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整本書閱讀,吶喊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讀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吶喊》中“孩子”群像-北京市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任務群教學:整本書閱讀與研討 《吶喊》中“孩子”群像
【教學背景】
《吶喊》,作為高中名著閱讀必讀的書目之一,它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收錄魯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作。它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時期的中國社會現實,總結了辛亥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和虛偽,痛苦地解剖了中國沉默的國民靈魂,批判了國民的劣根性。
由于魯迅的小說對于高一學生而言相對比較難懂所以在學程設計上增加了起始課,幫助學生走進“吶喊”。通讀指導部分按照篇目逐篇閱讀。重點突破分為四個部分:人物解讀、群像分析、意象解讀、敘事形式。此節課為重點突破之一。
《吶喊》中《狂人日記》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文中最后狂人喊出:“救救孩子”,這是我們第一次在中國小說中聽到救救孩子的聲音。在魯迅作品中,“兒童”或“孩子”一詞出現的頻率相對比較高,自己還翻譯整理過《愛羅先珂童話集》,還寫過《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孩子形象在《吶喊》中有的篇目雖然著墨不多,但幾乎每篇都有孩子形象,可見其重要性。而《孔乙己》中狂人喊出的“救救孩子”,難道不是魯迅先生的“吶喊”嗎?
【教學目標】
1、分析小說集《吶喊》中的孩子形象及成因 2、體會魯迅“反抗絕望”的偉大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小說集《吶喊》中的孩子形象及成因 難點:體會魯迅“反抗絕望”的偉大精神
【教學手段】
多媒體
【學生活動】
1、小組合作:勾畫出《吶喊》書中涉及孩子的文本,完成《吶喊》中“孩子”資料電子版匯編 2、針對資料匯編,對《吶喊》中孩子的內容,進行表格信息匯總 3、小組合作,完成《<吶喊>中孩子狀態調查報告》(部分)(可參考示例《留守孩子調查報告》),并在所發紙上畫出調查報告內容的思維導圖。
4、小調查:你認為《吶喊》中誰能拯救孩子?請說明理由。 5、補充閱讀魯迅文章:《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上海的孩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吶喊》一書中最初的一篇,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文中最后狂人喊出:“救救孩子”!那么,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吶喊》的孩子世界。
二、小組匯報
——《吶喊》中孩子調查報告之思維導圖
小組匯報要求:
• 1、每組推選一名同學進行匯報,一名同學進行黑板板書 • 2、匯報內容:孩子現狀、問題、原因 • 3、呈現形式:思維導圖
• 4、時間3分鐘左右,與前組重復內容可略過
三、老師點評與總結
1、根據學生分享內容與預設,進行相應的補充與引導,帶領學生進行文本內容細讀并進行討論 2、概括學生內容,老師呈現思維導圖
四、反抗絕望
一、提問1:《吶喊》中誰能救救孩子? 1、出示學生調查結果
2、提示:能救包括兩個方面:為什么能救?怎么救? 3、學生回答 預設:
篇目 人物
是否能救? 結合文本說明理由
《狂人日記》 狂人 不能 狂人雖有反抗的精神,但在序里最后成為常人。
《藥》 夏瑜 不能 夏瑜脫離群眾,群眾不理解他,最后以“反動”被殺,文中出現的墳上“花環”也是“聽將令”。 《一件小事》 人力車夫 不能 人力車夫,雖有真誠美好的品質,但不懂得如何去救。 《鴨的喜劇》 愛羅先珂 不能 愛羅先珂雖然道出北京的寂寞,但是最后離開了。
《故鄉》
我
不能
我雖然是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但卻不知道如何去做。
《頭發的故
事》 少年 不能 少年雖有遠志,但最后或死或入牢,最終為人所忘卻 N先生 不能 N先生雖然有覺悟,有理想,但遭到周圍人的蔑視和厭惡,最終選擇忘卻。
《社戲》
雙喜
不能
雙喜雖淳樸、善良,但長大后會受到成人的影響,如閏土般成為麻木、愚昧的人。另,雙喜不識字,也沒有辦法去救。
4、老師補充總結
5、補充資料:魯迅生平表
6、分析魯迅不同階段對社會的態度(集結《吶喊》前) 7、補充資料:
“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的在街上轉,闊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里轉。轉得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會上轉,同他們的父親一樣,或者還不如。所以看十來歲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國的情形;看二十多歲的青年,――他們大抵有了孩子,尊為爹爹了,——便可以推測他兒子孫子,曉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國的情形。”
——魯迅《隨感錄·二十五》
8、明確:《吶喊》中無人能救孩子。
二、提問2:既然現實社會如此黑暗,魯迅《吶喊》中無人能救孩子,魯迅先生為什么要寫《吶喊》一書,并命名為“吶喊”呢? 1、引入資料:“鐵屋子”對話 2、再回顧生平事件與態度 3、總結:希望與絕望之關系 4、引入資料
五、總結
引入: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論語·憲問》 知前路是墳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絕望,因為我以為絕望而反抗者難,比因希望而戰斗著更勇猛,更悲壯。—魯迅
魯迅一輩子在反對封建思想,但他卻是從傳統家庭成長的,其重視家庭,重孝悌,而其絕望之反抗,更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與孔子的精神是一脈相承。
作業
閱讀: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上海的兒童》;許壽裳《魯迅傳》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