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驛路梨花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六屆全國初中語文教學基本功課例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驛路梨花-四川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第六屆全國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驛路梨花-四川
《驛路梨花》教學設計(閆卉)
一、新課導入:
師:(自動播放一組梨花幻燈片)同學們,春天一到,萬物復蘇,百花競放。不必說鮮艷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說紅粉似霞的杏花,單是那潔白勝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們的無邊遐思。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傾其筆力,大繪春花,曾留下許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當代著名作家彭peng荊jing風feng的《驛路梨花》。(出示幻燈片)
二、淺層閱讀,整體感知
師:同學們,你們對課文已進行了初步感知,請告訴老師這篇文章按照出場順序都依次寫到了哪些人物?(出示幻燈片)(“我”和老余,瑤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解放軍叔叔,梨花姑娘。)
師:這些人物之間年齡不等,民族不同,身份地位也不一樣,那將他們聯系在一起的是哪里呢?(梨樹林中的小茅屋)(點擊幻燈片)那同學們能否從文中捕捉到作者的心聲,找出以上這些人物圍繞小茅屋做了怎樣的好事呢?(出示幻燈片)直接抽同學起來回答,一個小組抽一人,按照時間順序。
(出示幻燈片)(“我”和老余給房頂加草、挖排水溝;瑤族老人專門運糧食;一群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屋;解放軍叔叔砍樹割草蓋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師:還是以上的五件好事。如果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應該怎么說?
(十幾年前解放軍路過這里學雷鋒建起小茅屋,哈尼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接著照料小茅屋,瑤族老人借住并送米,“我”和老余路過住宿,修屋。)(PPT展示)
師:老師有個問題,這篇文章所寫的故事時間跨度大,前后延續了十多年,作者為什么不按時間順序寫?作者的寫作順序哪位同學來理一理?(抽學生回答或者請同學思考)(出示幻燈片)(“我”和老余路過住宿,修屋;瑤族老人借住并送米,梨花出嫁后她的妹妹接著照料小茅屋,十幾年前解放軍路過這里學雷鋒建起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請看黑板,(點擊幻燈片)左邊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事件,右邊是課文的行文順序,同學們認為哪一種寫作方式更好一些呢?(文中的行文順序)為什么呢?作者為什么不按時間順序寫?這是一種怎樣的記敘方式呢?(插敘的手法)(抽學生回答或者請同學思考)
師:文章中所有的事件都是以什么為線索記敘的?(“我”和老余的所見所聞,所以文章中所運用的是插敘的手法。)
(若冷場則要向學生提出問題:回顧我們學過的記敘順序有哪些?出示幻燈片。順敘、倒敘、補敘、插敘。按照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就是順敘。作用:能使文章的層次同事件發展的過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記敘得有頭有尾,脈絡清晰。插敘,是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展開情節或刻畫人物,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內容,然后再接著敘述原來的內容。插敘的作用,插敘的內容能對中心起補充、解釋或襯托作用。那么此處插敘小茅屋的建造者、照料者究竟對本文的中心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豐富文章的內容,使文章波瀾起伏。)(出示幻燈片)(如何引導學生思考作用需注意)
師:清代袁枚的《隨園詩話》中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板書并畫山的簡筆畫)(出示幻燈片)如果大山沒有峰棱,沒有起伏,就不會有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千古佳句。“不平”即“曲”,寫文章好比觀賞山峰那樣,喜歡奇勢迭出,最忌平坦,文章有曲折、有起伏、有懸念才足夠吸引人。“我們”在起伏不斷的山間行走,天色漸晚,前不著村,后不挨寨的情況下發現梨樹林,進而發現了路旁的小茅屋,小茅屋的出現給“我們”
以驚喜和希望。進入小茅屋后我們感受到了小屋主人的熱情,周到,細心。那么,他們是否順利地找到了小茅屋的主人呢?有令人誤解的事情發生嗎?(點擊幻燈片圖形誤會)(明確:圍繞“小茅屋主人是誰”的問題,敘寫了兩次誤會)請同學們快速跳讀課文,找到答案。給同學們幾分鐘時間思考。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抽查結果。 三、深層閱讀、文本探究
學生跳讀課文。 預設:第一次誤會在13和14兩段,第二次誤會在30——32段。 師:請讀一下吧。(13自然段:正說著,門被推開了。一個須眉花白的瑤族老人站在門前,手里提著一桿明火槍,肩上扛著一袋米。不僅刻畫了外在的形態,也寫出了老獵人淳樸、忠厚、熱情的內在氣質。14自然段:“主人”回來了。我和老余同時抓住老人的手,搶著說感謝的話;老人眼睛瞪的大大的,幾次想說話插不上嘴。直到我們不作聲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過路人呢!”)(師預設:1、我們認為瑤族老人是主人,他說不是。)(生讀課文)第二次誤會——瑤族老人立即走到她們面前,深深彎下腰去,行了個大禮,嚇得小姑娘們像小雀似的蹦開了,接著就哈哈大笑起來:“老爺爺,你給我們行這樣大的禮,不怕折損我們嗎?” 老人嚴肅地說:“我感謝你們蓋了這間小草房。”為頭的那個小姑娘趕緊插手:“不要謝我們!不要謝我們!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 師:(我們和瑤族老人認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師:到底誰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預設:我認為是解放軍和梨花,因為他們分是建造者和照料者。 預設:我認為還有瑤族老人和“我們”。
