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鼓樂鏗鏘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高中鑒賞《鼓樂鏗鏘》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高中鑒賞《鼓樂鏗鏘》
高中鑒賞《鼓樂鏗鏘》教學設計
北京市第七中學 胡冬梅
一、教學設計依據:
《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情操、音樂素養;讓學生熟悉并熱愛祖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通過音樂藝術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本節課就是以《音樂課程標準》為依據,讓學生認識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學敲中國鼓進而傳承弘揚民族音樂。 二、教材分析:
(一)本課教學內容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鼓樂鏗鏘》是人音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模 塊的第三單元第6節的內容,一課時完成。
本課教學旨在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幾種民間樂器,
認識、了解其音樂體裁、演奏形式、風格特征及社會功能,進而在鑒賞更 多的民間器樂方面能取得舉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二)教學內容分析
教材中選用了中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錦雞出山》、《滾核桃》以及吹歌《童謠》,這些作品都是我國各地的民間文化活動的具體體現。 三、學生分析:
(一)本課教學內容與學生平時聆聽的音樂風格相距甚遠。
關于中國民族鼓樂今天大多數高中學生了解不多,民族打擊樂作品 的話題涉及極少。學生不能長時間的關注聆聽這類音樂,因此教師在這 學期開始就進行節奏律動訓練,注重在實踐參與中感知、體驗節奏在音 樂中的重要表現。
(二)學生已掌握的音樂基礎知識有助于新課的學習
學生對音樂節奏的練習初具一定的認知水平,在此基礎上共同探究
難度更大的,中國鼓樂作品的音樂風格特點是可行的。 (三)高中學生能較為理性地合作、思考
教師針對此特點,設計鼓樂的合作練習,引導學生參與鼓樂合奏的
音樂實踐活動。
四、 教學模式:
(一)本課教學采用的教法為:示范、啟發、引導、 講授 (二)學法為:聆聽感受、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表現
五、評價設計:
通過學生分組的合作實踐,來考察學生掌握節奏的水平,小組間合作的水平從而進行過程性評價。 六、資源開發:
借鑒奧爾夫、柯達伊的教學法,通過編排節奏讓學生更快、更便捷的掌握合奏練習方法。 七、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樂于感受、體驗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器樂 ,善于發現各地的器樂演奏形式、風格特點。 能夠理解各地音樂創作的思想追求和價值觀。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參與“聆聽音樂、視唱主題、觀看視頻、打擊樂合奏實踐”的音樂
學習過程。
(2)進一步掌握通過對比、實踐合作來舉一反三地鑒賞音樂的方法。 3.“知識與技能”目標:
(1)對“打溜子”、“鼓吹樂”、“吹歌”要有較為明確的認識和了解。 (2)通過學習能準確的演唱部分《錦雞出山》的節奏譜及《童謠》的旋
律譜,注意北京方言的發音特色。
(3)通過分部節奏訓練,進而完成打擊樂合奏的藝術實踐活動,感受
體驗音樂情緒,了解學習打擊樂演奏的表現手法,感受其演奏樂趣。
八、教學重點:
a) 欣賞《錦雞出山》、《滾核桃》兩首清鑼鼓音樂,演唱《童謠》感受、體
驗其音樂情緒,理解音樂內容,了解音樂的表現手法。
2.引導學生參與打擊樂合奏實踐,從中體驗中國民族鼓樂的形態及樂趣。 九、教學難點:
1.準確自然的演唱《童謠》。
2.打擊樂合奏的準確配合,體會表現鼓樂的表演狀態。 十、教學過程: (一)導入階段:
音樂導入: 《中華鼓宴》片段
