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民為貴,孟子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先秦諸子《民為貴》孟子-內蒙古 - 烏海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民為貴
學習目標:
1. 通過對貴、社稷、次、君、置、祭、犧牲等字的解讀,理解孟子民為貴的思想。 2. 了解孟子民為貴思想在現實中的意義。 學習重點:
通過誦讀和對一些字的解讀,深刻理解孟子民為貴的思想。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愛民如身”、毛澤東:“為人民服務”鄧小平: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江澤民: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群眾的支持,就必然垮臺。”胡錦濤:“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習近平: “我們工作目的是為人民服務,不僅要對上面負責,而且要對群眾負責,為人民做主。” 等等這些句子都體現了民為貴,今天我們來學習《民為貴》。 二、解題
(一)貴字的解讀。
(二)民為本的意思。 三、讀
(一)請學生自瀆,教師正音。 (二)請學生齊讀。 四、文本的賞析。
(一)社稷二字的解讀。
1、社的解讀。
2、上古發洪水,共工氏的兒子句龍讓人民住到高地和土丘上,每丘住二十幾戶人家,這是最早的社,后來句龍被奉為土神,也叫社神,也叫后土。
1、稷的解讀。
2、社稷的概念,是從夏朝家天下以后才有的。一個宗姓家族聚居在一起,慢慢發展,從小的社變成大的社。那
么,一個宗族有族人,有土地,以農業為主,共同祭天、祭地、祭祖、祭神,就形成了宗廟社稷。因為宗族社會是以家天下為基礎,宗法社稷是連在一起的,所以社稷引申為江山天下,引申為國家,也是從夏朝家天下開始的。
3、社稷:以農為本的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土神和谷神;國家。
(二)次字的解讀。
1、造字本義:身體欠安,打噴嚏。詞性引申后為形容詞,欠佳的,質量低的;縮小引申指形容詞第二的;詞性引申指名詞,順序。 2、“社稷次之”的意思。 (三)君字的解讀。
1、君字解讀 2、孟子這里所說“君為輕”的“君”,是指各國的諸侯。因為春秋戰國時,各國諸侯也稱“國君”、“君主”,為一國之君。只是那時的“國”,在政治體制上,還是中央政府天子的臣,是由天子冊封的,仍受天子的管束監督。 3、“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三個觀念 三個層次。一個諸侯國家的領袖,是第三等重要,而以人民為最大。一個國家的構成,最重要的是人民與土地,沒有人民、沒有土地,就無從去建立一個國家;光有土地沒有人民,也不行,所以人民最重要。其次是“社稷”,就是國家的區域范圍,這是次要的;至于領導的人,則是第三重要。所謂“輕”,是與前兩者比較起來,較輕而已。孟子按照這三個層次,依秩序解釋說,“得乎丘民而為天子”,獲得人民的擁戴,即可為天子。其次,一個知識分子讀書人,得到
了天子的欣賞,就可由天子封他做諸侯,“待予心肯日,是汝運通時”。這是家天下的制度,天子就有如此之大的權力。一個人得到天子的欣賞,就可以為諸侯;反之不得天子的欣賞,則沒有辦法。例如唐朝,可以說是詩的朝代,不但唐朝歷代皇帝的詩都作得不錯,國內詩作得好的,也很多很多。這些詩人中,有幸有不幸,而他們的幸與不幸,有形無形之間,主觀或客觀上取決于皇帝。李白,由于皇帝的高興,寫四首《清平調》,可以叫貴妃磨墨,近臣脫靴。而孟浩然,也是因詩名動天子,卻因為“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兩句詩,失去唐明皇的歡心,而坎坷一生。足以證明過去帝王政治,“家天下”的時代,“得乎天子為諸侯”,只要皇帝高興,封王都容易的真實情形。“得乎諸侯為大夫”,次一等的,遇不到天子,如果能夠遇到諸侯或后世的巡撫、御史等,獲得他們的欣賞,則可做他們的清客、秘書等,也可以度過一生。這三個層次比較起來,最難的,成就最大的,是獲得全國人民的擁戴,則可以為天子;討一個人的好感,只能得諸侯;再下一等,討長官的好,只能做一個秘書、科長,當伙計。這三個層次,也說明人心向背的重要性。 (四)置字的解讀。
1、置字的解讀。
2、“諸侯危社稷,則變置。”一個諸侯如果政治行為、政治道德不夠,使全國不能安定,人民吃苦,乃至社稷傾危,有亡國的危險時,那當然會變亂,人民要革命了。 (五)祭、犧牲的解讀。
1、祭字解讀。 2、劉全進瓜
透過故事看到背面,反映出民族的文化思想,知道中國的帝王,在神權的面前,還是畏懼的。 3、獻食
食物民以食為天,最初的祭祀以獻食為主要手段。《禮記·禮運》稱:“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飲,蕢桴而土鼓,猶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說,祭禮起源于向神靈奉獻食物,只要燔燒黍稷并用豬肉供神享食,鑿地為穴當作水壺而用手捧水獻神,敲擊土鼓作樂,就能夠把人們的祈愿與敬意傳達給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會發現,表示“祭祀”的字多與飲食有關。在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為最。在原始采集和狩獵時代,肉食是人
們拼著性命獵來的。當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起來時,肉食仍極為寶貴。孟子構想的理想生活,就以70歲能吃上肉為重要標準,弟子拜師的禮物也不過是兩束肉干,可見肉食的難得。正因為如此,肉食成為獻給神靈的主要祭品。 4、犧牲二字的解讀。
5、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動物叫“犧牲”,指馬、牛、羊、雞、犬、豕等牲畜,后世稱“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作為祭品的食物除“犧牲”外,還有糧食五谷,稱“粢盛”。在獻飯的時候,贊禮的禮生(現代的司儀)就高唱“獻粢盛”。 6、神不管事了,那就把原來的社稷神請下來,由此就看到人權有多大,盡管社稷重于君,而生民——人民的生活生命更重要,所以“民為貴”。人民是最重要的,為了生民,也可以變置社稷。
五、請學生齊讀課本上的“引入話題”,回答我們今天是如何發揚“民為貴”這種思想的。 例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六、作業:查閱關于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民為貴”思想的相關資料,寫一篇隨筆。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