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壇經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二語文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壇經》兩則-天津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壇經>兩則》教案
一.設計理念:
一是著眼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 和“弘揚民族精神”的要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首次明確提出“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德育功能”的基本理念,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并把“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設定為專門的學習任務群。
二是實現信息技術充分與課堂深入有機融合。佛理禪趣本身比較抽象深奧,為了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和提升課堂效率,我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比如恰當選擇剪輯和播放短視頻,較好地突破了教學難點:“理解佛家文化中“空”的內涵;理解禪宗“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特色;領悟佛理禪趣,提升生命智慧。”;課堂上讓學生利用微信把討論結果及時發到班級微信學習群,以便于更好地進行課堂展示和學習交流,較好地突破了教學重點之一的“深入把握《<壇經>兩則》的思想內容”;精心制作課前觀看和課后觀看的微課,并利用班級QQ群向學生推送,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自由觀看學習。使信息技術充分與課堂深入有機融合,使教學深入淺出,生動形象,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之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得,取得了很好地學習效果。 二.學情分析:
高二學段的學生對于儒家和道家文化有較多的了解和認識,可是對于佛家文化尚感到玄奧和陌生,然而佛家文化中有很多精髓,對于學生的生命成長和心靈完善乃至以后的人生歷程都有很深遠的積極意義。鑒于學生平時課下對于佛家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所以我選擇《<壇經>兩則》這篇文章,借此想讓學生認識到一些佛理禪趣,吸收佛家文化中的一些積極因子,為學生自覺地豐富自己的人生智慧和深化自己的文化底蘊打下一個好的基礎。除此之外,因為佛理禪趣本身比較抽象深奧,我打算運用信息技術,使之充分與課堂有機融合,使教學深入淺出,生動形象,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之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得。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了解《壇經》在佛教及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積累文言知識,了解《壇經》的思想內容。
(二)能力目標:深入把握《<壇經>兩則》的思想內容;領悟佛理禪趣,提升生命智慧。
(三)情感目標:批判地繼承佛家文化,理性看待佛家文化對于人生的啟示意義。 四.教學重點:積累文言知識,深入把握《<壇經>兩則》的思想內容。
五.教學難點:批判地繼承佛家文化,理解佛家文化中“空”的內涵;理解禪宗“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特色;領悟佛理禪趣,提升生命智慧。 六.教學活動
活動1 【導入】欣賞視頻,激趣導入
我們這節課通過學習《壇經》兩則,來領略一些佛理禪趣。
佛是誰?從狹義來說,佛指的是二千多年前誕生在印度的釋迦牟尼,他年輕時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無法解脫,于是出家修道,經過長時間的思索,終于覺悟。此后,開始廣泛傳播佛教思想。去世后被尊為 “ 佛 ” 即 “ 先覺者 ”。從廣義來說,佛教主張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因此,所有的人都有可能修行成佛。換言之,佛不只是釋迦牟尼特定的稱呼,而是大千世界所有“覺者”的共稱(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徹底的覺悟)。
那么什么是禪?通過一個短視頻來了解一下。禪本身不可言說,但它就像空氣和陽光一樣,就在我們身邊,需要我們去親身感悟體會。
活動2 【講授】了解慧能,走近《壇經》
慧能,是禪宗的實際創始人。西方學者評出了“東方三大圣人”,第一是“道圣”老子,第二是“德圣”孔子,第三“智圣”慧能。
《壇經》又稱《六祖壇經》,它記述的是唐朝禪宗六祖慧能得法及傳播教化的事跡,由其弟子法海輯錄。《壇經》是佛教史上中國人所著的唯一被尊為“經”的著作,不論在中國佛教史還是思想史上都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活動3【研讀】走進文本,品讀課文
1.研讀“慧能受法”
先看第一則“慧能受法”,誦讀翻譯。
參考譯文: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時候,把慧能召喚到佛堂里,為他解說《金剛經》。慧能一經傳授,頓時就領悟了佛法。當天夜里接受訓導,別人都不知道。于是弘忍和尚就把頓悟的法門和本門的信物袈裟傳給了慧能:“你就是六代祖師了,這件袈裟就是信物,要代代傳下去;本門修行要‘以心傳心’,應當引導弟子自己領悟。”弘忍又說:“慧能!自古傳授法器,都是很危險的事情,就像生命懸在發絲上一樣!如果你在這里停留,有人就會害你,你應該即刻就離開這里。” ⑴ 問:慧能受法,五祖弘忍法師具體傳授給慧能什么?