預設:我認為所有建造者和照料者,凡是為小屋做過事的人,都應是主人。 預設:我認為是雷鋒叔叔,因為是雷鋒教他們這么做的。)
師:同學們分析的都有道理。解放軍、梨花、瑤族老人、“我”和老余,所有為小茅屋做好事的人,包括你、我、他,我們大家都是主人。但是作者并沒有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小茅屋的主人是誰,這叫什么寫法?(設置懸念)(生應該能回答出來這是設置懸念的寫法。)(點擊幻燈片圖形懸念)同學們再看看課文中這樣的懸念是只出現了一次嗎?(出現了三次懸念) 生默讀課文。設置這些懸念有什么好處呢?(令文章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預設:第一處懸念在第7、8段。
師:這是第一處懸念。“我們”正焦急時,發現了小屋,里面卻沒人沒燈,于是發出疑問: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出示幻燈片)第二處懸念呢? 預設:12至14段。
師:我們認為瑤族老人是主人,老人不是。到底誰是主人呢?(出示幻燈片)這是第二處懸念,第三處呢? 預設:29至32段。
師:剛才同學們找到的是第三處懸念——解放軍叔叔為什么蓋房子?(出示幻燈片)誰知道他們為什么蓋房子? 預設:為了方便路人。
師總結:正是人人心里想著他人,都想為小茅屋做事,所以多少年來,小茅屋仍在發揮著它的作用。人們到了那里,就像到了家里。既然做了那么多好事,作者為什么不用《好事》或
《小茅屋的故事》為題?想想看,為什么用《驛路梨花》為題?(出示幻燈片)預設一學生讀注釋1。
師:在古代,沒有飛機、輪船,沒有火車、汽車,更沒有今天的傳真和因特網,那么信息靠什么傳遞呢?靠馬。幾千里的的路程,即使是最快的馬,一天也到不了,驛站就成了古時供傳遞文書、官員來往及運輸等中途暫息、住宿的地點,設有驛站的大路就叫驛路。文中的“驛路”是“我”和老余在邊疆行走的道路。而驛路旁的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現,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梨花的內涵不斷豐富,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也不斷升華。請同學們把文中描寫梨花的段落找出來。
師:通過上面的情節梳理,我們知道這篇小說主要通過寫人記事歌頌助人為樂的好風尚,而非寫景文章,但為什么用這么多筆墨來寫梨花呢?請同學們聯系小說的三要素好好思考一下。(梨花的描寫即自然景物描寫,也就是環境的描寫。)
師:請同學們看黑板,如果老師在這兒畫一輪彎月,孤零零的,好看嗎?不好看,怎么樣就好看呢?誰能替老師在這兒補上幾筆?(預設一女生上臺畫)(提前做好安排,指定班上一個繪畫能力好的女生在黑板上完成簡筆畫。)
師:這位女同學一出手就這樣美,美在她的心里裝著呢!她在月亮旁邊點綴上幾朵白云,配以婀娜多姿的柳枝。在云和柳的映補下,彎彎的新月顯得有生氣了。這就是烘云托月的效果,我們叫它——烘托。(板書:烘托)如果這輪彎月就是文章要歌頌的人,歌頌的精神,那么,梨花林和小茅屋又起什么作用?烘托。用梨花來烘托人。 預設:我認為是用景美襯人美,人的心靈更美。
師:用景美來烘托人美,那么景到底有多美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跟著老師到月光下的梨花林中去領略一下(師配樂朗誦)——
夜靜極了,輕柔的月光像流水一樣灑向大地。遠處的樹,像披上了一層輕紗。潔白的梨花綻滿枝關,象月光下羞澀的少女,不時有幾片花瓣輕輕飄落下來。微風吹來,陣陣花香撲面而來,遠處傳來泉水歡快的跳躍聲。
同學們,你嗅到甜美的花香了嗎?你看到隨山泉飄流而去的梨花瓣了嗎?你聽到山泉在唱歌了嗎?你感受到如水的月光了嗎?(生回答)
師:那就大家把文中關于梨花美景的語段讀出來并與同學們分享。(可指定同學或學習小組) (第一處:4自然段: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么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老余說:“這里有梨樹,前邊就會有人家。” 陡峭的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樹林,潔白,美麗。這里的梨花,出現在人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帶給人希望和溫暖。作者借助梨花點題,為故事情節的展開做鋪墊。 6自然段:一彎新月升起了,我們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里走著。山間的夜風吹得人臉上涼涼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實寫淡淡月光下輕輕飄落的梨花瓣兒,營造了美的意境。)
(第二處:我們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滿了熱情的“請進”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此處“梨花”指代哈尼族名叫“梨花”的小姑娘。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關聯。)
(第三處: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著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虛實相襯,香氣四溢的梨花林和名叫“梨花”的姑娘相映生輝。為全文營造一種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達了作者對小茅屋主人助人為樂精神的贊美之情。照應文題的同時,產生了第二個誤會,推動故事情節繼續發展) (第四處: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潔白盛開的梨花與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融為一體,花美人更美。梨花成了助人為樂的人物群體的象征,梨花的樸實無華,就是邊疆民族淳樸民風的象征,梨花的香氣四溢,就是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不斷發揚光大的象征,“處處開”展示了雷鋒精神不斷發揚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華了文章主題。再次點題,題文相映,首尾呼應) 請同學們朗讀文章第27自然段。 四、主題挖掘
師:現在請同學們聯系文中最后一段來解答我們剛才遺留的問題,為何要以《驛路梨花》做標題呢?文章以“驛路梨花處處開”詩句結尾有什么作用?