問:演奏形式——中國民族民間器樂合奏
演奏樂器——鑼、鼓、镲——打擊樂
音樂情緒如何?——歡快、熱烈、氣勢磅礴
[ 運用什么音樂手段來表現的音樂情緒? 節奏:密集、豐富多樣 力度:強
聲部織體豐富、器樂的獨特音色都賦予了這一情緒。] (創設情境、調動氣氛、回顧已學知識) 引出—— 鼓樂鏗鏘
(二)認知階段(新課):
1、聆聽音樂片段: 《錦雞出山》
這段音樂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
——鑼、鈸
(1)打溜子:
又叫“打路牌子”、“打小家伙”是流行在湖南西部,湖北恩施一帶土家族的一種民間器樂演奏形式,這種樂曲常用四件樂器:馬鑼、溜子鑼、頭鈸、二鈸。
樂曲內容多描繪動物形象及表現勞動的生活情景。從演奏上看馬鑼領奏,兩副鈸的演奏最具特色,它有悶、亮、側、跳等多種打法,且速度很快。
這種音樂多用于豐收、節日、喜慶活動,近年來也用于音樂會的演出。 (2)鑼鼓經
要求:準確的念讀節奏,給出穩定拍 (讓學生對鑼鼓經有初步了解)
(3)介紹《錦雞出山》
是一首根據湖南土家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打溜子”改編的樂曲,樂曲以錦雞為描寫對象,通過幾種打擊樂器特有的音色及多變的演奏技法,生動地刻畫了錦雞的各種生活動態,并借此表現了土家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樂觀情趣。 (4)視頻欣賞《錦雞出山》全曲
引導學生理解這首 樂曲通過對生活情景的描繪表現了什么內涵?
(欣賞后安排1、2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思考) 總結:表現了湖南人民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精神。
2、下面給大家一段文字,請來念一念,并看看講述的是什么地方文化? (1)找一名同學來念一念,是在念書,有音樂感覺嗎?如果全班一起
來念能否念齊?音樂可用它的特殊性來解決這一問題,并展現音樂的魅力。
老師念誦數板,請學生來寫出節奏譜
給出穩定拍,一起念讀——數板
(2)視聽《童謠》
吹歌:是吹打樂的一個類別,以吹管樂器為主,打擊樂器為輔。多以演奏民歌、戲曲唱腔為主。
《童謠》是一首吹歌,這種樂隊由管子(口噙子)、嗩吶、二胡、揚琴等打擊樂器組成。
口噙子是一種含在嘴里的發生器,擔負著模仿兒童數板的任務。樂曲僅有一個樂段,非常簡潔,運用不斷重復變化的手法表現音樂內容,音樂情緒歡快活潑、充滿童趣和詼諧的色彩。 (3)演唱《童謠》數板
鋼琴——管子 學生數板——口噙子
打花巴掌呔,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 打花巴掌呔,二月二,老太太要吃白糖棍兒; 打花巴掌呔,三月三,老太太愛逛萬壽山; 打花巴掌呔,四月四,老太太愛逛白塔寺; 打花巴掌呔,五月五,老頭愛吃大白薯; 打花巴掌呔,六月六,土豆蘿卜燒牛肉; 打花巴掌呔,七月七,牛郎織女會佳期。
跟琴演唱,注意體現我們濃郁的京腔京味兒,活潑童趣和詼諧特點。 (注重體現老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獨立思考自主完成的能力) 3、視聽《滾核桃》——鼓樂
(1)問:運用了哪些演奏技法? (2)師生共同總結:
演奏技法:敲擊鼓梆、鼓面、悶擊鼓面、雙手交叉敲擊鼓等演奏
形式。
演奏形式:這種形式在中國農村流行最廣,稱鼓樂。
(三)實踐階段:
首先安排一名同學打穩定拍,
1、給出節奏譜,先分聲部練習,選一名同學打穩定拍 2、合奏訓練:唱一聲部打一聲部
(運用柯達伊的教學理念,訓練學生協調性的掌握控制) 3、三聲部合奏訓練,上鼓演奏
首先安排一名同學打穩定拍,分聲部練習時所有同學要唱一聲部。 一聲部:最難由老師演奏,運用了鼓樂的多種演奏技法。 二聲部:8名同學演奏扁鼓 三聲部:2名同學演奏大堂鼓
要求:演奏好自己聲部的同時還要聽到其他聲部,控制力度、
速度進行配合。
(音樂實踐,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幾首中國民族器樂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民族樂器的多樣,鼓樂的鏗鏘,它們都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我們有責任去了解它、傳承它!
下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