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無錫景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音版七下第五單元《小調集萃》《無錫景》北京市 - 海淀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學設計模板
基本信息
學 科 音 樂
年 級
初 一
教科書版本及章節 人音版七下第五單元《小調集萃》 學習領域/模塊
感受與欣賞、表現、音樂與相關文化
單元教學設計
單元學習主題 中國民歌——小調集萃
1.單元教學設計說明
首先,在2011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課程的基本理念“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中要求: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學生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等;同時課標中也明確了學生在音樂課中應該獲取“音樂體裁與形式的判斷能力”,這為中國民歌三大體裁之一的“小調”的教學指明了方向,凸顯了學習小調的重要性。
其次,通過《小調集萃》單元的學習,對于提高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方面的音樂核心素養是很有價值的。本單元通過聆聽、對比、體驗讓學生感受什么是小調、不同地區的小調的韻味及特點,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力;通過對歌曲“字兒”“氣兒”“勁兒”“味兒”的學唱體驗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通過比較不同地區的小調作品,感受不同韻味和特點,學習分析、總結小調的一般特點,繼而了解民歌特點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歷史文化、語言習俗等因素的關系,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力。
再次,基于對“深度學習”教學理論的思考,僅讓學生掌握音樂知識是不夠的,還應把知識轉化為學科的核心能力,讓學生在今后生活中能夠“學以致用”,知道如何運用對比探究的方法,分辨中國民歌的三大體裁,如何在民歌的演唱和欣賞中找到民歌特點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歷史文化、語言習俗等因素的關系,并達成持久的理解。 2.單元學習目標與重點難點
(1)喜愛本單元所學習的小調歌曲等作品,樂于主動學習、認識、了解小調的音樂特點。
(2)能用親切柔和的聲音,用方言背唱歌曲《無錫景》第一段。
(3)聆聽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湖南民歌《一根竹竿容易彎》、湖北民歌《龍船調》、山西民歌《桃花紅、杏花白》、河北民歌《小放!罚w驗感受各地小調獨特的韻味與魅力;知道方言與襯詞在民歌中的作用;了解民歌特點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歷
史文化、語言習俗等因素的關系,能總結小調的一般特點,能從中國民歌三大體裁中分辨出小調。
重點:欣賞、學唱小調,能總結小調的一般特點,能從中國民歌三大體裁分辨出小調。 難點:能用親切柔和的聲音,用方言背唱歌曲《無錫景》第一段。 3.單元整體教學思路
基于對目標的定位,本單元通過整體設計把學習活動設定為初始性、探究性及終結性三種學習活動,每種活動為一課時,整個單元共三課時。初始性學習活動的目的在于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用方言演唱《無錫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一步的探究性活動做好知識和情感的鋪墊;探究性學習活動則是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充分應用的過程,是體現學生充分思考、探究、創造的活動,教學中將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聆聽對比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湖南民歌《一根竹竿容易彎》、湖北民歌《龍船調》、山西民歌《桃花紅、杏花白》、河北民歌《小放!,探究不同地域間小調特點的相似處及差異性,并總結出小調的一般特點;終結性學習活動是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選擇喜愛的方式(或唱、或跳、或演、或寫、或創)把目標成果展示出來的過程。
