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昆明的雨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16《昆明的雨》重慶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16《昆明的雨》重慶市第一中學校
《昆明的雨》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設計思路】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之一,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和體驗語言文字作品所表現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風格的語言和文學作品。
著名散文研究學者佘樹森曾言:“散文產生美感的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思想情趣的美,二是語言文字的美”,“品味語言”是散文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
汪曾祺先生小說、戲劇、散文都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尤其體現在他的語言上,歷來學者多有評議。《昆明的雨》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作品,結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和本文的文本特征,故選擇通過本文初步體會汪曾祺散文俗雅結合這一特點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品味本文語言,初步體會汪曾祺散文語言“俗雅結合”的特點 【教學內容】
1. 本文語言的特點:生活化與詩意、通俗與文雅的結合
2. 形成這一語言特點的語言技巧:口語、書面語(四字格)、文言詞語并用,短句與長句交錯,比喻通俗,使用疊字、回文,夾雜直接抒情句,等
3. 形成這一語言特點的人格因素:文學功底,熱愛生活,等 【教學方法】
以“尋寶之旅”的活動引導整個教學流程,有問答點撥、小組討論、講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上一節課利用思維導圖梳理了文章結構,分析了作者記憶中雨季景、物、人、事的特點,分析了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達的感情。這節課開始,先利用一個復述活動檢測復習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請學生根據思維導圖,想象自己就是汪曾祺,以汪曾祺的口吻,為大家講述一下自己記憶中的昆明雨季。
注意引導學生復述出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的特點和汪曾祺的感情(喜愛、思念)。
二、初識本文語言特點
詢問學生對該文語言的初步印象,如:平淡自然、如話家常、口語化、幽默風趣、蘊含深情、美、詩意、文化味。
請學生加以概括,引導學生歸納出汪曾祺語言“生活化、通俗”和“詩意、文雅”兩個側面。 三、方法指導、品讀示范
1. 方法指導
告訴學生應細讀文本,用文本驗證對本文語言的初步感受,并分析作者是如何寫出語言的通俗與文雅的。
介紹品味語言的兩種基本方法:朗讀法、比較法。
比較法可以是將原文增、刪、改后,與原文對比;亦可以將原文中的不同句子拿來對比。
2. 品讀示范
教師依據學生學案上的“尋寶日志”表格,示范對語言的品析:
搜尋范圍 菌子
疑似寶藏 ★通俗:
7段85頁第三行
鑒定方法
朗讀、比較
四、品讀與交流
1. 按小組分配品讀文段:1-2小組負責雨季總特點和仙人掌部分;3-4小組負責菌子部分;接著依次是楊梅、緬桂花、酒店小酌部分。
2. 各小組成員先自己朗讀自己負責的部分并填寫表格。 3. 各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品讀心得,并由小組長匯總。 五、展示與點撥
請各小組長發言交流小組品讀的情況,著重分析突出語言通俗或文雅的語言技巧,老師針對性點撥。
1. 使語言呈現出生活化、通俗特點的技巧
★運用口語化的詞句:(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讓人倍感親切)
第4段:我不記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長,從幾月到幾月,好像是相當長的。……我覺得昆明雨季氣壓不低,人很舒服。
第6段:我確實親眼看見過倒掛著還能開花的仙人掌。
第8段:這種東西也能吃?!……這東西這么好吃?!……滴溜圓兒……(先讀出嫌棄、鄙夷,再讀出驚訝、贊美,先抑后揚寫出干巴菌形態之丑與味道之美的巨大反差,波瀾起伏、風趣詼諧)
第9段:不過話又說回來……它和蘭花也挨不上呀…… ★比喻,喻體生活化:
第8段: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干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 第9段: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做“火炭梅”。這個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燒得熾紅的火炭!(用燒得熾紅的火炭形容楊梅,極言楊梅色澤的紫紅;量詞“球”極言楊梅的圓,比喻通俗、貼近生活。)
★運用短句:
第4段:一面小鏡子,周圍畫著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個洞,用麻線穿了,掛在釘子上。
2. 使語言呈現出詩意、文雅特點的技巧 ★引用詩句、歷史故事:
第5段: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
第10段:四十年后,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寫了一首詩:蓮花池外少行
鑒定理由
★標點符號:“滑,嫩,鮮,香”一字一頓,好像向朋友強調自己喜
歡美食的特點
★把“很好吃”換成“實乃珍饈美
饌”比較:
很好吃是個口語詞,顯得通俗自然
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我想念昆明的雨。(由畫始,至詩終,尤其是結尾處的詩,“少行人”“苔痕一寸深”給人孤獨寂寞之感,“濁酒一杯”讓人聯想到“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蘊含著思鄉之情。)
第10段:看了作比丘尼裝的陳圓圓的石像(傳說陳圓圓隨吳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蓮花池而死)
★使用書面語(如四字格)、文言詞語: 第1段:味極鮮腴
第7段:味道鮮濃,無可方比。 ★直接抒情的句子:
第5段: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第9段: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 ★疊字回環:
第4段:下下停停、停停下下(與“因為是有時下,有時停,不是連綿不斷……”比較) 六、由文及人
1. 小結:汪先生的語言的魅力在于能把通俗和典雅兩種風格融合得天衣無縫。
2. 引入汪曾祺寫的自敘詩:
我事寫作,原因無它:從小到大,數學不佳。 考入大學,成天泡茶。讀中文系、看書很雜。 偶寫詩文,幸蒙刊發。百無一用,乃成作家。 弄筆半紀,今已華發。成就甚少,無可矜夸。 有何思想、實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華。 有何風格?兼容并納。不今不古,文俗則雅。 與人無爭,性情通達。如此而已,實在無啥。 問:怎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語言風格? 引導到兩點上:一是文學功底,二是熱愛生活。
3. 補充事例:60年代汪曾祺被下放到張家口沙嶺子的農科所接受勞動改造,一開始,他被分派去起豬圈、刨凍糞,后來相對固定在果園上班,最常干的活兒是給果樹噴波爾多液。噴了一夏天的波爾多液,所有的襯衫都變成淺藍色的了。別人避之唯恐不及,他卻覺得波爾多液呈天藍色,很好看,這活有詩意,甚而為照顧葡萄這件事寫了文章。
4. 齊讀:以下是汪先生評論他的恩師沈從文先生的一段話,亦可作為汪先生人生的注腳:
一個人,總應該用自己的工作,使這個世界更美好一些,給這個世界增加一點好東西。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喪失對于生活帶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喪失對于生活的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