明確:傳法衣,以信稟定慧能禪宗六祖的身份;傳頓悟法門。 ⑵ 問:頓悟之法的關鍵(要領)是什么?(用原文找關鍵詞)
明確:“以心傳心,當令自悟”。禪宗強調“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其理論依據是大乘佛法佛性論:心即是佛”和 “眾生皆有佛性” 。禪宗強調“傳心”和“不立文字”,不提倡讀經和著書立說。 說法者,單刀直入,直指人心;受法者(學禪者),領悟自心( “頓悟” )。
播放短視頻,更加直觀形象地理解禪宗特色: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強調頓悟。 (3)問:五祖弘忍為什么選定慧能作為禪宗六祖?(用原文回答)
明確:“慧能一聞,言下便悟”,說明慧能的悟性極高。慧能是何許人也?在慧能受法之前還發生了什么故事?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了解一下。(視頻播放) (4)賞析兩首偈子
神秀詩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詩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解說:“塵埃”就是我們的種種不良習氣。污染心靈的“塵埃”(不良習氣)本身就是人的妄念(錯誤的念頭)所致,而妄念是“虛幻的假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佛家文化中,“虛幻”和“假象”不是說從來沒有存在過,而是強調“空無自性”,通俗的說不能永恒存在的就屬于“虛幻的假象”)。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兩相比較,慧能所作的偈子更徹底地體現了佛教“空”的思想。 2.研讀“南能北秀”:學生誦讀翻譯。
參考譯文:世人都流傳著“南能北秀”的說法,卻未能知道根本的緣由。神秀禪師,在南荊府當陽縣玉泉寺擔任住持修行;慧能大師,在邵州城東三十五里的曹溪山修行。佛法均屬一個宗派,因為傳人居住一南一北,所以就有南北流派。為什么又有
漸悟和頓悟的區別?佛法只有一種,人領悟佛法有慢有快,領悟慢的,就采用漸悟的方法,領悟快的,就采用頓悟的方法。佛法本身沒有頓和漸的區別,但是因為人的根器有遲鈍和敏捷的區別,所以才有了漸、頓之稱。 ⑴ 分析兩個流派的劃分依據。(品讀課文,填寫下表。)
⑵ 學生分組討論,利用微信把討論結果及時發到班級微信學習群,以便于課堂展示
和學習交流。 流派 創始人 擔任住持之地 悟道方式 悟道特點 教法依據 南宗
慧能
韶州曹溪山(南)
頓悟
直接領悟 (快)
根器敏捷
北宗
神秀
當陽玉泉寺 (北)
漸修
循序漸進 (慢)
根器遲鈍 ⑶ 兩個流派是否根本對立?(在原文找依據)
法即一宗(師承一處),法即一種(見性成佛),法無漸頓(隨緣說法)。 明確:課文對這種認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雖然南北地域不同,實際上他們的師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傳的禪法,在對于人的心性的認識上,他們是一致的,即都認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變的真性,而眾生因迷妄顛倒不能覺悟。而從悟道方式上看,雖然側重點不同,卻是互為補充的。 活動4【拓展】領略禪意,分享啟示
過渡語:禪,是一種思維方式,它給蕓蕓眾生一個視角,讓人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禪是一種生活方式,所謂行、住、坐、臥都是禪,所以它無處不在。
短視頻播放:下面結合兩個帶有禪意的小故事,領略禪的趣味,談談對我們從中獲得的啟示。
1.愛哭的婆婆: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換個角度看問題,別有洞天。 2.茶杯禪理:去除成見;內心謙虛
活動5【小結】禪之妙用,師生齊讀
禪是什么?禪如山中清泉,能洗滌心靈的塵埃;禪如春日絲雨,潤物無聲。當你面對人生的種種煩惱時,讀一點禪的故事,就能更加深切的體會到生命的安然。
活動6 【作業】課下作業
作業:把你本堂課的收獲寫下來,寫成周記。
板書設計:
禪宗特色: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強調頓悟 領悟禪趣:換個視角,別有洞天 去除成見,保持謙卑
七.課后反思:
這節課立足于“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德育功能”的基本理念,著眼于著眼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佛家文化是玄奧和陌生的,然而佛家文化中有很多精髓,對于學生的生命成長和心靈完善乃至以后的人生歷程都有很深遠的積極意義。學生通過是《<壇經>兩則》的學習,認識到一些佛理禪趣,吸收到佛家文化中的一些積極因子,為學生自覺地豐富自己的人生智慧和深化自己的文化底蘊打下一個好的基礎。佛理禪趣本身比較抽象深奧,我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使之充分與課堂有機融合,使教學深入淺出,生動形象,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之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得,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