課時教學設計
課題
《無錫景》(第一課時)
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
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為人音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音樂)七年級(下)第五單元的內容。本單元選取了我國六首不同地方的小調進行學唱和欣賞,旨在通過學習,了解、感受與體驗不同地域民歌的風格特征與演唱韻味,培養學生對我國漢族民歌的興趣與愛好。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唱民歌《無錫景》,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作為南方小調的重要代表作,這首江南民歌承吳歌之傳統,具有委婉清麗、柔美細膩的風格特點。歌曲中出現
的音程有二度、三度、四度、六度,旋律整體起伏不大,大多為二度的級進與三度的小跳;旋律中出現的節奏有附點與切分等,整體比較密集;歌曲中常用波音、倚音等裝飾旋律,曲調曲折婉轉、清麗流暢、優美動聽。作品為五聲宮調式,四二拍,“起、承、轉、合”的四句體單樂段結構。第一樂句用了“sol、la、do、re”四個音,旋律清新別致,樸素動聽;第二樂句是全曲最高音,突出了大二度與大三度的進行,顯得特別明朗,切分節奏與附點節奏的運用,強調了表達的語氣;第三樂句在開頭和結尾處出現了相同小節,使得樂句之間有停歇感;第四句仿佛總結上面三句,最終回歸到宮音,與開頭呼應。最后的尾奏再次重復了樂曲的主干旋律。歌詞以無錫當地的人文風景為基礎內容,并且融合吳語方言作為潤色。這樣的歌詞不僅符合吳語韻律,更有江南軟糯、柔婉的特點,全曲還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呀”“么”等,具有口語化和敘述性的特點。歌曲演唱中多用倚音、下滑音裝飾旋律,凸顯了歌曲的江南風格;速度中速,需要用舒緩輕柔的氣息和聲音,將委婉、清麗、含蓄的意境表現出來。
本課內容是繼七(上)勞動號子的學習之后再次學習中國民歌的單元,本課又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因此唱好這首小調歌曲,不但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一步的探究性活動做好情感的鋪墊,同時也為第二課時對比不同地區小調的相似處與差異性、以及總結小調的一般特點等教學重點做好知識與技能的鋪墊。同時,對于初中階段學習中國民歌勞動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音樂體裁的區分,有著重要的作用。
2.學習者分析
本節課授課班級為初一學生普通班級。學生入學時歌唱基礎較為一般,識譜能力較弱。全班歌唱能力參差不齊,有些學生能獨立視譜歌唱,有些學生卻缺乏音高概念,也看不懂五線譜。經過近一年的識讀樂譜能力訓練,基本能識讀十六分音符、附點八分音符節奏,但還不能掌握切分節奏。學生對字母譜、節奏譜、柯爾文手勢以及節奏讀法都比較熟悉。絕大部分學生能夠簡單認讀五線譜,了解移動d的唱法,并且已具備了對五聲音階的音高基本的聽辨及視唱能力。
班級部分男生正處于變聲初期,不好控制聲音和音準,音域為(a-b’);女生聲音較為穩定,音域為(a-e2)。針對男生變聲問題,以及歌唱音域有限的實情,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采用“G調”示范與教唱。
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有過民歌的體驗和分析,但是學生對原生態的民歌演唱還是接觸太少,部分同學認為原生態民歌離自己的生活環境較遠,對南方音樂接觸較少,很少接觸過南方的地方方言;且《無錫景》曲調迂回曲折,旋律曲折婉轉、柔美細膩,有很明顯的地方風格,不易聽懂和學唱;歌曲中的咬字發音、裝飾音的演唱,準確把握民歌的風格韻味對學生而言會有一定難度。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在課堂中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模仿、對比探究,自主參與,了解民歌演唱的念對“字兒”(方言的念讀)、用對“氣兒”(運用舒緩的氣息和輕柔的聲音)、使對“勁兒”(民歌的潤腔)、唱出“味兒”四個方法技能,從而達到唱出歌曲的味道,激發學生學習民歌興趣的目的。 3.學習目標確定