(“驛路”是“我”和老余在邊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鋒助人為樂精神長盛不衰的地域見證。“驛路梨花”是盛開在邊疆驛路邊上的梨花,在作者筆下,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開滿枝頭、潔白如雪、香氣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為樂、充滿朝氣、淳樸熱情;還是雷鋒同志助人為樂精神的象征:盛開無華、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也是邊疆民族優良民風的體現:樸實熱情、知恩圖報、從善如流。“驛路梨花”將標題與主題,形式與內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靈美,巧妙聯系,和諧一體;同時,:“驛路梨花”語出陸游的詩,這也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韻味。)
師總結:作者在西南邊陲生活過多年,親自感受到當地淳樸的民風,字里行間無不閃爍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這就是文學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以后,同學們也要學會觀察生活、體味生活,從生活中發現美。作者在談此文的寫作時,曾滿含深情地說:“云南邊疆民風淳樸,盡管當地的人們沒有把學雷鋒的口號持在嘴上,但他們卻一向有助人為樂的好習俗,好客、熱情、關心他人,我經常想起那里許許多多樸實的人和事,想起當年曾住過的深山老林里只為方便他人的小茅屋,想起默默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想起為了后來的旅客,臨行前都要為小茅屋做點事的人。”(此段以幻燈片PPT的形式出現,若時間允許可以給同學們配樂朗讀一遍。)
五、素材積累、拓展延伸
師:助人為樂,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不僅僅要傳遞好,更重要的是實實在在地去做,去關心他人。正如托爾斯泰給我們講的《七顆鉆石》的故事那樣-——(配樂,點擊PPT)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發生過一次大旱災,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叢林也都干枯了。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天夜里,一個小姑娘拿著水罐走出家門,為生病的母親去找水,累倒在草地上。她醒來時,罐子里裝滿了清亮新鮮的水,喜出望外的她想喝個夠,但想到生病的媽媽,她趕緊抱著水罐往回跑,匆忙中,她被腳下的一條小狗絆倒了。奇怪的是,水罐好好的,水一點也沒灑,看到可憐的小狗,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點,讓小狗舔凈了。這時,水罐變成了銀的。回到家,小姑娘把水罐交給母親,母親說:‘我反正快死了,還是你喝吧!’又把水罐遞給小姑娘。瞬間,銀罐變成了金罐。正當小姑娘忍不住想喝里,從門外走進一個過路人討水喝,小姑娘想也沒想,把水罐給了過路人。這時,奇跡出現了—
—從水罐里跳出七顆鉆石越飛越高,最后飛到天上,成了現在的大熊星座。”
同學們,當每一次愛心傳遞的時候,就會出現奇跡。盡管這只是一個動人的故事,但它卻是人性美最樸實的體現。記住吧,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播放歌曲韋唯《愛的奉獻》)下課。同學們再見!
設計意圖:
這是新課標改版后的第四單元的講讀課文,在教學思路的設計上我做了以下安排:文章的寫作思路是作者構思行文的發展軌跡,“作者胸有路,遵路識斯真”。(葉圣陶)教學一篇文章,必須順著作者的思路,領悟文章的真諦,但不一定篇篇都是從頭到尾問問答答,這樣不容易出新,學生也容易疲乏;所以這堂課我采用“一個故事、二個誤會、三次懸念、四寫梨花、五件好事”理順全文,五個方面又有五個側重點。“一個故事”讓學生有兩次復述課文的機會。不僅讓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而且還練習了口頭表達能力。“二個誤會”和“三次懸念”主要讓學生明白作者在寫作方面精巧的構思。“四寫梨花”主要是讓學生誦好句子,積累景物描寫的妙處。“五件好事”讓學生動動手訓練整合信息的能力。后面的素材積累引用托爾斯泰的《七顆鉆石》,希望同學們能進一步體會并學習助人為樂的好品質。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