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孟子見梁惠王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二語文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孟子見梁惠王》河北省 - 邢臺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孟子見梁惠王》
學情分析:學生在初中曾學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魚,我所
欲也》,高一學過《寡人之于國也》,對于孟子有一定的了解。然而與小說、詩 歌等相比,學生對于文化經典研讀的深度不夠,興趣不高,加之所帶學生為理科 生,文學性與閱讀經典的意識薄弱。我的立足點是通過設置多個學生任務研讀經典文本,激發閱讀興趣,發掘文化經典的獨特魅力,感悟孟子的義利觀。
教學目標:1.掌握相關重點字、詞、文言句式以及文化常識 ,自主翻譯文章。
2.了解孟子的義利觀,培養積極健康的義利觀。
教學重難點:1.領悟孟子的義利觀。
2.探究現今社會應擁有的義利觀。
教學過程:
第一步:小品導入,聚焦核心
在正式進入本文學習之前,觀看小品《扶不扶》片段。
【設計意圖】
因本堂課學生并非自己所帶班學生,一方面考慮到師生間的陌生感,以詼諧幽默的小品導入,意在放松課堂緊張氛圍;另一重要方面則是,《扶不扶》這一小品揭示的恰恰是在“義”與“利”之間的選擇。這一主題與本課探討孟子的義利觀有契合之處,幫助學生明確本課所探討的核心問題。
第二步:知圣人——繪制孟子詞云圖
全班集體繪制“孟子詞云圖”,回顧關于孟子極其主張的了解。
【設計意圖】
知人論世,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孟子這篇文章所表達的主張。我以回顧所學舊知為內容,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進行知識遷移;以繪制“孟子詞云圖”為形式,突破以往幻燈片補充、教師介紹的傳統方式,意在激發學生課堂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以及完成感。
第三步:讀文意——積累文言知識點
根據學生完成的導學案進行文言知識點的積累與強化。第一部分讀音,齊讀課文,了解學生讀音部分掌握情況;第二、三部分字詞句式及句子翻譯,學生根據參考答案進行對照,快速掌握,同時強化“茍為”中的“為”等易錯知識點。 通過微課視頻,對重點知識點“有以”、“無以”進行強化總結。追根溯源,從兩種句式的來源入手,明確不同語境中兩種固定句式的具體翻譯方法。
在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后,給予學生時間帶著對知識點的理解大聲自讀課文,做到自主翻譯與理解。
【設計意圖】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解決“言”的問題,本文篇幅較短,計劃用一課時完成對本文的學習。因此在學習文言知識點方面,以導學案形式輔助學生做到課前預習,課上鞏固。此外據了解,學生對于固定句式“有以”和“無以”的翻譯出現僵硬不通,不能結合語境靈活翻譯的問題,因此以微課形式結合課內外示例,詳解這兩種句式的來源及具體翻譯方法。 第四步:悟核心——探究孟子義利觀
補充春秋無義戰的背景參考,小組對下面問題進行討論。
1.梁惠王、大夫、士、庶人眼中的“利”分別是什么?他們為了自己的利會怎么做?從文中尋找依據作答。
2.孟子的義利觀是重義輕利,你同意嗎?從文中尋找依據回答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為本課的重點環節,也是突破教學重難點的重要一環。設計的兩個問題難度大小不一,第一題較簡單,重在培養學生整體閱讀能力。需要學生全面讀文才能答完整,否則便會遺漏要點。第二題難度升級,旨在培養學生研讀文本能力。關于孟子的義利觀,很多學生讀文后覺得很簡單,無非就是“重義輕利”。通過對文中“茍為后義而先利”一句的分析,我們發出衍生問題,孟子在文中強調“不能重利輕義”是否就等于他贊成“重義輕利”?結合背景參考及孟子作為儒家學者的主張,我們可以逐步探討出,春秋無義戰所導致的天下大亂,是各國不講道義、不擇手段式追逐利益的后果。孟子作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仁義思想為其核心主張,而又作為梁惠王的為治國建言獻策的謀士,他必須為梁惠王的國家之利著想。因此,他并非主張梁惠王等“重義輕利”,而是主張“先義后利,以義生利”的高屋建
瓴,更具長遠意義的儒家義利觀。
第五步:辯中思——梁惠王是否會尊崇孟子的義利觀治國?
如果你是梁惠王,你是否會尊崇孟子的義利觀治國?請你為此寫一段辯詞。
課堂精彩呈現:認為“會”的學生,贊成孟子謀取利益的長遠眼光,能夠讓國家更得民心,可遞萬世而為君;認為“不會”的學生,則從現實角度出發,在戰亂頻仍,諸侯國唯利是圖不講仁義的環境中,梁惠王若講求仁義,可謂孤掌難鳴,或許會不等仁義施行而國家早已滅亡;也有學生辯證看待,梁惠王認同孟子的義利觀,但現實無法提供條件使其施行。
【設計意圖】
通過上一環節的討論,學生對孟子的“先義后利,以義生利”的義利觀有了基本的了解,但考慮到依舊會有學生無法與“重義輕利”相區分,便通過設置情境以及辯論的形式,繼續對孟子所強調的“先義后利,以義生利”的義利觀進行強化理解。 第六步:寫我心——現今社會應如何對待義與利?
1.作業布置:結合現今中美貿易戰,上海垃圾分類試點以及“排雷英雄”杜富國等社會熱點事件,談談現今國家或個人應如何對待義與利?
要求:(1)觀點鮮明*(2)能夠有事例*(3)能夠有引用(4)能夠用一組排比,兩個比喻。(5)兩百字左右。
2. 展示教師下水文
天下熙熙,愿皆為義
孔子以喻于義和喻于利區分君子小人;孟子舍生取義,視不義而富貴如浮云;司馬遷不屑于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當今社會,何為義?
義,是位卑未敢忘憂國;是身處江湖之遠,卻心系華夏命脈!不知蘭亭雋永,不懂子曰詩云的廣東勞工丁龍用銅板捐助起一所漢學系。一個奴仆,讓漢文化在大洋彼岸落地生根。一個奴仆,用卑微詮釋偉大,用行動注解拳拳情義。
義,是冷對千夫指,甘為敲鐘人;是心懷赤誠,敢逆眾議,為國之發展謀出路!原北大校長馬寅初在“人多力量大”的擁躉中逆流而上。高瞻遠矚,第一個提出人口控制主張。縱然激起千層洪波,亦不改學者良知。鐵肩擔道義,書生亦有用,誓做敲鐘人,不負赤誠心。 義,是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是揮灑青春熱血,勇擔青春使命,用奮斗永葆青春芳華!人大學子葉舟舟放棄異國留學,轉而扎根湖南農村,致力鄉村扶貧工作。一葉扁舟向大塘,不負青春不負村。奮斗的青春從來都一樣,半為正義半為身!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