D、以其怖故,不能戰斗
4、在下面句子中的括號內補足相應的省略成分。
(1)主人與( )食,( )嫌( )淡無味。
(2)( )極渴須( )水。
5、翻譯下面的句子。
(1)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
(2) 若但嘗一,何以可知?
(3) 汝所乘馬,今為所在?何以不乘?
(4) 默然無對,為人所笑。
三、文本解讀
1、下列對《百喻經》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百喻經》全稱《百句譬喻經》,也稱《百譬經》,是一部佛經,由南朝蕭齊時天竺僧人求那毗地譯。
B、全書共兩卷,共有98個寓言故事,均為宣揚佛教教義而作,但“除去教戒,獨留寓言”,也是一部極有趣味的文學作品。
C、《百喻經》是魯迅先生最為喜歡的一部佛經。他曾說:“嘗聞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國藝文,往往蒙其影響。……佛藏中經,以譬喻為名者,唯《百喻經》最有條貫。”
D、《百喻經》中的故事大多短小,多講愚人之事,看似很簡單,解釋也較通俗。從這些故事可以看出,佛家關注的焦點和世俗是完全相同的。
2、閱讀下面的故事,回答后面的問題。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為其患。譬彼外道,聞節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食,或經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餓,無益于道。如彼愚人,以鹽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復爾。
(1)、加點的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既得鹽美,便自念言 既:既然
B、愚人無智,便空食鹽。 空:白白地
C、致令口爽,此亦復爾。 復:同樣
D、徒自困餓,無益于道 徒:信徒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