(1)能夠用方言背唱《無錫景》第一段,并基本表現出江南小調的風格韻味。 (2)在學唱、模仿、欣賞的過程中,能夠感受、體驗江南小調《無錫景》的音樂魅力,并能總結其在歌詞、旋律、節拍、節奏、唱腔等方面的風格特點。
(3)能夠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產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情懷。 4.學習重點難點
(1)重點:能夠用方言準確演唱《無錫景》第一段,體驗、感受江南小調的音樂特征和韻味。
(2)難點:能夠把握方言的發音、咬字,歌曲中的襯詞、裝飾音、腔隨字走等音樂特征。
5.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內容 評 價 標 準
分值 得分 評價方式 歌唱
能夠用蘇州方言演唱歌曲第一段 20 師評 自評 基本表現出歌曲的特征與韻味
20 聽記 能夠模唱歌曲、模仿演唱 20 自評互評 聽辨
能夠聽辨五聲音階
10 自評 互評 能聽辨自己或其他同學演唱中的不足
10
聽理解
能根據所學唱的江南小調《無錫景》,了解民間小調的特點 20
師評 自評
總分
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環節一: 聆聽歌曲 討論音樂 教師活動 1
(1)完整示范演唱方言版《無錫景》 (2)問:哪個地方的民歌?能否聽懂歌詞?歌曲伴奏中用了什么樂器?(點撥:江南絲竹樂伴奏) (3)出示樂譜和歌詞,問: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
點撥:歌曲用蘇州方言演唱,襯詞多。
學生活動 1
(1)聆聽教師的演唱
(2)回答問題(江蘇一帶、歌詞聽不太懂、樂器有琵琶、二胡、笛子等)
(3)“唱撥拉”“道道末”…… 活動意圖說明:教師范唱導入,開門見山,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旋律、南方常用的伴奏樂器等有初步了解,理解歌詞大意及襯詞的作用。
環節二:學唱歌曲 模仿味道 教師活動 2 (1)念對“字兒”
①教師范讀歌詞,并逐字逐句教授方言,用口傳心授的方式帶學生用蘇州方言朗讀,并手劃線條,引導學生感受字音的走向。朗讀時提示蘇州方言“軟、糯 、輕、柔”的特點,并對發音咬字進行糾正。 ②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旋律走向與字的語調走向是一致的,講解“腔隨字走”這一特征。
(2)用對“氣兒”
教師示范對比不同的用氣、用聲的
方法(深厚飽滿地、略淺輕緩地)提問:學生活動 2 (1)
聽老師的示范,逐字逐句學習用蘇州方言朗讀歌詞,并手劃線條,感受字音的走向。
我(oeu )有(yu)一段(du)情(sing)呀, 唱(cang)撥(ba)拉 諸(zu)公聽 諸(zu)公 各 (guo)位 靜(zing)呀 靜(zing) 靜心(sing)呀。 讓(niang)我(oeu)末(me) 唱(cang)一支(ze)無 錫(si)景 呀。 細(si)細(si)那 道(da) 道 么,
唱(cang)撥 拉 諸(zu)公 聽 呀。 (2)
學生聆聽老師運用兩種方法演唱
的效果后回答問題,
并嘗試模仿運用
哪種方法比較適合這首歌曲?為什么?
點撥:舒緩的氣息、輕柔的聲音,有控制的歌唱,唱準音調。 (3)使對“勁兒”
①欣賞民歌手演唱,找出不同點。 教師播放民歌手演唱版本,問:我們的演唱哪兒還有哪些不足? ②逐字逐句教唱裝飾音等細節 第一樂句:老師范唱,問裝飾音出現在什么位置?
點撥:演唱時輔助形體手勢,(用甩水袖的感覺),做到使對“勁兒 ”。
第二樂句:老師范唱,提示注意字詞的
抑揚頓挫,以及節奏中的附點與切分,
強調倚音與下滑音的演唱方法。
第三樂句:老師范唱,提示注意三次下滑音的演唱要自然,感覺將自己的聲音集中,以拋物線的方式唱出,提示用手輕輕地向前甩帶動自己的聲音。
第四樂句: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演唱裝飾音,教師再補充教唱。
(4)唱出“味兒”
①彈鋼琴伴奏,提示表情、眼神到位。 ②抽查2-3個小組上臺演唱,唱后各組互相評價。
③抽查單個學生上臺演唱,唱后找學生評價,教師總結優勢及可提升的地方。 舒緩的氣息和輕柔的聲音演唱歌曲。
(3)
①學生欣賞并思考,找出裝飾音,并模仿演唱 。
②學生聽第一樂句,在學案上把有帶裝飾音的字用筆圈起來,標記出來,
模仿演唱。
學生聆聽第二樂句,模仿演唱,感受
