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高亢的西北腔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亢的西北腔》課例視頻(一)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亢的西北腔》課例視頻(一)
教學設計
高中音樂鑒賞 第二單元 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
課題:第二節 高亢的西北腔
授課教師:昌平實驗中學 陳文明
一、教學目標
1. 初步認識民歌的價值(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是民族音樂文化的根與魂,是音樂創作的源泉),提高對民歌的興趣,增進對民歌的感情。
2.初步了解民歌的基本常識:什么是民歌;民歌的流傳與演變;民歌與創作的關系。
3.認識“花兒”和“信天游”這兩種民歌體裁,感受、體驗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二、教學內容:
1.《刨洋芋》的三個作品:
(1)原生態女聲獨唱 (2)童聲齊唱 (3)女聲無伴奏合唱
作用有三:
①給民歌定義。②了解原生態民歌。③民歌的傳承。
2.《上去高山望平川》朱仲祿唱音頻、馬漢東唱視頻,初步了解與認識花兒。
3.播放花兒演唱四首歌的片斷視頻,繼續感受花兒的特點,并以此說明花兒與當地人民生活的關系。
4.《芝麻油》、《騎白馬》、《東方紅》、《山丹丹開花紅艷艷》、《藍花花》等,仍包括民歌的流傳與演變,并引出信天游。
5.原生態信天游兩首:《腳夫調》視頻,《淚個蛋蛋拋在沙蒿蒿里》,感受、體驗信天游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課前情境創設
上課之前打開PPT演示稿,屏幕西北高原風光,背景音樂青海花兒和陜北信天游。
[設計意圖] 學生一進教室就在無意之中進入了情境,也給學生增加了熟悉這節課音樂作品的機會。
(一)小測試
聽音樂回答:以下幾首歌是我國哪個地方的?
1.江蘇《孟姜女》2.湖南《眾人合伙金不換》3.陜西《黃河水手歌》
[設計意圖]了解學生對民歌的興趣與熟悉程度。
(二)賞析山西民歌《刨洋芋》
1.聽前提示:(1)歌曲唱的是什么內容?(2)是我國什么地區的歌曲?
2.播放音頻:山西民歌女聲獨唱《刨洋芋》
3.以《刨洋芋》為話題,以談話的形式了解什么是民歌、什么是原生態民歌。
——民歌是勞動人民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的歌曲。
4.出示課題:第二單元 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 第二節 高亢的西北腔
5.試唱山西民歌《刨洋芋》
6.聽賞童聲齊唱《刨洋芋》和女聲合唱《刨洋芋》,師生交流歌曲的演唱形式與改編創作,初步認識原生態民歌與編創歌曲的關系。
[設計意圖] 了解民歌的基本特點,通過欣賞不同形式的演唱,了解歌曲改編、創作與原生態民歌的關系。
(三)賞析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1.聽前提示:(1)說一說這首歌是在什么地方的唱的?(2)在唱什么?(3)這首歌有什么特點?
2.播放《上去高山望平川》音頻(朱仲祿演唱錄音)
3.賞析歌詞。
4.播放馬漢東演唱視頻《上去高山望平川》
5.簡介“花兒”這一民歌體裁:“花兒”是我國唯一有八個民族均用漢語演唱的民歌種類,這八個民族是回族、漢族、撒拉族、土族、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和藏族等。
6.欣賞4首花兒片斷:
[設計意圖]認識花兒這種民歌體裁,了解花兒與當地人民的關系,對花兒感興趣。
(四)賞析陜北民歌,了解“信天游”
1.教師介紹《芝麻油》、《騎白馬》、《東方紅》、《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片斷)、《藍花花》(片斷)等,與學生交流民歌的演變及陜北民歌信天游。
2.播放《腳夫調》視頻。
3.簡說“信天游”。“信天游”是流行在陜西北部、寧夏、甘肅東部以及內蒙古西部的一種山歌。“信天游,不斷頭,斷了頭,窮人無法解憂愁。”
4.播放視頻《淚蛋蛋拋在沙蒿蒿里》
[設計意圖]再說明民歌演變的特點,認識信天游與老百姓生活的關系。
(五)討論西北民歌的主要特征
西北民歌的特征:
旋律——高亢、悠長
節奏——自由,寬廣
這與西北人民在高原山川上演唱有著很大的關系。“花兒”和“信天游”在西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
(六)總結民歌的文化價值
(七)試唱一段信天游。
本節課的關鍵詞:民歌 信天游 花兒
我們的民歌是我們中國音樂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 是中國音樂文化的根,是中國音樂文化的靈魂,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世界優秀音樂文化中的絢麗瑰寶,也是人類精神文明智慧的結晶。
[設計意圖]認識民歌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八)作業:利用書后光盤,聽賞本課三首民歌。
四、教學對象
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學生對我國的民歌還很陌生,導致對民歌的關注程度很低,不感興趣,甚至是不喜歡,但學生大多具有較強的求知欲望,對高中所設的學習科目充滿期望,這也正是引導他們學習高中音樂課程的有利條件。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通過生動的講解、演唱,引起學生對民歌的興趣,并通過視、聽優秀的民歌,激發學生對民歌的關注,增進對民歌的感情。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