字詞的抑揚頓挫。
學生聆聽第三樂句,模仿、體驗三次下滑音的演唱。
學生自主演唱第四樂句,根據教師的糾正,再次演唱。
(4)①全體學生跟隨伴奏演唱歌曲,并根據評價標準進行自評。 ②xx小組上臺演唱,并對其他組進行評價。
③xx學生上臺演唱,唱后xx學生進行評價,聽教師總結。 活動意圖說明:
(1)通過標讀音,讓學生更快的掌握方言的正確讀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規范學生的歌唱狀態,有控制的歌唱。使用適合歌曲的氣息和聲音,進一步感受體驗江南民歌的特點。
(3)通過聽民歌手及教師的示范演唱,由學生辨別并模仿演唱歌曲中某些帶裝飾音的字,讓他們充分感受和體驗民歌的味道由何而來,又如何表現。 (4)強化學生對民歌演唱時“字兒”、“氣兒”、“勁兒”、“味兒”的認識,同時也檢驗一下教學效果。 環節三: 知識鞏固 總結提升 教的活動 3
(1)帶領學生用首調唱法視唱旋律,問:歌曲中出現了哪些音?旋律起伏? 點撥:歌曲是五聲調式,起伏不大,多為二度和三度的級進和小跳。
(2)問:旋律是幾拍子?節奏如何? 點撥:節拍是二拍子,江南小調一般多為二拍子或四拍子,節奏較密集規整。 (3)回顧本節課,問:江南小調的音樂特點?點撥:歌詞、旋律、節拍、節奏、唱腔、音樂風格。 學的活動 3
(1)用首調唱法視唱旋律,并說出歌曲中出現的音,思考、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2)思考、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3)交流、總結、回答問題。
活動意圖說明:
(1)在視唱樂譜的過程中,能辨別出五聲調式,了解江南民歌的旋律特征。 (2)通過梳理總結本節課的內容,體驗江南小調《無錫景》的音樂魅力,并學會從歌曲的歌詞、旋律、節拍、節奏、唱腔等方面入手把握其風格特點。 7.板書設計
江南小調《無錫景》
音樂風格:細膩、清新、典雅 1. 歌詞 3.節拍與節奏
襯詞多、腔隨字走 多為二拍子或四拍子,節奏密集規整 2. 旋律 4.唱腔
多為級進、起伏不大,裝飾音豐富 軟、糯、輕、柔
8.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 (1)用口傳心授的形式,展現民歌的傳承過程
口傳心授的教唱方式讓學生能夠逐字逐句的體會江南方言的韻味,同時也將知識點及難點更自然的讓學生們消化吸收,提高音樂表現能力,通過對比、模仿讓學生的處理作品的能力也逐步提升。 (2)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感受民歌的風格韻味
在學習新歌時,由易到難,從聽《無錫景》到唱《無錫景》再到品味《無錫景》,從用方言模仿演唱,到拓展小調的知識,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感受江蘇民歌小調的魅力。
通過本課江南小調《無錫景》的學習,讓學生們能夠充分理解到音樂來自于生活,藝術來自于生活,北方學生學唱南方的歌曲,借助音樂了解江南的地理環境及風土人情,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 9.教學反思與改進 (1)可取之處
①深入挖掘審美要素
隨著核心素養時代的到來,中學課堂教學音樂要時刻保持著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音樂教學中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民歌的美體現在方言、用聲、潤腔、韻味上。所以本課在設計演唱民歌時,先用蘇州方言念會了歌詞,強調了使用適合歌曲風格的用聲,再學習了民歌的潤腔,唱出了民歌的味道;從而理解了江南人民的優雅含蓄的審美情趣,感受和體驗了江南民歌委婉清麗的意境之美。
②運用有效教學策略
教學中,學生通過對歌曲“字兒”“氣兒”“勁兒”“味兒”的學唱體驗,根據范唱判別民歌的潤腔特點,并模仿唱出了民歌的風格韻味。教學中還運用對比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對不同的演唱方式進行對比,沒有潤腔和有潤腔的對比,在對比欣賞探究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江南民歌的印象,同時音樂的審美層次也得到了提升。 (2)不足之處
反思這節課,還存在諸多不足。雖然教師的語言能做到言簡意賅,但有時課堂語言還不夠流暢親切。今后要在課堂語言上多下功夫,努力做到更加生動自然。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